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Hipgnosis Songs Fund

Hipgnosis Songs Fund(又称“嘻哈之歌基金”)是一个在伦敦证券交易所上市的投资信托基金,也是全球第一个将音乐版权作为主流投资资产类别的先驱。它的核心业务是收购知名歌曲的版权和相关的版税收入流,然后将这些收入作为回报分配给基金的投资者。简单来说,它把一首首我们耳熟能详的流行金曲打包成了一个可以公开交易的金融产品,让普通人也能像投资股票或房产一样,投资贾斯汀·比伯(Justin Bieber)或夏奇拉(Shakira)的歌曲,并从中分享“租金”——也就是版税。这家公司的开创性在于,它试图向世界证明,热门歌曲不仅是艺术品,更是一种具备稳定、长期、且与宏观经济周期关联度低的优质另类资产

歌曲也能当股票买?Hipgnosis的商业模式解构

初次听到“投资歌曲”,很多人的第一反应可能是:“这听起来也太酷了吧!但我到底买的是什么?” Hipgnosis的模式确实新颖,但其商业逻辑却很朴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种“音乐世界的房地产投资信托基金(REITs)”。

“音乐房产”的产权证:词曲版权与录音版权

当Hipgnosis收购一首歌时,它买的不是歌手本人,也不是一张CD或一个MP3文件,而是这首歌的知识产权(IP)。这主要包括两类核心权利:

Hipgnosis的目标是尽可能多地收购这两类版权。一旦拥有了这些“音乐房产”的产权证,它就成了一位“包租公”,可以坐收各种形式的“租金”。

源源不断的“租金”:版税收入的来源

一首热门歌曲的生命力远比我们想象的要长,它的赚钱渠道也五花八门。Hipgnosis的收入主要来自以下几个方面:

通过汇集数万首歌曲的版税收入,Hipgnosis构建了一个庞大而稳定的现金流池,并将其作为股息支付给股东。

谁在操盘这场音乐盛宴?

Hipgnosis的迅速崛起,离不开其创始人的传奇背景和雄厚的资本支持。这并非一个由华尔街金融精英凭空捏造出来的故事,而是深深植根于音乐产业内部。

掌舵人:从音乐经理到基金教父

公司的创始人和灵魂人物是Merck Mercuriadis。在创立Hipgnosis之前,他是一位在音乐界叱咤风云的传奇经理人,曾与艾尔顿·约翰(Elton John)、碧昂丝(Beyoncé)、枪与玫瑰乐队(Guns N' Roses)等顶级艺人紧密合作。 Mercuriadis深耕行业数十年,他敏锐地观察到一个现象:在音乐产业的价值链中,伟大的词曲作者往往没有得到与其贡献相匹配的经济回报。他坚信,一首伟大的歌曲,其生命力和商业价值甚至可能超越演唱它的明星本人。基于这个理念,他创立了Hipgnosis,旨在为词曲作者提供一个公平的变现渠道,同时为投资者开辟一个全新的资产类别。他的口号是“Song is the new gold”(歌曲是新的黄金),而他的行业地位和人脉网络,为Hipgnosis获取顶级音乐资产提供了无可比拟的优势。

幕后推手:华尔街巨头的加持

一个颠覆性的想法需要强大的资本支持才能变为现实。Hipgnosis的背后,站着全球最大的另类资产管理公司之一——黑石集团 (Blackstone)。黑石集团不仅为Hipgnosis提供了数十亿美元的资金支持,用于收购歌曲版权,还为其带来了机构级别的信誉和金融运作能力。这种“产业专家 + 金融巨头”的组合,让Hipgnosis在短时间内迅速成长为音乐版权市场最令人敬畏的买家。

价值投资者的音乐盒:为何歌曲版税是门好生意?

价值投资的视角审视,Hipgnosis所投资的歌曲版权资产,具备一些非常吸引人的特质,这让它看起来像是一门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会喜欢的生意。

特质一:可预测的、持久的现金流

一首经受住时间考验的经典歌曲,就像一台永不停止印钞的机器。玛丽亚·凯莉(Mariah Carey)的《All I Want for Christmas Is You》每年圣诞节都会在全球循环播放,带来稳定的版税收入。皇后乐队(Queen)的《Bohemian Rhapsody》在发行几十年后依然是卡拉OK和电台的热门。 这种收入的可预测性非常高,并且持续时间极长(通常是作者去世后50到70年)。对于追求长期稳定回报的价值投资者而言,这种堪比消费品品牌或公用事业公司的“经济护城河”无疑是极具诱惑力的。

