摩尔定律(Moore's Law),由Intel Corporation (英特尔)联合创始人Gordon Moore(戈登·摩尔)在1965年提出。它并非一个严格的物理定律,而是一个基于观测的惊人预测:当价格不变时,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元器件(主要是晶体管)的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 这意味着,我们口袋里的智能手机,其计算能力在短短几十年间,已经远超当年驱动“阿波罗登月计划”的超级计算机。摩尔定律是过去半个多世纪里,信息技术革命背后最重要、最持久的驱动引擎,它以指数级的速度,不断降低计算成本,催生了个人电脑、互联网、移动通信、人工智能等一系列颠覆性创新,并深刻地重塑了全球的商业模式和投资版图。
想象一下,如果汽车工业遵循摩尔定律,那么今天你花几块钱就能买到一辆劳斯莱斯,它的速度能超过喷气式飞机,而且耗油量几乎可以忽略不计。这听起来像天方夜谭,但在半导体行业,这样的奇迹却真实上演了五十多年。
故事的主角是戈登·摩尔,一位化学博士,也是后来芯片巨头英特尔的创始人之一。1965年,他为《电子学》杂志撰写一篇稿件,在回顾行业发展时,他敏锐地观察到一个趋势:自1959年第一款集成电路问世以来,芯片上集成的晶体管数量每年都在翻倍。 你可能会问,晶体管是什么?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极其微小的、由半导体材料制成的电子开关,它是构成所有现代电子设备(CPU、内存等)的最基本单元。开关越多,芯片处理信息的能力就越强,也就越“聪明”。摩尔基于当时有限的数据,大胆地画出了一条指数增长的曲线,并预测这种趋势将至少持续十年。 这个起初看似不起眼的观察,后来被业界称为“摩尔定律”。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这个预测的生命力远远超出了摩尔本人的预期。它从一个行业观察,逐渐演变成整个半导体产业的“自我实现预言”。各大芯片制造商,如Intel Corporation、TSMC(台积电)等,都将摩尔定律视为必须达成的“军令状”和研发路线图,投入巨资,前赴后继地推动着芯片工艺的极限,让晶体管变得越来越小、越来越密、越来越快。
摩尔定律最激动人心的地方,并不仅仅在于技术参数的翻倍,而在于其背后蕴含的惊人经济学原理:成本的指数级下降。 随着工程师们能在一块指甲盖大小的硅片上塞进数十亿甚至上百亿个晶体管,平摊到每个晶体管上的制造成本,也以同样惊人的速度急剧降低。就像印刷报纸一样,虽然开动印刷机很贵,但一旦开动起来,多印一份报纸的边际成本就非常低。芯片制造也是如此,技术进步使得“印刷”晶体管的效率越来越高。 这种成本的雪崩式下滑,才是摩尔定律改变世界的真正魔力所在。它使得曾经只有国家实验室和巨型企业才能负担得起的强大计算能力,能够“飞入寻常百姓家”。
这种成本的降低,为无数创新应用打开了大门,也为我们投资者创造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挑战。
摩尔定律就像一把无形的刻刀,雕刻了我们现代生活的每一个侧面,也为聪明的投资者指明了金矿的方向。
回顾过去几十年,几乎所有重大的科技浪潮都与摩尔定律息息相关:
可以说,摩尔定律是过去半个世纪科技领域创新的“总发动机”。它引发了奥地利经济学家Joseph Schumpeter(约瑟夫·熊彼特)所描述的“创造性毁灭(Creative Destruction)”——不断有新的行业和巨头崛起,同时也有旧的技术和商业模式被无情淘汰。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我们来说,虽然强调的是“安全边际”和“护城河”,但这并不意味着要对科技趋势视而不见。恰恰相反,理解摩尔定律这样的底层驱动力,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识别那些拥有长期增长潜力和宽阔economic moat(经济护城河)的伟大企业。连一向对科技股敬而远之的Warren Buffett(沃伦·巴菲特),最终也重仓了苹果公司,正是因为他看懂了苹果利用科技构建起的强大生态系统和品牌护城河。 摩尔定律为我们提供了三大实用的投资法则:
在19世纪的美国西部淘金热中,真正稳定赚大钱的,往往不是那些冒着巨大风险去淘金的矿工,而是向所有矿工出售铲子、牛仔裤和水的商人。 在由摩尔定律驱动的科技浪潮中,这个道理同样适用。
典型的“卖铲人”包括:
投资这些处于产业链核心、具有技术垄断地位的“卖铲人”,往往是分享科技进步红利的一种更稳健、更符合价值投资理念的方式。
摩尔定律驱动的行业,通常具有强大的网络效应和规模效应,极易形成“赢家通吃”(Winner-Take-All)的局面。
这种“赢家通吃”的特性,会造就拥有极宽护城河的超级公司,它们能长期享受高额利润,是价值投资者梦寐以求的标的。 然而,水能载舟,亦能覆舟。驱动“赢家通吃”的同一个力量——技术变革——也能带来“创造性毁灭”。曾经的手机霸主诺基亚、胶卷巨头柯达,都是在技术浪潮转换时未能跟上步伐,最终被颠覆的典型例子。 因此,投资科技股时,我们必须:
摩尔定律的精髓是成本的指数级下降。这一思维模型可以应用到其他许多领域,帮助我们发现下一个伟大的投资机会。我们应该去寻找那些核心技术成本正在快速下降,并因此即将引爆大规模应用的行业。
作为投资者,我们的任务是透过市场的短期波动和媒体的喧嚣,去识别这些正在陡峭下降的成本曲线。当一项关键技术的成本跨过某个“引爆点”后,其商业化应用往往会迎来指数级的爆发增长。
近年来,关于“摩尔定律已死”的讨论不绝于耳。这并非空穴来风。随着晶体管的尺寸逼近物理极限(几个原子大小),量子隧穿效应等物理难题开始显现,继续缩小的难度和成本都呈指数级上升。建造一座最先进的芯片工厂(Fab)需要耗资数百亿美元,这顿“免费午餐”似乎真的要到头了。 从数据上看,晶体管数量的翻倍周期确实已经有所放缓,从18-24个月延长到了3年甚至更久。传统的、单纯依靠缩小晶体管尺寸来提升性能的道路,正变得越来越难走。
然而,摩尔定律的终结,不等于计算能力进步的终结。创新正在从“一力降十会”的蛮力微缩,转向更加多元化、更加聪明的“巧劲”。欢迎来到“后摩尔时代”,这里的投资机会同样精彩: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游戏规则正在改变。我们需要将目光从单纯关注“谁的工艺更先进”,扩展到关注“谁的系统设计更优、谁的软硬件结合更好、谁在特定应用领域建立了生态壁垒”。
摩尔定律,这个源自半个世纪前的一页纸观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理解现代世界运转的强大心智模型。它不仅仅是关于晶体管和芯片的故事,更是关于指数级增长、成本递减和创新扩散的宏大叙事。 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从摩尔定律中我们能学到的,绝非追逐下一个科技热点那么简单,而是更深层次的智慧:
摩尔定律的原始形式或许正在走向黄昏,但它所代表的“更快、更好、更便宜”的人类创新精神永不落幕。这股精神将继续在新的领域,以新的形式,创造出下一个伟大的增长奇迹和投资机遇。而我们的任务,就是睁大双眼,去发现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