杰里米·斯托普尔曼 (Jeremy Stoppelman),是全球知名的本地商家点评网站 Yelp 的联合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 (CEO)。他毕业于伊利诺伊大学香槟分校,是早期支付巨头 PayPal 的一名工程师,也是硅谷大名鼎鼎的创业家群体“PayPal 黑帮” (PayPal Mafia) 的关键成员之一。2004年,斯托普尔曼与同事拉塞尔·西蒙斯 (Russel Simmons) 共同创办了Yelp,并将其打造成一个连接消费者与本地商家的强大平台。他以其对产品的极致追求、坚定的愿景以及在面对巨头竞争时毫不畏惧的斗士姿态而闻名。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斯托普尔曼和Yelp的故事,是一部关于网络效应、商业护城河、激烈竞争与创始人精神的生动教科书。
要理解斯托普尔曼,我们得把时钟拨回到21世纪初的硅谷。那是一个英雄辈出的年代,而故事的起点,正是那个后来被称为“PayPal 黑帮”的传奇团队。
在加入 PayPal 之前,斯托普尔曼曾在 @Home Network 担任软件工程师。但真正塑造他职业生涯的,无疑是在PayPal的经历。当时的PayPal汇聚了一批日后将颠覆科技行业的天才,包括创立了特斯拉和SpaceX的埃隆·马斯克 (Elon Musk)、传奇投资人彼得·蒂尔 (Peter Thiel) 以及领英 (LinkedIn) 的创始人里德·霍夫曼 (Reid Hoffman) 等。在这个高强度、高人才密度的环境中,斯托普尔曼不仅锻炼了技术能力,更重要的是,他耳濡目染了那种从0到1、敢于挑战巨大市场的创业精神。 2003年,eBay 收购PayPal后,这群精力旺盛的年轻人纷纷离开,开启了各自的创业之旅,缔造了硅谷的一段传奇。斯托普尔曼就是其中之一。 Yelp的诞生源于一个非常生活化的场景。2004年,斯托普尔曼得了流感,想在旧金山找个好医生,却发现通过互联网搜索获得可靠的推荐异常困难。他的朋友们分散各处,一个个打电话去问显然不现实。这个痛点让他和同为前PayPal同事的拉塞尔·西蒙斯萌生了一个想法:为什么不创建一个系统,让朋友之间可以方便地分享对本地服务的推荐呢? 最初,他们的想法是一个基于电子邮件的推荐系统。用户向自己的联系人网络发送请求,系统会自动收集回复。然而,这个模式并未成功。但他们敏锐地发现,即使用户没有收到朋友的回复,他们也愿意主动撰写评论,分享自己的体验,仅仅是“为了好玩”。这个意外的发现,让斯托普尔曼和西蒙斯果断转型,将Yelp从一个封闭的邮件系统, pivot (转型) 成一个开放的、任何人都可以发布和阅读本地商家评论的网站。 这个转型是Yelp成功的关键。它抓住了人们乐于分享、渴望表达的心理,并通过用户生成内容 (UGC) 的方式,迅速积累起宝贵的数据——对餐厅、理发店、修理铺、牙医诊所等形形色色本地商家的真实评价。Yelp帝国的大门,就此打开。
从价值投资的视角看,Yelp一度是一家近乎完美的投资标的。它拥有强大的护城河和清晰的商业模式。然而,它的发展历程也充满了荆棘与挑战,这让它成为了一个极佳的商业分析案例。
“护城河”是沃伦·巴菲特提出的概念,指一家公司能够抵御竞争、维持高利润的持久优势。 Yelp的护城河主要由以下两部分构成:
对于任何一个新进入者来说,想要复制Yelp积累了多年的海量、高质量的评论数据,几乎是不可能的任务。这就是网络效应构筑的深厚壁垒。
正是凭借这两条护城河,Yelp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主导了北美的本地生活点评市场,并成功上市,市值一度超过60亿美元。
然而,商业世界没有永恒的王者。价值投资者不仅要看到企业的优势,更要审视其面临的风险。Yelp的“烦恼”主要来自两个方面:
斯托普尔曼对此怒不可遏,多次公开指责谷歌利用其搜索垄断地位打压竞争对手,甚至在国会听证会上作证。但商业竞争是残酷的,Yelp的流量和增长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巨大冲击。这给所有投资者上了一课:过度依赖单一渠道,尤其是当这个渠道由你最大的竞争对手控制时,风险是致命的。
尽管Yelp官方坚决否认这些指控,并称其推荐软件对所有商家一视同仁,但这些持续不断的负面声音严重损害了Yelp在商家群体中的声誉。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一个与客户关系紧张、商业模式备受道德质疑的公司,其长期价值是需要打上一个巨大问号的。
作为公司的掌舵人,斯托普尔曼的个人风格深刻地烙印在Yelp的发展轨迹上。他既是公司最宝贵的资产,有时也是风险的来源。
与许多“PayPal 黑帮”成员一样,斯托普尔曼是一位典型的产品驱动型CEO。他痴迷于用户体验和产品细节,据说在公司早期,他会亲自阅读大量的用户评论,以确保社区的质量。他曾说过,“打造一款人们喜爱的产品,是一切的起点。” 这种对产品的专注,是Yelp能够在早期建立起忠实用户群的核心原因。 他的“偏执”还体现在与谷歌的斗争中。他不像一些创业者那样在巨头面前选择退缩或出售公司,而是选择了正面硬刚。这种斗士精神在某种程度上维护了公司的独立性,但也消耗了大量的精力和资源。
2016年,Yelp和斯托普尔曼遭遇了一场严重的公关危机。一位名叫Talia Jane的普通员工在网络上发表了一封致斯托普尔曼的公开信,控诉公司支付给客服中心员工的薪水过低,导致她在高消费的旧金山湾区生活难以为继。 这封信迅速在社交媒体上引爆,引发了关于硅谷贫富差距、科技公司薪酬结构和企业社会责任的广泛讨论。事件发酵后,该员工被解雇,更是火上浇油。 从投资角度看,这起事件暴露了Yelp在ESG (环境、社会和公司治理) 方面的潜在风险。特别是“S”(Social,社会)层面,如何对待员工、如何构建健康的企业文化,正日益成为衡量一家公司长期稳定性的重要指标。一个不能善待基层员工的公司,其凝聚力和长期创新能力是值得怀疑的。斯托普尔曼和公司的处理方式,在当时受到了广泛批评,也让外界对他的管理风格和Yelp的企业文化产生了新的审视。
杰里米·斯托普尔曼和Yelp的故事,就像一部浓缩的互联网商战史。作为一名聪明的投资者,我们可以从中汲取诸多宝贵的教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