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HBS (哈佛商学院)

HBS (Harvard Business School),即哈佛商学院,是全球最负盛名、最具影响力的商学院之一。在投资领域,HBS堪称现代金融理论的“西点军校”,其毕业生遍布华尔街的各大顶尖机构,手握重金,影响着全球资本的流向。然而,对于我们《投资大辞典》所信奉的价值投资理念而言,HBS又像一个巨大而迷人的悖论。它一方面培养了无数投资巨擘,如桥水基金的创始人雷·达里奥;另一方面,其主流教学内容,如有效市场假说,又与价值投资的许多核心思想形成了鲜明而有趣的对立。理解HBS在投资界扮演的角色,就像是拿到了一张藏宝图,上面同时标注了通往财富的“官方路径”和价值投资者们另辟蹊径的“秘密小道”。

HBS教什么?主流金融理论的摇篮

想象一下,如果投资是一门武功,那么HBS的课堂上传授的就是名门正派的“内功心法”。这些理论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基石,它们逻辑严谨,数学模型优美,试图用精密的公式来解释和预测复杂多变的市场。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有“三驾马车”。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MPT)

现代投资组合理论 (Modern Portfolio Theory),简称MPT,是1990年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哈里·马科维茨的杰作。它的核心思想,用一句大白话来说就是: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同一个篮子里。 但MPT远不止这么简单,它用数学方法精确回答了“鸡蛋该如何分散”以及“什么样的篮子组合才是最好的”这两个问题。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MPT的最大贡献在于将“分散投资”这一朴素的智慧科学化、系统化了,如今市面上绝大多数的共同基金ETF产品,其资产配置策略都深受MPT思想的影响。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M)

如果说MPT是教你如何构建一个“好”的投资组合,那么资本资产定价模型 (Capital Asset Pricing Model),简称CAPM,就是用来给这个组合里的单个资产(比如一只股票)定价的“尺子”。该理论由威廉·夏普等人提出,他也因此获得了诺贝尔奖。 CAPM试图回答一个终极问题:我投资一只股票,应该期望获得多高的回报才算“划算”? 它的著名公式是:期望回报率 = 无风险利率 + 贝塔系数 (Beta) x (市场期望回报率 - 无风险利率) 这个公式可能看起来有点吓人,但我们把它拆解一下:

CAPM告诉我们,一个资产的预期回报,只与它所承担的、无法通过分散化消除的“系统性风险”(用Beta衡量)有关。换句话说,承担越大的市场波动风险,你就理应获得越高的回报补偿。这个思想深刻地影响了华尔街的风险管理和资产定价。

有效市场假说 (EMH)

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简称EMH,由尤金·法玛提出,他同样也是诺贝尔奖得主。这是HBS学术思想中最让价值投资者“耿耿于怀”的一个。 EMH的观点堪称“石破天惊”:在任何时间点,股票的价格已经完全反映了所有可获得的信息。 这意味着什么?这意味着市场是“有效”的,你不可能通过分析公开信息(公司财报、新闻、行业数据等)来找到被低估的股票,从而持续地“战胜市场”。因为一旦有新消息出来,无数聪明的投资者会立刻行动,使其价格瞬间调整到位。 根据信息反映的程度,EMH还分为三种形式:

如果EMH(尤其是半强式)成立,那么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最好的策略就是放弃主动选股,直接购买跟踪整个市场指数的基金(即指数基金),因为你付钱给基金经理去精挑细选,也只是在做“无用功”。

价值投资者的“异见”:当巴菲特“杠上”学院派

读到这里,你可能会觉得有些沮丧:如果市场总是对的,那我们这些普通人研究公司、学习投资还有什么意义呢?别急,这正是价值投资的“英雄”们登场的时刻。以沃伦·巴菲特为代表的价值投资者,用他们几十年如一日的惊人业绩,对HBS的这些经典理论提出了强有力的挑战。

