拉里·埃里森
拉里·埃里森 (Larry Ellison),全名劳伦斯·约瑟夫·埃里森(Lawrence Joseph Ellison),是全球最大的企业软件公司之一——甲骨文公司 (Oracle) 的联合创始人、前任CEO和现任执行董事长兼首席技术官。他并非传统意义上的价值投资大师,你不会在股东大会上听到他像沃伦·巴菲特那样布道。然而,这位以特立独行、言辞犀利和生活奢华著称的硅谷“坏孩子”,其建立和运营甲骨文帝国的手段,以及他个人的投资哲学,却为我们理解商业竞争的本质和寻找优质投资标的提供了一个野性十足却又极其深刻的范本。研究埃里森,就像解剖一头商业世界的鲨鱼,过程可能血淋淋,但你将对“赢家通吃”和“商业护城河”有全新的认识。
硅谷的“野蛮人”与商业世界的“暴君”
与许多科技领袖如比尔·盖茨或史蒂夫·乔布斯的形象不同,埃里森的公众形象更像一个好莱坞电影里的反派角色:他驾驶战斗机、参加美洲杯帆船赛、在马里布海滩拥有成排的豪宅,甚至买下了夏威夷的一个岛屿。他的人生信条似乎是“第二名就是头号输家”,这种极度的竞争欲贯穿了他整个职业生涯。 1977年,埃里森与两位合伙人共同创立了“软件开发实验室”(SDL),后来更名为甲骨文公司。公司的第一个主要客户是美国中央情报局(CIA),项目代号就叫“Oracle”。这个起点似乎就预示了甲骨文未来强悍、神秘甚至带点侵略性的企业文化。 埃里森的商业风格可以用两个词概括:进攻和征服。他从不掩饰对竞争对手的蔑视,并以近乎残忍的精准度打击他们。在他治下,甲骨文的销售团队被称为“硅谷最凶悍的狼群”,他们以复杂的合同和咄咄逼人的销售策略著称。这种“野蛮”的风格虽然备受争议,但却为甲骨文筑起了第一道坚不可摧的城墙。
埃里森的商业帝国:如何打造一条“鲨鱼”护城河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一家公司最重要的特质就是其持久的竞争优势,也就是巴菲特所说的“护城河”。埃里森虽然很少谈论这个概念,但他的一生都在用最极端的方式实践和拓宽它。他的护城河不是用砖石砌成的,而是用代码、合同和收购协议铸就的钢铁牢笼。
锁定客户:欢迎来到“甲骨文”牌龙虾陷阱
甲骨文的核心产品是关系型数据库。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你只需要理解一点:当一家大公司(比如银行、电信公司、政府机构)的核心系统建立在甲骨文数据库之上时,想要更换供应商的成本是天文数字。这不仅仅是购买新软件的钱,更涉及到数据迁移的巨大风险、员工的重新培训、以及与现有系统兼容的无尽麻烦。 这就是经济学上所说的高昂的转换成本。 埃里森和他的团队将这一点利用到了极致。
- 复杂的授权模式:甲骨文的软件授权和收费模式以复杂难懂著称,客户常常在不经意间就需要支付额外的费用。这虽然让客户头疼不已,但也进一步增强了其盈利能力和客户粘性。
对于投资者而言,甲骨文的商业模式就像一个设计精巧的“龙虾陷阱”:进去容易,出来难。这种强大的客户锁定能力,是其数十年来源源不断现金流的根本保障,也是一条完美的护城河。
收购增长:我不仅要赢,还要你死
如果说锁定客户是埃里森的“防守”,那么疯狂的并购就是他最犀利的“进攻”。甲骨文的成长史,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一部并购史。埃里森的逻辑简单粗暴:如果不能在市场上直接打败你,那就买下你。 最经典的案例莫过于2004年对竞争对手仁科公司(PeopleSoft)长达18个月的恶意收购。仁科是当时企业应用软件市场的重要玩家,其创始人也曾是埃里森的朋友。但商场如战场,埃里森发起了毫不留情的收购战,最终以超过100亿美元的价格将其吞并。这次收购不仅消灭了一个强大的对手,还为甲骨文带来了宝贵的客户群和市场份额。 