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GE金融服务集团

GE金融服务集团(GE Capital),是曾经的工业巨头通用电气(General Electric, GE)旗下的金融服务部门。它最初只是为了帮助消费者分期购买GE自家的冰箱、洗衣机而设立的小小部门,却在几十年间膨胀为一个业务遍及全球、资产高达数万亿美元的金融巨兽,其规模一度可与美国最大的几家银行相媲美。在其鼎盛时期,GE金融的利润贡献甚至超过了GE整个工业制造业务的总和。然而,这个“帝国的心脏”最终也成了拖垮帝国的沉重负担。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GE金融服务集团的兴衰史,是一部关于企业增长、杠杆风险、商业模式复杂性以及“大到不能倒”迷思的、价值连城的警世恒言。

“GE帝国”的心脏与引擎

从“冰箱分期付款”到金融巨兽

GE金融的起源朴实无华。在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GE为了促进其家电产品的销售,成立了一个融资部门,帮助那些无法一次性付清全款的家庭,通过分期付款的方式提前享受到现代生活的便利。这个模式在当时大获成功,也为GE金融的未来埋下了伏笔。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传奇CEO杰克·韦尔奇(Jack Welch)执掌GE的时代。韦尔奇发现,相比于辛辛苦苦制造涡轮机和飞机引擎,金融业务的赚钱速度要快得多,也“轻松”得多。他将GE金融定位为公司的核心增长引擎,并开启了其疯狂的扩张之路。在短短二十年间,GE金融的业务触角从简单的消费金融,延伸到了商业贷款、设备租赁、商业地产、信用卡、保险乃至飞机租赁等几乎所有金融领域。 到21世纪初,GE金融已经变成了一个庞然大物。它的资产规模惊人,业务遍布全球。在财务报表上,GE金融常常贡献了整个GE集团超过一半的利润。这使得GE的股价节节攀升,韦尔奇也被誉为“管理之神”。华尔街一度将这种“工业+金融”的模式奉为圭臬,认为这是无与伦比的“炼金术”。然而,很少有人真正看清,这台高速运转的利润机器,其燃料究竟是什么。

成功的秘诀:“AAA”光环与低成本资金

GE金融能够野蛮生长的核心秘诀,在于其独特的融资优势。作为全球最顶尖、最受尊敬的工业公司之一,通用电气本身拥有着最高级别的信用评级——AAA级。这个评级意味着,在评级机构看来,GE的违约风险几乎为零。 GE金融巧妙地利用了母公司的这一“AAA光环”。它得以在商业票据(Commercial Paper)市场上以极低的利率借入海量资金。商业票据是一种短期、无抵押的借贷工具,通常只有信用最好的公司才能发行。GE金融就像拥有了一张近乎零利息的信用卡,可以源源不断地从市场“取现”,然后再将这些廉价的资金以更高的利率贷给其他企业或个人,轻松赚取丰厚的息差(Interest Spread)。 这种模式的本质,其实和银行的存贷业务非常相似。但与传统银行不同的是,GE金融在很长一段时间里,并没有受到同等级别的严格监管。它享受了银行的利润模式,却没有承担银行的监管成本和资本约束。这正是它能够实现超常增长和盈利的关键所在。工业部门的稳定现金流和AAA评级为金融部门提供了坚实的信用背书,而金融部门的巨额利润则反过来美化了整个集团的财务报表,推高了股价。两者形成了一个看似完美的闭环。

