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igma是一款基于云技术的协作式界面设计工具。它让产品设计师、工程师、产品经理乃至市场营销人员,都能在同一个在线画板上进行实时同步的设计、沟通与协作。不同于传统设计软件需要下载安装、文件传来传去,Figma通过浏览器即可访问,打通了设计工作流的“最后一公里”,实现了从个人创作到团队共创的范式转移。其颠覆性的产品体验和病毒式的增长模式,使其不仅成为设计界的明星,更成为价值投资者眼中剖析现代软件企业护城河与成长性的绝佳范本。
对于初次接触的投资者来说,Figma似乎只是众多设计软件中的一个。然而,这种看法就像认为亚马逊只是一家网上书店一样,忽略了其商业模式的真正内核。Figma的成功,源于它对“设计”这一行为的深刻重塑——从一项孤立的专业技能,变成一个开放、透明、贯穿整个产品开发周期的协作过程。
在Figma出现之前,UI/UX(用户界面/用户体验)设计流程通常是低效且割裂的。设计师在本地电脑上使用像Sketch或Adobe Photoshop这样的软件完成设计稿,然后通过邮件、网盘等方式将庞大的文件发送给同事。版本管理混乱、反馈链条冗长、跨平台协作困难是常态。 Figma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切。它的核心创新可以类比为“设计界的谷歌文档(Google Docs)”:
这种极致的产品体验,是其采用产品导向增长(PLG, Product-Led Growth)模式并取得巨大成功的基石。通过提供慷慨的免费版本,Figma让个人设计师和小型团队能够无门槛地体验其核心魅力。一旦他们习惯了这种高效的协作方式,就会自发地在团队乃至整个公司内推广,形成自下而上的病毒式传播。
一家优秀的公司,其产品所服务的用户边界是持续扩张的。Figma的成长路径完美地诠释了这一点。 起初,它的核心用户是UI/UX设计师。但很快,与设计师紧密协作的产品经理和工程师也开始涌入。产品经理可以直接在设计稿上圈注评论,工程师可以一键查看设计元素的尺寸、颜色、代码等参数,无需再反复沟通确认。Figma成为了连接产品、设计、研发三大团队的桥梁。 Figma并未就此止步。它推出了在线白板工具FigJam,直接对标Miro等协作白板软件。这使其应用场景从“界面设计”进一步拓展到“团队创意协作”的广阔领域,如头脑风暴、流程图绘制、项目规划等。这意味着Figma的总潜在市场(TAM, Total Addressable Market)得到了指数级的放大,它不再仅仅是设计部门的预算,而是全公司的生产力工具开销。
对于价值投资者,尤其是像沃伦·巴菲特那样的长期主义者而言,一家公司短期内的增长速度固然重要,但更关键的是其是否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Economic Moat)。Figma正是凭借几条深邃的护城河,才得以在巨头林立的软件市场中脱颖而出。
Figma最强大的护城河是网络效应。简单来说,就是用的人越多,产品就越好用,从而吸引更多的人来用。
与网络效应相辅相成的是极高的转换成本(Switching Costs)。当一家公司深度使用Figma后,迁移到其他平台的成本是巨大的。
这些高昂的转换成本赋予了Figma强大的用户粘性和定价权。
经过多年的发展,Figma已经建立起了强大的品牌效应。在许多新生代设计师和科技公司眼中,Figma就是专业、高效、协作的代名词。它占据了用户的心智份额,成为了设计协作领域的“品类之王”。强大的品牌不仅能吸引最优秀的人才,还能在吸引新客户时降低营销成本。
2022年9月,软件巨头Adobe宣布计划以200亿美元的惊人价格收购Figma。尽管这笔交易最终因监管阻力而终止,但它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投资课,揭示了市场如何为顶级的SaaS企业定价,以及行业巨头如何看待颠覆性威胁。
Adobe为何愿意付出如此高的代价?这背后是典型的“创新者的窘境”式焦虑。作为设计软件领域的传统霸主,Adobe的产品(如Photoshop, Illustrator, Adobe XD)强大但笨重,基于桌面端和本地文件,未能跟上云端协作的时代浪潮。 Figma的崛起,直接威胁到了Adobe的核心腹地。Adobe的收购决策,是“花钱买时间,买未来”的战略选择:
这起收购案告诉投资者,当一个行业的新进入者以全新的模式(云端协作 vs. 桌面单机)挑战现有规则时,即使它目前的体量远小于行业巨头,其潜在的颠覆性价值也可能被市场赋予极高的估值。这正是克莱顿·克里斯坦森在其著作《创新者的窘境》中所描述的经典场景。
收购宣布时,Figma的ARR(Annual Recurring Revenue,年度经常性收入)约为4亿美元。200亿美元的报价意味着估值高达50倍的ARR。对于习惯了传统行业估值方法的投资者来说,这无疑是天价。 然而,理解这类SaaS(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公司的估值,需要一套新的思维框架:
因此,50倍的ARR虽然看似疯狂,但它定价的是Figma未来的现金流、强大的护城河以及对整个设计软件市场的颠覆性潜力。
最终,这笔交易因面临英国和欧盟的反垄断调查而被迫终止。监管机构担心合并将扼杀设计软件市场的竞争和创新。 这件事给投资者的重要启示是:监管风险是真实存在的,尤其是在涉及行业巨头收购新兴颠覆者的交易中。 即使两家公司都同意,一纸协议也并不代表尘埃落定。在分析并购套利或评估公司被收购前景时,必须将监管因素纳入考量。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无法直接投资像Figma这样的未上市公司。但是,通过研究Figma的成长故事和商业模式,我们可以提炼出寻找下一家伟大公司的宝贵经验。
未来的许多伟大公司,可能都具备将某个专业工作“协作化”和“平台化”的特质。它们不仅仅是提升个人效率的工具,更是重塑整个团队乃至行业协作流程的平台。在考察一家软件公司时,可以问问自己:它是在卖“锤子”,还是在建“工厂”?
SaaS商业模式是价值投资的绝佳猎场。投资者应学习理解其财务特点,如高毛利、高客户留存率、负向客户流失(即老客户花的钱越来越多)等。这些指标共同构成了SaaS公司长期价值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