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录

Roberta Lipson

Roberta Lipson,中文名为李碧菁。她是和睦家医疗(United Family Healthcare, UFH)的创始人、一位在中国医疗健康领域深耕四十余年的美国女性。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李碧菁和她一手创办的和睦家,不仅仅是一个成功的商业案例,更是一部关于耐心、专注与创造真实价值的活教材。她的故事完美诠释了伟大的投资标的往往源于伟大的企业,而伟大的企业背后,必然站着一位拥有远见、毅力和深刻行业洞察力的企业家精神的领航人。研究李碧菁的创业历程,就像是阅读一本现实版的价值投资教科书,它告诉我们,如何在纷繁复杂的市场中,识别并坚守那些能够穿越周期、持续创造价值的稀有资产。

谁是李碧菁?一位“医疗拓荒者”的画像

在投资的世界里,我们常常分析财报、研究行业,但归根结底,我们投资的是一家由“人”所驱动的企业。理解企业的灵魂人物,是尽职调查中不可或缺的一环。李碧菁的故事,就是从一个对中国充满热情的年轻人开始的。

始于热爱,成于远见

1979年,当中美关系正常化的大门刚刚开启,李碧菁便作为第一批来到中国的美国人之一,踏上了这片充满未知与机遇的土地。她最初的业务是帮助西方公司向中国销售重型医疗设备。这段经历让她对中国的医疗体系有了第一手的、深入的了解。 她敏锐地观察到了一个巨大的市场空白:当时,在华的外国人、外交官以及富裕的中国家庭,难以找到符合国际标准的医疗服务。他们渴望的不仅是先进的设备,更是一种以患者为中心、充满人文关怀的医疗体验。这个看似“小众”的需求,在李碧菁眼中,却是一个潜力无限的蓝海。她看到的不是一个简单的生意,而是一个可以为社会创造巨大价值、同时实现商业成功的历史性机遇。

拓荒者的挑战与坚守

1997年,李碧菁与合作伙伴共同创立了和睦家医疗,在北京开设了第一家医院。在当时,创办一家外资私立医院,无异于在无人区拓荒。她面临的挑战是全方位的:

李碧菁用二十多年的时间,证明了她的远见。和睦家从一家小诊所,成长为覆盖中国主要城市、拥有多家医院和诊所的全国性高端医疗网络。

和睦家:一个价值投资的完美标的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一家值得长期持有的公司,必须具备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 (Moat)。和睦家的发展史,为我们生动地展示了一条非传统但极其坚固的护城河是如何被构建起来的。

坚固的“护城河”:品牌与信任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说,他喜欢投资那些简单到“连傻瓜都能经营”的企业,因为“迟早会有一个傻瓜来经营它”。但有些企业的护城河,恰恰是“傻瓜”无法复制的,比如基于信任的品牌。 和睦家的护城河并非建立在专利技术或规模经济之上,而是建立在两个最难被模仿的无形资产上:品牌价值客户忠诚度

穿越周期的“长期主义”

投资大师霍华德·马克斯(Howard Marks)强调,理解周期的位置至关重要。而更优秀的企业,则有能力穿越周期。和睦家的发展历程,正是“长期主义”战胜短期波动的典范。 自1997年成立以来,和睦家经历了亚洲金融风暴、2003年非典疫情、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以及中国经济的多次结构性调整。在这些宏观经济的起伏中,和睦家始终专注于打磨自己的核心能力——医疗服务质量。因为它提供的是一种刚性需求,且目标客户群体抗经济周期波动的能力较强,所以业务表现出极强的韧性。 李碧菁的经营哲学不是追逐风口,不是迎合资本市场的短期偏好,而是像种树一样,年复一年地浇水、施肥,让企业的内在价值稳步增长。这种“做难而正确的事”的坚持,正是价值投资的精髓。

卓越的管理层:灵魂人物的重要性

价值投资的另一位旗手菲利普·费雪(Philip Fisher)在其著作《怎样选择成长股》中,将管理层的品质放在了极端重要的位置。李碧菁本人,就是和睦家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她不仅是创始人,更是和睦家文化的总设计师和坚定守护者。她对中国市场的深刻理解,对医疗行业本质的洞察,以及她数十年如一日的专注和热情,为企业注入了独一无二的灵魂。对于投资者而言,分析一家公司时,必须回答一个问题:这家公司的领导者,是否正直、能干,并且发自内心地热爱他们所从事的事业?在李碧菁身上,我们能找到所有肯定的答案。

资本市场的浮沉与价值的最终回归

和睦家的故事也为我们提供了一个观察企业价值如何在资本市场中被定价、低估、最终实现回归的精彩案例。

从上市到私有化

和睦家的母公司和美医疗曾于1994年在纳斯达克上市。但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资本市场并未充分理解其在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和长期价值,公司市值表现平平。2012年,李碧菁联合私募股权(Private Equity, PE)巨头TPG以及复星医药,对公司进行了私有化。这一举动,本身就说明了产业资本和顶尖PE机构比公开市场更懂和睦家的内在价值。

SPAC的回归与最终归宿

沉寂多年后,2019年,和睦家通过与新风天域(New Frontier Corporation)这家SPAC(Special Purpose Acquisition Company,即特殊目的收购公司)合并的方式,重返资本市场(纽交所)。这一操作在当时引起了广泛关注,也让更多投资者重新审视和睦家的价值。 然而,故事的终章更具戏剧性。2021年,由新风天域、维梧资本、复星医药等组成的财团,再次宣布将和睦家私有化。这次私有化的价格,相较于其通过SPAC上市时的估值,有了显著提升。 这一系列“上市 → 私有化 → SPAC上市 → 再私有化”的资本运作,对普通投资者的启示是:

投资启示录:从李碧菁身上学什么?

作为一名致力于发现长期价值的普通投资者,李碧菁和和睦家的故事为我们提供了几条极其宝贵的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