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napchat (Snap Inc.) 是一家以其核心产品——同名移动应用程序 Snapchat 而闻名的美国社交媒体和科技公司。其股票在纽约证券交易所上市,代码为 SNAP。Snapchat 的开创性功能是“阅后即焚”的短暂性信息,用户发送的照片和视频(称为“Snaps”)在被浏览后会自动删除。这一特性吸引了大量年轻用户,使其成为青年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公司主要通过广告业务盈利,将广告无缝整合到用户体验中,例如故事流中的视频广告和增强现实(AR)滤镜广告。尽管 Snapchat 在产品创新和用户增长方面表现出色,但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其长期不稳定的盈利能力、激烈的行业竞争以及特殊的股权结构,使其成为一个充满争议和值得深入研究的投资案例。
如果说投资世界是一场盛大的舞会,那么 Snapchat 无疑是那位穿着最前卫、舞步最新潮,却总让保守的舞伴们捏一把汗的明星。它的故事,始于一个颠覆性的想法:让分享回归轻松和真实。 在 Facebook (现为 Meta Platforms) 已经用“数字档案”将我们的人生点滴永久记录在册的时代,两位斯坦福大学的年轻人——Evan Spiegel 和 Bobby Murphy——却反其道而行之。他们推出的 Snapchat,主打一个“阅后即焚”。你发送一张搞怪自拍,朋友看完,它就消失了,仿佛一场线下朋友间的窃窃私语,了无痕迹。 这个看似简单的功能,却精准地击中了年轻人的“社交痛点”。他们厌倦了在社交网络上“表演”完美人生,渴望一个没有压力、更加私密和真实的交流空间。Snapchat 恰好满足了这种需求,迅速在“Z世代”(通常指1995年至2009年出生的人群)中引爆,成为他们社交生活的“标配”。这种与特定用户群体建立的强大品牌黏性,构成了 Snapchat 最早也是最核心的护城河。 公司的野心和自信在2013年展现得淋漓尽致。当时,社交巨头 Facebook 的创始人Mark Zuckerberg 敏锐地嗅到了威胁,提出以30亿美元现金收购这家羽翼未丰的公司。然而,年仅23岁的 Evan Spiegel 拒绝了。这一举动震惊了硅谷,也向世界宣告:Snapchat 的目标不是成为巨头的一部分,而是要建立一个属于自己的帝国。这个“阅后即焚”的幻梦,就此启程。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一个激动人心的故事远不足以构成买入的理由。我们需要像经验丰富的医生一样,对公司进行一次全面而严苛的“体检”,从商业模式、管理层到财务状况,逐一审视。那么,Snapchat 的这份体检报告会是什么样子呢?
一家公司的商业模式,就是它如何创造价值并从中赚钱的蓝图。Snapchat 的蓝图充满了创新色彩,但也布满了警示标志。
Snapchat 的绝大部分收入来自于广告。但它的广告形式相当“酷”,力求不破坏用户体验:
这种广告模式很有创意,但“疗效”如何呢?关键指标是 ARPU(每用户平均收入)。长期以来,Snapchat 的 ARPU 远低于其主要竞争对手 Meta。这意味着,尽管拥有大量活跃用户,Snapchat 将用户注意力转化为真金白银的效率并不高。这既可以被看作是未来的增长潜力,也可以被视为其商业模式存在根本性弱点的证据。 为了摆脱对广告的单一依赖,Snapchat 也进行了一些尝试,比如推出可以录制视频的太阳镜 Spectacles,以及提供高级功能的订阅服务 Snapchat+。但到目前为止,这些“副业”对整体营收的贡献仍然微不足道。
Snapchat 是一台不折不扣的“烧钱巨兽”。它的成本主要花在三个地方:
高昂的成本结构直接导致了其盈利能力的困境。我们可以通过两个关键指标来观察: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一个长期无法从主营业务中产生利润的公司,其商业模式的健康度需要打上一个大大的问问号。
Warren Buffett 曾说,他寻找的是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的企业。Snapchat 的护城河有多宽呢?
小结: Snapchat 就像一座建立在沙滩上的美丽城堡。它看起来很吸引人,设计新颖,但地基不稳。它的护城河很浅,面对着来自 Meta 和 TikTok 等巨型战舰的持续炮轰,随时有被攻破的风险。一个无法持续产生自由现金流的商业模式,很难被称为一个优秀的商业模式。
投资一家公司,本质上是投资于管理这家公司的人。Snapchat 的掌舵人 Evan Spiegel 是一位极具争议性的人物。
不可否认,Spiegel 是一位产品天才。他精准地洞察到了社交媒体的演变趋势,并创造出了一款革命性的产品。他对于产品细节的偏执、对用户体验的专注,让他常常被拿来与苹果公司的Steve Jobs相提并论。他坚持不被收购,带领公司独立上市,展现了其巨大的野心和对公司未来的信念。
然而,光环之下,是价值投资者最担忧的“雷区”之一:双层股权结构。 Snap Inc. 上市时,发行的是 A 类股,这些股票没有任何投票权。是的,你没有看错,一股零票。公司的投票权牢牢掌握在两位创始人 Spiegel 和 Murphy 手中,他们持有的 B 类和 C 类股拥有超级投票权。这意味着,即便你买下公司所有公开发行的股票,成为最大的“股东”,你对公司的任何决策——从高管薪酬到战略方向——都没有任何发言权。 这种结构彻底架空了公众股东。公司治理在这里形同虚设。你唯一的选择就是相信 Spiegel 的天才和善意。对于信奉“制衡与监督”的价值投资者来说,这是一种巨大的风险。股神Warren Buffett 就曾多次公开表示,他极度厌恶这种赋予创始人“帝王般”权力的股权安排。
资本配置是衡量管理层能力的核心标尺。简单说,就是管理层如何使用公司的钱(无论是来自盈利还是融资)。Spiegel 的资本配置记录好坏参半。
总体来看,Spiegel 的管理风格更像一个“产品梦想家”,而非一个精打细算的“资本管家”。他更专注于创造伟大的产品,而将股东回报放在了相对次要的位置。
最后,我们来看看公司的财务“体检单”,并探讨它到底值多少钱。
如何为一家不赚钱的公司估值?这是一个世界级难题。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投资 Snapchat 很大程度上是一场关于“信仰”的游戏,而不是基于坚实数据的计算。你必须信仰它的创新能力,信仰它的管理层,信仰它能在残酷的竞争中杀出一条血路并最终实现规模化盈利。这种投资,与价值投资所要求的“安全边际”原则背道而驰。
无论你是否投资 Snapchat,它都是一个绝佳的商业案例,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教训。
总而言之,Snapchat 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科技股投资的魅力与风险。对于追求刺激的成长型投资者,它可能是充满机会的乐园;但对于秉持价值投资理念、将资本保全和稳定回报放在首位的投资者来说,它更像是一个需要时刻保持警惕的“高危区域”。从它的案例中,我们能学到的最重要的东西,或许就是回归投资的本源: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拥有宽阔护城河、由诚信且能力出众的管理层经营的优秀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