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Pick-and-Shovel

Pick-and-Shovel 策略(又称“卖铲人”策略),是一种投资思想,指与其直接投资于一个热门行业中高风险、高竞争的核心企业(“淘金者”),不如投资于为这个行业提供关键工具、设备或服务的上游供应商(“卖铲人”)。这种策略的命名灵感来源于19世纪的淘金热,当时真正稳定赚钱的,并非是那些冒着巨大风险寻找金矿的淘金客,而是向他们出售镐、铁锹、牛仔裤和生活用品的商人。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是一种旨在降低风险、分享行业整体增长红利的智慧型策略,它强调在喧嚣的“淘金”热潮中,保持冷静,寻找那些商业模式更稳固、需求更确定的“基础设施”型公司。

历史的镜子:淘金热中的卖铲人

要理解“卖铲人”策略的精髓,我们必须把时钟拨回到19世纪中叶的美国。 1848年,当詹姆斯·马歇尔(James W. Marshall)在加利福尼亚州的河床上发现第一粒黄金时,他并未预料到自己推开了一扇通往财富、欲望与疯狂的大门。消息不胫而走,一场史无前例的加州淘金热(California Gold Rush)席卷全球。成千上万怀揣着一夜暴富梦想的“淘金者”涌向西部,他们变卖家产,告别家人,在艰苦甚至危险的环境中,日复一日地筛着泥沙,希望能找到属于自己的那一块“狗头金”。 然而,历史的结局颇具讽刺意味。绝大多数淘金者最终都未能如愿,他们中的许多人耗尽了积蓄,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真正从这场热潮中稳定地攫取了巨额财富的,反而是那些站在淘金者身后,头脑清醒的商人们。 其中最著名的例子,莫过于李维·施特劳斯(Levi Strauss)。他原本只是一个普通的布料商人,看到矿工们的裤子在繁重的劳动中极易磨损,便独具慧眼地用耐磨的帆布(后来改用丹宁布)制作成工装裤,这就是现代牛仔裤的雏形。矿工们对这种结实耐用的裤子趋之若鹜,无论他们是否挖到金子,一条牢固的裤子总是必需品。Levi's公司由此诞生,并成为了一个延续至今的商业传奇。 另一位传奇人物是萨姆·布兰南(Sam Brannan)。他可以说是“卖铲人”策略最极致的践行者。在淘金热爆发初期,他敏锐地嗅到了商机,立刻斥巨资买断了旧金山地区所有商店里的镐、铁锹和筛盘。然后,他跑到街上,挥舞着一瓶金沙,大声疾呼“黄金!萨克拉门托河里有黄金!”。当狂热的人群涌向他的商店时,他以惊人的高价出售这些工具。据说,一把原价仅20美分的铁锹,他能卖到15美元。在淘金热的前九周里,布兰南就赚取了3.6万美元的巨额利润,成为了加州的第一位百万富翁。 这两个故事生动地诠释了“卖铲人”策略的核心:

这段历史为价值投资的信徒们提供了一个宝贵的模型:在一个充满不确定性的新兴行业中,与其去赌谁是最终的“赢家”,不如寻找那些为所有“参赛者”提供弹药的“军火商”。

“卖铲人”策略的投资逻辑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到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价值投资大师们反复强调“能力圈”和“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的重要性。“卖铲人”策略,正是这些原则在实践中的巧妙运用。

避开“赢家通吃”的残酷战场

许多颠覆性的新兴行业,如早期的汽车工业、互联网门户网站、智能手机操作系统,都呈现出“赢家通吃”(Winner-Takes-All)的格局。上百家汽车公司最终只剩下少数几家巨头;无数门户网站最终被谷歌(Google)和雅虎等少数玩家主导。作为普通投资者,要在早期准确预测出谁是最终的胜利者,难度堪比大海捞针。 押注单一“淘金者”的风险极高,一旦失败,投资可能血本无归。而“卖铲人”则完全不同。它为行业内的所有参与者提供服务。例如,在电动汽车的战国时代,你很难断定特斯拉(Tesla)、比亚迪(BYD)还是其他造车新势力能笑到最后,但可以肯定的是,它们都需要电池。因此,投资于像宁德时代(CATL)这样的头部电池供应商,就相当于同时押注了多位选手。无论谁赢得了市场份额,电池的需求都在那里,并且随着整个行业的扩张而增长。