市场先生 vs. 有效市场

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经典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中,提出了一个绝妙的比喻——市场先生 (Mr. Market)。 格雷厄姆说,你可以把市场想象成一个情绪极不稳定的合伙人。他每天都会跑来给你报一个价格,愿意以此价格买入你手中的股份,或将他手中的股份卖给你。

关键在于,这位“市场先生”非常健忘,你完全可以不理会他。他的存在不是为了指导你,而是为了服务你。 当他报价过低时,就是你买入的好机会;当他报价过高时,就是你卖出的好时机。 这个生动的比喻,与冷冰冰的有效市场假说形成了鲜明对比:

巴菲特曾风趣地说:“如果市场总是有效的,我早就沿街乞讨了。”价值投资的全部前提,就建立在市场并非总是有效之上。

风险到底是什么?波动性 vs. 永久性资本损失

这是价值投资与HBS学术理论的另一个核心分歧点。

将风险等同于波动性,会让投资者在市场恐慌、股价暴跌时(波动性最大时)卖出优质资产,而在市场狂热、股价飙升时(波动性看似平稳时)追高买入,这恰恰是亏损的根源。

“能力圈”的重要性:专注而非过度分散

MPT理论推崇广泛的分散化,建议你持有几十甚至上百种不相关的资产。而巴菲特的黄金搭档查理·芒格则提出了一个更符合常识的理念——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 能力圈理论认为,每个投资者都有自己相对了解的领域,比如你从事IT行业,可能对科技公司更熟悉;你是个吃货,可能对餐饮品牌有独到见解。你应该做的,不是盲目地分散到几十个你一无所知的行业中去,而是:

巴菲特也曾说:“我们所要做的,就是挑选价格合理的好公司,然后把我们的大部分资金都投入进去。” 这种“集中投资”的策略,与MPT的“广泛分散”背道而驰,但它要求投资者对自己所投的公司有更深刻的认知和更高的信心。

从HBS词条中,我们能学到什么?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既不是华尔街的精英,也不是价值投资的大师。那么,了解HBS及其与价值投资的这场“华山论剑”,对我们有什么实际帮助呢?

启示一:理论是地图,不是疆域

HBS教授的金融理论,像是精心绘制的地图。它们提供了理解市场的宏观框架和基本工具,告诉你风险、回报、分散化这些基本概念是什么。这对于投资入门至关重要。但是,地图不等于真实的疆域。真实的市场充满了“市场先生”的情绪波动、人性的非理性以及各种“黑天鹅”事件。我们应该学习并尊重这些理论,但绝不能把它们当作僵化的教条,去盲目套用。

启示二:批判性思维是最好的“护城河”

面对任何投资观点,无论是来自哈佛教授的权威理论,还是来自股神的“金句”,我们都应保持一颗批判性的头脑。当理论告诉你“市场是有效的,你无法战胜它”时,不妨问问自己:我身边有没有因为恐慌而抛售好股票的朋友?有没有因为贪婪而追高买入垃圾股的例子?这些不正是市场无效的证据吗?独立思考,是你个人投资体系中最坚固的护城河

启示三:定义你自己的“风险”

这是最重要的一课。请认真思考:对你而言,投资最大的风险究竟是什么?

如果你的答案是前者,那么你可能更适合用MPT的思路去构建一个广泛分散、波动较小的投资组合。如果你的答案是后者,那么你就走上了价值投资的道路,你的首要任务是学习如何评估企业价值,寻找安全边- 际,避免犯下导致永久性亏损的错误。

启示四:知识的广度与深度,可以兼得

HBS的理论与价值投资的实践并非水火不容。一个聪明的投资者,可以做到两者的结合:

最终,HBS就像一座灯塔,它照亮了现代金融学的宏伟殿堂,也让我们更清楚地看到了价值投资者们所开辟的那条、通往财富自由的、充满智慧与挑战的小径。选择哪条路,取决于你对投资世界的理解,以及对自己的认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