此后,甲骨文又以同样的手法将BEA Systems、太阳计算机系统公司(Sun Microsystems)等一系列公司收入囊中。通过收购Sun,甲骨文不仅获得了硬件业务,更重要的是将强大的编程语言Java控制在自己手中,进一步加深了其在技术生态系统中的影响力。 这种“收购-整合-盈利”的增长飞轮,让甲骨文像滚雪球一样越滚越大。它给投资者的启示是:在分析一家公司时,不仅要看其内生增长能力,更要关注其通过资本运作(尤其是并购)实现外延式增长的战略和执行力。 一个精明的“收购家”CEO,本身就是公司的一项宝贵资产。
作为投资者的埃里森:只投“唯一”和“第一”
离开甲骨文的日常管理后,埃里森将他那份对胜利的偏执带到了个人投资领域。他的投资组合不多,但每一次出手都极具其个人色彩,充满了对“稀缺性”和“颠覆性”的追求。
豪赌特斯拉:英雄惜英雄
埃里森最著名的一笔个人投资,是在2018年购入了10亿美元的特斯拉(Tesla)股票,并加入了其董事会。在当时,特斯拉和其创始人埃隆·马斯克正饱受争议和空头围剿。但埃里森力排众议,公开表示自己是马斯克的“密友”,并坚信特斯拉在电动汽车领域的领先地位。 这笔投资完美体现了埃里森的投资哲学:
- 投资于人:他投资的不仅是特斯拉这家公司,更是马斯克这位和他一样充满争议、特立独行却又拥有非凡远见的创始人。他理解这种“偏执狂才能生存”的道理。
- 投资于“唯一”:在他看来,特斯拉在当时是电动汽车领域独一无二的领跑者,拥有强大的品牌和技术壁垒,符合他对“第一名”的追求。
这笔投资最终为埃里森带来了惊人的回报,也再次证明了他毒辣的眼光。
买下岛屿:终极的“护城河”
埃里森在2012年斥资约3亿美元买下了夏威夷拉奈岛(Lanai)98%的产权。这看似是超级富豪的奢华消费,但从投资角度看,这或许是终极的“护城河”——一块无法复制的、拥有永久产权的土地。他正在将这座岛屿打造成一个可持续发展的旅游和生活社区。这种对独一无二、有形硬资产的偏爱,是价值投资思想在另一个维度的体现。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录
拉里·埃里森的故事,对我们普通投资者来说,不是一本教你如何成为“好人”的教科书,而是一本关于如何在资本世界生存和取胜的现实主义兵法。
- 第一,寻找拥有“埃里森式”护城河的公司。 在你的投资研究中,请重点考察那些拥有极高客户转换成本、强大定价权和“滚雪球”式增长能力的公司。问问自己:这家公司的客户“逃离”它有多难?它能轻易地对产品或服务进行提价吗?它在行业内是通过收购来巩固地位的吗?
- 第二,“好公司”不等于“好人开的公司”。 投资不是选秀,我们不是在给企业家颁发“道德风尚奖”。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可能在商业上“冷酷无情”,但这恰恰可能是其股东回报率高的原因。我们需要的是能够为股东创造最大价值的管理者,而不是好好先生。理解商业竞争的残酷性,是成熟投资者的标志。
- 第三,深入理解创始人的DNA。 一家公司的气质,往往就是其创始人的气质。研究创始人的背景、性格、愿景和过往决策,能帮助你更好地判断这家公司的未来。像埃里森这样的创始人,他的偏执和好胜心就是甲骨文不断扩张的燃料。投资一家公司,在很大程度上就是信任并投资它的领导者。
总而言之,拉里·埃里森是一个复杂而多面的商业巨人。他用一种近乎野蛮的方式,为我们诠释了什么是真正的商业壁垒和竞争优势。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或许不会效仿他的生活方式,但我们必须学习他那种穿透表象、直达商业竞争核心的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