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须刀与刀片商业模式 (Razor and Blades Business Model),又称“诱饵和钩子模式 (Bait and Hook Model)”或“关联销售模式 (Tied-product Model)”,是一种经典的商业策略。其核心逻辑是将一个耐用、基础性的主产品(即“剃须刀”)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亏本出售,以此吸引并锁定大量用户;然后,通过持续销售与该主产品配套的、消耗性的、具有高利润的附属产品(即“刀片”)来获取长期、稳定的利润。这种模式的精髓不在于一次性的交易,而在于建立一个能持续产生现金流的客户生态系统。
谈到这个模式,我们总会想到一个传奇故事,主角是King Camp Gillette(金·坎普·吉列)先生和他那家喻户晓的吉列公司。 故事是这样的:在20世纪初,吉列先生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款安全剃须刀,刀架是可重复使用的,但刀片是可替换的。他天才地意识到,如果把精美的刀架以极低的价格卖给消费者,甚至作为赠品送出去,那么一旦消费者习惯了他的产品,就不得不持续购买他独家生产的刀片。这就像一个捕鼠器:用免费的奶酪(剃须刀)吸引老鼠,一旦它们进来,就会持续为后续的“服务”(刀片)付费。 据说,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吉列公司与美国军方签订了一份大合同,为数百万士兵提供了剃须刀套装。这些年轻的士兵在战后回到家乡,就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吉列刀片的终身用户。这个故事听起来简直是商业教科书般的完美案例。 然而,历史学家经过考证后发现,这更像是一个被后人美化了的“商业神话”。在创业初期,吉列的剃须刀实际上是一种奢侈品,价格不菲。直到20年后,随着专利保护到期和竞争加剧,吉列公司才真正开始采用低价刀架、高价刀片的策略来巩固市场。 不过,无论故事的真相如何,它都生动地诠释了“剃须刀与刀片”模式的内核。这个模式的强大之处,在于它深刻洞察了消费心理,将一次性的购买行为,巧妙地转化成了一场长期的、可预测的价值交换。
为了更好地理解这个模式,我们可以把它拆解为两个核心部分:“剃须刀”和“刀片”。它们各自扮演着不同的角色,共同构成了一部强大的利润机器。
“剃刀”是整个模式的入口,是吸引客户的“钩子”或“诱饵”。它的首要任务不是赚钱,而是尽可能多地占领市场,建立一个庞大的用户基础。
如果说“剃须刀”是播下的种子,那么“刀片”就是不断收获的果实。它是公司真正的利润来源,是持续产生现金流的“奶牛”。
虽然这个模式以“剃须刀与刀片”为名,但它的应用早已超越了日用消费品领域,在各行各业,尤其是在科技和互联网时代,演化出了多种多样的形式。
这是最经典的模式应用,至今仍然屡见不鲜。
在数字时代,“剃刀”不再局限于实体硬件,“刀片”也变成了无形的服务或数字产品。
互联网将“剃须刀”的成本降到了极致——免费。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来说,剃须刀与刀片商业模式无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为它往往能构建起坚固的经济护城河。然而,我们也需要用审慎的眼光来评估它,识别其中的机遇与风险。
伟大的投资者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终其一生都在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护城河”的企业。剃须刀与刀片模式恰恰是构建护城河的有力工具。
价值投资者偏爱那些业务简单、盈利稳定的公司。这种模式下的“刀片”业务恰好符合这一特点。
然而,没有任何一种商业模式是完美无缺的。作为精明的投资者,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潜藏的风险。
剃须刀与刀片商业模式,从本质上说,是一种着眼于长远客户价值的智慧。它不计较一城一池的得失,而是通过巧妙的利益让渡,构建起一个让客户“心甘情愿”持续付费的生态系统。 作为投资者,在我们的分析工具箱中,应该有这样一个“模型识别器”。当我们在阅读公司财报、研究其业务时,可以时常问自己:
下次当你更换打印机墨盒、为游戏主机购买新光盘,或是为手机App续费时,不妨想一想,你不仅仅是一个消费者,你可能正在见证一个伟大商业模式的运作。而作为投资者,我们的任务,就是从无数的“剃刀”中,找到那把能持续刮出“真金白银”的利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