特质二:与市场不相关的“避风港”属性

歌曲版税收入的最大魅力之一,在于其与传统金融市场的低相关性。无论经济是繁荣还是衰退,无论S&P 500指数是上涨还是下跌,人们对音乐的消费需求总是存在的。失恋时听情歌,开心时听舞曲,工作时听轻音乐——音乐是人类情感的刚需。 这意味着,将音乐版权资产加入投资组合,可以起到很好的分散风险作用。当你的股票和债券投资组合因经济波动而受损时,歌曲版税这份“睡后收入”可能依然稳如磐石。

特质三:受益于时代潮流的增长潜力

与许多人想象的不同,音乐产业并非一个夕阳产业,恰恰相反,它正在经历一场由技术驱动的复兴。

从当红炸子鸡到陷入泥潭:Hipgnosis的挑战与启示

然而,这个看似完美的投资故事在现实中却遭遇了重挫。Hipgnosis的经历,为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关于风险、估值和人性贪婪的生动课程。

致命的双刃剑:杠杆与高价收购

零利率政策 (ZIRP)的时代,借贷成本极低。Hipgnosis利用大量债务资金,在全球范围内掀起了一场疯狂的收购战,将众多顶级音乐人的作品集收入囊中。竞争的加剧和资本的狂热,使得音乐版权的交易价格水涨船高,市场普遍质疑Hipgnosis是否为这些资产支付了过高的价格。它在市场最狂热的时候,用借来的钱,以最高的价格买入了大量资产。

估值迷雾与利率风暴

Hipgnosis最大的争议点在于其资产估值。歌曲版权的价值评估依赖于贴现现金流 (DCF)模型,其中包含了大量主观假设,例如未来版税的增长率、衰减速度以及最重要的——折现率。 当全球央行开始激进加息以对抗通胀时,Hipgnosis的商业模式受到了毁灭性打击:

  1. 折现率飙升: 无风险利率的上升意味着DCF模型中的折现率必须大幅提高。这就像用一个更大的分母去除未来的现金流,导致资产的现值(即基金的NAV,资产净值)急剧缩水。
  2. 债务成本激增: 公司之前借入的大量债务,其利息成本急剧上升,严重侵蚀了原本用于分红的现金流。

结果是,市场对公司的信心开始崩塌。尽管公司财报上公布的NAV依然很高,但其股价却一路暴跌,长期处于NAV的五折甚至更低水平。这形成了一个典型的“价值陷阱”——账面上看起来很便宜,但实际上基本面已经出现了严重问题。 最终,公司陷入了治理危机,股东罢免了董事会,并启动了“战略审查”,寻求出售资产或整个公司。一场围绕其珍贵音乐资产的收购战在Concord和其旧日盟友黑石集团之间展开,为这个曾经的明星基金画上了一个充满戏剧性的休止符。

普通投资者能从中学到什么?

Hipgnosis的故事就像一首情节跌宕起伏的摇滚史诗,它为我们普通投资者,尤其是价值投资的信奉者,带来了几点深刻的启示:

  1. 第一课:真正理解你所投资的。 “投资你喜欢的歌曲”是一个极具吸引力的故事,但故事背后是复杂的金融结构、杠杆风险和估值模型。正如投资大师彼得·林奇 (Peter Lynch)所说,仅仅因为你喜欢一家公司的产品,并不意味着你就应该购买它的股票。在投资前,必须穿透故事的表象,理解其商业模式的脆弱性。
  2. 第二课:价格远比质量重要。 本杰明·格雷厄姆教导我们,投资的本质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Hipgnosis收购的歌曲无疑是顶级资产,但它支付的价格可能并不“合理”,尤其是在利率周期的最高点动用高杠杆。再好的资产,如果买得太贵,也可能是一笔失败的投资。
  3. 第三课:警惕依赖模型的“账面价值”。 当一项资产的价值主要由内部模型和主观假设决定时(如Hipgnosis的NAV),投资者需要保持十二分的警惕。市场价格与公司报告的NAV之间巨大的、持续的鸿沟,本身就是一个强烈的危险信号,它告诉你:市场先生并不同意公司对自己资产的估值。
  4. 第四课:另类资产不是避险的万灵药。 另类资产可以为投资组合提供宝贵的多元化,但它们同样伴随着独特的风险,如流动性差、估值不透明、对宏观环境(如利率)敏感等。Hipgnosis的案例是一个完美的提醒:在追逐新潮的投资概念时,永远不要忘记那些经过时间考验的、朴素的投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