阴影下的巨人:风险的累积

监管的盲区:影子银行的典型

在金融世界的词典里,GE金融是影子银行(Shadow Banking)体系最典型的代表之一。所谓“影子银行”,指的是那些从事着类似银行的信贷中介活动,但却游离于传统银行监管体系之外的金融机构。它们不像商业银行那样需要满足严格的资本充足率要求,也不用为吸收的“存款”(在GE金融这里是商业票据等短期借款)缴纳准备金。 这种监管套利给了GE金融巨大的操作空间,使其可以动用极高的杠杆(Leverage)。打个比方,一家受到严格监管的银行可能需要用10美元的自有资本来支撑100美元的贷款业务。而GE金融可能只需要1美元甚至更少的资本,就能支撑同样规模的业务。这意味着一旦资产价值出现微小波动,其自有资本就可能被瞬间清零。 这就像一个走钢丝的杂技演员,在没有安全网的情况下,表演着越来越高难度的动作。在风平浪静的日子里,他赢得满堂喝彩。但所有人都忽略了,一旦一阵强风袭来,后果将是灾难性的。这阵“强风”,就是后来的全球金融危机。

利润的黑箱:过于复杂的业务

对于外部投资者,甚至对于许多专业的金融分析师来说,GE金融的财务报表都是一个难以破解的“黑箱”。其业务横跨几十个国家,涉及无数复杂的金融产品和衍生品交易。想要清晰地判断其资产的真实质量、评估其潜在的风险敞口,几乎是一项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伟大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一再强调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的核心原则之一,就是要坚守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只投资于自己能够理解的业务。GE金融恰恰是这个原则的反面教材。当一家公司的利润来源模糊不清,财务结构复杂到令人费解时,投资者就应该亮起红灯。因为这种复杂性本身,就是风险的最佳藏身之所。许多投资者被GE金融持续增长的“漂亮”盈利数字所吸引,却忽视了这些盈利数字背后的巨大风险和不可持续性。他们为这种认知上的懒惰,付出了沉重的代价。

帝国的黄昏:危机与瘦身

2008金融海啸的致命一击

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2008年金融危机席卷全球,那阵致命的“强风”终于来了。雷曼兄弟的倒闭引发了市场恐慌,全球信贷市场瞬间冰封。GE金融赖以为生的商业票据市场,几乎完全停摆。 这意味着GE金融的“零利率信用卡”被冻结了。它无法再借到新的短期资金来偿还即将到期的旧债,一场致命的流动性危机(Liquidity Crisis)迫在眉睫。尽管它账面上可能依然“资不抵债”,但如果没有现金流,它随时可能像雷曼兄弟一样轰然倒塌。GE,这个美国工业的象征,第一次面临生死存亡的考验。 最终,GE不得不低下高傲的头颅,向美国政府寻求紧急救援,并接受了巴菲特旗下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Berkshire Hathaway)一笔附带苛刻条件的注资。这位“股神”以极高的股息和优厚的认股权证为条件,为摇摇欲坠的GE提供了宝贵的信用背书。GE金融“大到不能倒”的神话,在这一刻被无情地戳破了。

壮士断腕:杰夫·伊梅尔特的拆解

金融危机的惨痛教训,让GE的管理层和投资者幡然醒悟。韦尔奇的继任者,杰夫·伊梅尔特(Jeff Immelt),意识到GE金融这个曾经的利润引擎,已经变成了绑在整个集团身上的定时炸弹。危机后,美国加强了金融监管,GE金融被认定为“系统重要性金融机构”(SIFI),必须接受类似大型银行的严格监管,其低成本融资的优势不复存在。 从2015年开始,伊梅尔特启动了一项惊人的“瘦身计划”——逐步拆解并出售GE金融绝大部分的资产,总额高达数千亿美元。这是一次痛苦而决绝的“断腕求生”,标志着GE“工业+金融”模式的彻底终结。GE试图重新回归其制造业的本源,专注于飞机引擎、发电设备和医疗器械等核心工业业务。这个曾经不可一世的金融帝国,最终以被分拆出售的方式,退出了历史舞台。

投资启示录

GE金融服务集团的故事,为每一位价值投资者提供了深刻而宝贵的教训。

警惕“杠杆”这把双刃剑

坚守“能力圈”原则

利润的“质量”比“数量”更重要

远离“大到不能倒”的幻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