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E资本 (GE Capital),全称通用电气金融服务公司,是曾经的工业巨头通用电气 (GE) 旗下的金融服务部门。它起初只是为了方便客户购买GE产品而设立的“分期付款柜台”,后来却膨胀成一个业务遍及全球、资产规模一度堪比美国第七大银行的金融帝国。它的崛起与陨落,堪称一部惊心动魄的商业史诗,更是一面能照出投资中种种人性弱点与风险真相的魔镜,为每一位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教科书级别的案例。
想象一头大象,它本来靠着强壮的四肢和长鼻子(工业制造)在森林里称王称霸,后来却发现,自己体内长出了一头比自己还庞大、还贪婪的哥斯拉(金融业务)。这就是GE与GE资本最形象的关系。
GE资本的诞生极其平凡。早在20世纪30年代,为了帮助囊中羞涩的家庭也能买得起GE牌的冰箱和洗衣机,GE成立了一个小部门,专门提供消费信贷。这在当时,不过是卖家电的“添头”业务。 然而,在传奇CEO杰克·韦尔奇 (Jack Welch) 掌舵的时代,这盘“添头”被无限放大,最终逆袭成了“主菜”。韦尔奇发现,玩钱可比吭哧吭哧造涡轮机来钱快多了。于是,GE资本的触角伸向了金融领域的每一个角落:
在巅峰时期,GE资本贡献了GE集团超过一半的利润,其规模之大、业务之复杂,让华尔街的专业分析师都感到头晕目眩。GE不再是一家纯粹的工业公司,而是一家“混血”的工业金融集团。
GE资本这部“利润印钞机”高速运转,主要靠的是三味独门配方:
GE资本的玩法核心就是“借鸡生蛋”。它用极低的成本借来海量的资金,然后投放到各种高收益的贷款和投资项目中去,赚取中间的利差。这就像你用1块钱本金,借来9块钱,凑成10块钱去投资。如果投资赚了10%(1块钱),相对于你的本金,收益率就是100%。GE资本正是将这种模式玩到了极致,其杠杆率一度高达10倍以上。这种高杠杆带来了惊人的股东权益回报率 (ROE),这也是当时其股价备受追捧的重要原因。
为什么GE资本能借到那么多又那么便宜的钱?因为它背后站着GE这棵大树。GE强大的工业实力和稳定的现金流,为整个集团赢得了全球最高的主权级信用评级——AAA。这个评级就像一张“信誉金卡”,意味着违约风险极低。因此,全球的银行和基金都乐于以极低的利率把钱借给GE资本,为其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廉价“弹药”。
GE资本虽然干着和银行一样的活,但它却不是一家银行。它巧妙地游走在监管的灰色地带,享受着金融的暴利,却不必像花旗、摩根大通等传统银行那样受到《巴塞尔协议》等严格的资本充足率和风险拨备的约束。这种“监管套利”让它得以轻装上阵,用更高的杠杆和更激进的策略与传统银行竞争,从而攫取超额利润。
“潮水退去,才知道谁在裸泳。” 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的这句名言,完美预言了GE资本的最终结局。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投资的第一原则是理解你所投资的生意。而GE资本,恰恰是一个典型的“黑箱” (Black Box)。 它的金融衍生品合约层层嵌套,资产负债表复杂如天书,其真实的风险敞口和资产质量,除了内部少数高管,外界几乎无人能懂。就连巴菲特也曾坦言,他虽然很欣赏GE的工业业务,但完全看不懂GE资本,因此将其归入自己的“太难”清单,从不碰触。 这给我们的启示是: 当一家公司的财务报表需要请爱因斯坦才能看懂时,普通投资者最好的选择就是远离它。因为你无法理解的,就无法为其估值,更无法判断其风险。透明度是好公司的基本美德。
那场席卷全球的2008年金融危机,成了压垮GE资本的最后一根稻草。 危机一来,之前支撑其高增长的魔法配方瞬间失灵,甚至变成了致命毒药:
最终,GE不得不向美国政府寻求紧急救助,并接受了巴菲特的“白衣骑士”式注资,才勉强度过危机。一代巨人的神话,就此破灭。
危机过后,在继任者杰夫·伊梅尔特 (Jeff Immelt) 的主导下,GE开启了痛苦的“瘦身”计划,核心就是逐步拆解、出售庞大的GE资本。这个过程持续了近十年,GE卖掉了几千亿美元的金融资产,彻底告别了金融业务,重新聚焦于自己起家的工业老本行。 这个曾经贡献半壁江山利润的“现金牛”,最终变成了一个巨大的价值毁灭者。它不仅在危机中险些拖垮整个GE集团,其后续的剥离过程也极其复杂和昂贵,严重侵蚀了股东价值。
GE资本的故事虽然已经落幕,但它就像一面镜子,清晰地照出了投资路上那些最容易被忽视的陷阱。
同样是赚1块钱,卖一台发动机赚的1块钱,和通过10倍杠杆放贷赚的1块钱,它们的“含金量”天差地别。
投资启示: 在分析一家公司时,不能只看利润的数量,更要看利润的质量。要深入探究利润的来源,分辨哪些是来自可持续的核心竞争力,哪些是来自高风险的财务杂耍。
巴菲特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原则,在GE资本的案例上得到了最深刻的体现。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理解一家航空发动机制造商的商业模式,远比理解一家涉足无数金融衍生品的金融集团要容易得多。 投资启示: 坚守在你的能力圈内,只投资你真正理解的生意。 不要因为一家公司名气大、股价涨得好就盲目跟风。市场的诱惑很多,但最大的风险,就是来自你认知之外的领域。
GE资本用自己的兴衰史完美演绎了杠杆这把双刃剑的威力。它能让你在顺风时一日千里,也能让在逆风时一败涂地。 投资启示: 无论是分析公司,还是管理自己的投资组合,都要对杠杆抱有极大的敬畏之心。对于公司,要警惕那些资产负债率过高的企业,尤其是金融类公司。对于个人,要极度审慎地使用融资融券(加杠杆)等工具,确保自己永远不会暴露在“一击致命”的风险之下。
金融行业具有天然的“顺周期性”。经济繁荣时,信贷扩张,资产价格上涨,金融机构利润暴增;经济衰退时,信贷收缩,资产价格下跌,坏账飙升,金融机构则首当其冲。GE资本正是在周期的顶峰将杠杆加到了极限,也因此在周期的拐点摔得最惨。 投资启示: 投资金融股,必须具备深刻的周期意识。在行业景气高点时,要看到潜在的风险和估值泡沫;在行业萧条、人人避之不及时,或许才是寻找被错杀的优质标的的时机。理解周期,才能在市场的狂热与恐慌中保持清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