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F,是投资学界一个如雷贯耳的缩写,其英文全称为 Fama-French Three-Factor Model,中文通常译为 法马-弗伦奇三因子模型。别看它名字取得像个复杂的科学方程式,其实它是帮助我们理解股票收益来源的一把钥匙,尤其深受价值投资追随者的喜爱。简单来说,上个世纪的金融理论认为,一只股票的风险和收益,主要取决于它与整个市场(比如大盘指数)的关联性。但FF模型大胆地提出,这太简单了!除了市场这个老大哥,至少还有另外两个关键角色在影响着你的投资回报:公司的规模和公司的“颜值”(是“物美价廉”的价值股,还是“光鲜亮丽”的成长股)。这个模型就像是从二维黑白片升级到了三维彩色电影,让我们能更清晰地看懂股市这个大舞台上正在发生什么。
每一个颠覆性的理论背后,都有一段精彩的故事。FF模型的诞生,正是一场对传统金融理论的“升级革命”。
在FF模型出现之前,金融界的“武林盟主”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这个模型由威廉·夏普等人提出,他本人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CAPM的逻辑非常简洁优美:
这个理论听起来无懈可击,但在现实世界中,人们却发现了很多“异象”。比如,一些Beta值不高的股票,长期收益率却出奇地好;而一些高Beta的股票,表现却不尽如人意。就好像物理学家发现,牛顿的经典力学在解释微观世界时失灵了一样,CAPM在解释股市的许多现象时也显得力不从心。
这时,两位学术界的“侦探”——尤金·法马 (Eugene Fama) 和肯尼斯·弗伦奇 (Kenneth French) 登场了。他们决定不再满足于理论推导,而是像历史学家一样,扎进数十年美国股市的海量数据中,寻找那些能够持续解释股票收益差异的真正原因。 经过一番 rigorous 的数据挖掘和分析,他们在1992年发表了里程碑式的论文,正式提出了FF三因子模型。他们的研究发现,除了CAPM所强调的市场风险之外,还有两个因子能够显著地、持续地解释股票收益率的差异:
这个发现轰动了整个投资界。它不仅为CAPM的“异象”提供了有力的解释,更重要的是,它为本杰明·格雷厄姆和沃伦·巴菲特等价值投资大师的投资哲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学术证据。
FF模型的核心,就是这三个解释股价变动的因子。我们可以把它们想象成烹饪一道大餐需要的三味主料,缺一不可。
这是从CAPM模型继承来的“传家宝”,也是最容易理解的一个因子。
SMB是 “Small Minus Big” 的缩写,意思是“小市值公司回报”减去“大市值公司回报”。
HML是 “High Minus Low” 的缩写,意思是“高账面市值比公司回报”减去“低账面市值比公司回报”。这是FF模型与价值投资理念联系最紧密的部分。
了解FF模型,并不是为了让你去计算复杂的数学公式,而是为了让你建立一个更科学、更深刻的投资世界观。
FF模型深刻地揭示了资产配置的真谛。真正的多元化投资,不仅仅是买一堆不同名字的股票那么简单。
FF模型的出现,催生了一种非常流行的投资策略——因子投资 (Factor Investing),有时也被称为 “Smart Beta”。
这是FF模型给所有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者上的最重要的一课。
科学总是在不断进步,FF三因子模型也并非终点。后来的研究者发现,即使是三因子模型,也无法解释所有的股市“异象”,其中最著名的就是“动量效应”(Momentum Effect),即过去表现好的股票在未来短期内仍会继续表现良好。 于是,在FF模型的基础上,又诞生了新的模型,比如加入了动量因子的卡尔哈特四因子模型,以及法马和弗伦奇自己后来提出的,又增加了“盈利能力”和“投资模式”两个因子的五因子模型。 这恰恰说明,市场是一个极其复杂的生态系统,没有任何一个单一的模型可以一劳永逸地解释所有问题。但无论如何,FF三因子模型都是一座不朽的丰碑。它为我们打开了一扇窗,让我们得以窥见驱动股票回报的深层动力,也让价值投资从一门“艺术”和“哲学”,变得更加有“科学”的根基。对于每一个希望在投资道路上走得更远、更稳的普通投资者来说,理解FF模型,就是为自己的投资工具箱,增添了一件强大而可靠的利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