抓住行业增长的“确定性”红利

“卖铲人”策略的核心,是把投资的赌注从“哪家公司会赢”,转移到“这个行业会不会发展”上。后者的确定性通常远高于前者。 当一个行业处于高速成长的“风口”时,即使是行业内最差的公司也可能因为“水涨船高”而获得不错的增长。但这种增长往往是脆弱的。“卖铲人”公司则不同,它们的增长与行业的整体渗透率、扩张速度直接挂钩。只要行业的大趋势是向上的,它们就能稳稳地分享到行业发展的红利。 此外,顶级的“卖铲人”公司往往能在其细分领域建立起强大的护城河(Moat)。它们可能拥有关键的专利技术(如芯片制造中的光刻机)、巨大的规模效应(如芯片代工)、强大的客户粘性或网络效应。这使得它们不仅能分享行业增长,还能在产业链中占据有利地位,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和更高的利润率。

商业模式的“隐形冠军”特质

许多“卖铲人”公司是典型的B2B(企业对企业)模式,它们不像消费品牌那样广为人知,默默地隐藏在产业链的幕后。德国管理学家赫尔曼·西蒙(Hermann Simon)在其著作《隐形冠军》中描述了这类企业:它们在某个细分市场中占据全球领先地位,但公众知名度很低。 这种“低调”的特质,有时反而会成为价值投资者的机会。因为市场关注度不高,它们被分析师和媒体报道得较少,股价可能没有充分反映其真实的内在价值,从而为投资者提供了以合理甚至低估的价格买入优秀公司的可能性。这些公司往往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财务状况稳健,是“闷声发大财”的典范。

如何在现代投资中找到“卖铲人”

理解了“卖铲人”的逻辑,下一步就是如何在纷繁复杂的现代市场中,识别出这些优质的投资标的。

案例研究:从历史到今天

寻找“卖铲人”的思维框架

你可以遵循以下四个步骤,系统性地发掘“卖铲人”投资机会:

  1. 第一步:识别“淘金热”。 寻找那些具有长期、巨大潜力的宏大叙事或产业趋势。例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健康需求、数字化转型、能源结构变革等。这些是未来十年甚至几十年的大浪潮。
  2. 第二步:拆解产业链。 详细绘制出这个行业的产业链地图,从最上游的原材料、核心设备,到中游的制造、加工、软件服务,再到下游的品牌和销售渠道。
  3. 第三步:定位关键“瓶颈”。 在产业链中,寻找那些具有不可替代性、构成“瓶颈”环节的公司。问自己几个问题:如果没有这家公司的产品或服务,整个行业会怎样? 这个环节的进入壁垒高吗? 下游客户更换供应商的成本高吗? 这些“瓶颈”环节,就是“金铲子”最集中的地方。
  4. 第四步:评估“铲子”的质量。 并非所有的“卖铲人”都值得投资。你需要回归价值投资的本源,对备选公司进行严格的筛选:
    • 护城河: 它是否有强大的技术专利、品牌、规模或网络效应?
    • 管理层: 管理团队是否诚实、能干,并为股东着想?
    • 财务状况: 公司是否拥有健康的资产负债表、强劲的现金流和持续稳定的盈利能力?
    • 估值水平: 当前的股价是否低于其内在价值,提供了足够的“安全边际”?可以使用市盈率(P/E Ratio)、市净率(P/B Ratio)、现金流量折现法(DCF)等工具进行评估。

“卖铲人”策略的风险与局限

任何投资策略都有其适用范围和潜在风险,“卖铲人”策略也不例外。

结语:做聪明的“军火商”

“Pick-and-Shovel”策略,本质上是一种寻找投资中“确定性”的智慧。它引导我们将目光从最耀眼、最喧嚣的舞台中心,移向那些为舞台搭建者、灯光师和音响师。在许多激动人心的产业变革中,这些“卖铲人”或许不是镁光灯下的明星,但它们往往是更稳健、更持久的财富创造者。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运用这种思维方式,可以帮助我们避开许多投机的陷阱,专注于投资那些真正拥有持久竞争优势和稳固商业模式的伟大企业。当然,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盲目买入任何看似“卖铲人”的公司。最终,投资决策仍需建立在对公司基本面的深入研究和合理的估值分析之上。 下一次,当你看到一个新的投资热潮兴起时,不妨先按捺住追逐“金矿”的冲动,冷静地问自己一句:“那么,谁在卖铲子呢?” 这个问题,或许能为你打开一扇通往更理性、更成功投资的大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