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BA (Valuation Based on Assets),即基于资产的估值法,是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武器库中的一件经典兵器。它不像市盈率(P/E Ratio)那样追逐公司当下的盈利高光,也不像贴现现金流(DCF)模型那样预测遥远的未来,VBA的目光坚定地聚焦于一个更坚实、更古老的东西——公司的家底。简单来说,这种方法的核心思想是:暂时忘掉这家公司能赚多少钱,先盘一盘它到底值多少东西。它试图回答一个最朴素的问题:如果把公司所有的资产(厂房、设备、库存、现金等)清算卖掉,偿还所有负债后,还能剩下多少钱?这个“兜底价值”就为我们提供了一个坚实的估值锚点,是构建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的重要基石。
VBA的理念并非新生事物,它的精神内核早已深深烙印在价值投资的DNA中。要理解它,我们必须回到源头,拜访那位被誉为“华尔街教父”的传奇人物。
VBA的集大成者,无疑是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在他所处的时代,市场情绪极度悲观,许多公司的股价甚至跌破了其清算价值。格雷厄姆敏锐地发现,这是一个巨大的机会。他开创性地提出了“净流动资产价值(Net-Net Working Capital)”投资法,这是VBA最极致、最保守的应用。 其计算方式简单粗暴:公司市值 < (流动资产 - 总负债)。 这里的流动资产(Current Assets)指的是现金、应收账款、存货等一年内可以变现的资产。格雷厄姆认为,只要你能用低于这个数值的价格买入一家公司,就相当于白得了公司的厂房、设备等所有非流动资产(Non-current Assets),这笔投资的下行风险极低。他将这类投资比作“捡烟蒂”:在地上捡起别人丢弃的、还剩最后一口可抽的烟蒂,虽然不体面,但几乎是零成本的享受。 格雷厄姆通过这种严苛的资产估值法,在著作《证券分析》(Security Analysis)和《聪明的投资者》(The Intelligent Investor)中,为无数投资者绘制了一张寻找“便宜货”的藏宝图,其核心就是基于资产的深度价值挖掘。
当然,格雷厄姆的“烟蒂股”策略在现代市场已越来越难寻觅。但VBA的智慧并未过时,而是以更多元的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格雷厄姆的得意门生,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早期也是VBA的忠实践行者,收购濒临破产的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就是典型的例子。 然而,巴菲特后来在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影响下,投资理念从“用便宜的价格买入普通的公司”进化为“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他开始更关注公司的长期盈利能力和护城河(Moat),例如他投资喜诗糖果(See's Candies)时,看重的是其强大的品牌价值这一无形资产(Intangible Assets),而不仅仅是其生产糖果的机器和厂房。 但这并不意味着巴菲特抛弃了VBA。恰恰相反,他对资产价值的理解更加深刻。例如,他在收购内布拉斯加家具城(Nebraska Furniture Mart)时,依然会仔细评估其库存和店面的价值。VBA的现代应用,已经从单纯的清算价值(Liquidation Value)扩展到了更广阔的领域:
VBA不再仅仅是寻找破产清算机会的工具,更成为理解企业内在价值、判断价格是否合理的参照系。
想运用VBA进行投资决策,你需要学会像侦探一样审视公司的财务报表,尤其是那张记录公司“家底”的地图——资产负债表(Balance Sheet)。
资产负债表是VBA分析的起点和核心。你需要对上面的每一个科目都保持合理的怀疑,并进行“压力测试”。
流动资产通常被认为是公司资产中流动性最好、价值最可靠的部分,但事实并非总是如此。
这部分资产是公司的运营基础,但也常常是价值评估的难点。
在审慎地评估了各项资产的真实价值后,我们可以运用以下几种经典的VBA模型来给公司估值。
这是最简单直接的方法。 公式:净资产 = 总资产 - 总负债 通过计算每股净资产,并与当前股价进行比较,就得到了市净率(P/B Ratio)这个指标。P/B小于1,通常被认为是股价被低估的信号。但它的缺陷在于完全依赖于财报的账面数字,而我们已经知道,账面数字可能并不可靠。
这是格雷厄姆式的保守主义方法,它估算的是公司立刻停止运营,变卖所有资产并偿还债务后,股东能拿回多少钱。 估算公式:清算价值 ≈ (现金 + 应收账款 x 折扣率 + 存货 x 折扣率 + …) - 总负债 这个数值代表了公司价值的绝对底线。如果能在远低于清算价值的价格买入,那么你的投资就拥有了极高的安全边际。这种方法特别适用于评估那些陷入困境、可能面临重组或破产的公司。
这种方法问的是另一个问题:“如果我现在要从零开始,建立一个和目标公司一模一样的企业,需要投入多少钱?” 重置成本(Replacement Cost)考虑了土地、设备、技术、销售网络等所有有形和无形资产的当前市场价格。如果一家公司的市值远低于其重置成本,那么对于潜在的行业竞争者或收购方来说,直接收购这家公司,可能比自己新建要划算得多。这为公司的股价提供了一个隐性的支撑。经济学家詹姆斯·托宾(James Tobin)提出的托宾Q值(Tobin's Q Ratio),就是基于这一理念的学术化表达。
VBA虽然强大,但并非万能灵药。了解它的适用范围和潜在陷阱,与掌握其方法本身同等重要。
VBA在以下几类公司中尤其能发挥威力:
在使用VBA时,投资者必须时刻保持警惕,避开以下几个常见的“价值陷阱(Value Trap)”:
资产负债表上的数字可能经过“美化”。存货可能早已过时,应收账款可能是一堆烂账,巨额的商誉可能随时“灰飞烟灭”。投资者必须具备财务侦探的眼光,穿透报表数字,探寻资产的真实成色。
资产的最终价值在于其产生未来现金流量(Cash Flow)的能力。一家公司坐拥金山银山,但管理层无能,无法利用这些资产创造利润,那么这些资产就是“死”资产。这样的公司即使P/B再低,也可能是一个价值陷阱。因此,VBA必须与盈利能力分析指标(如净资产收益率(ROE)、总资产回报率(ROA))结合使用,确保你买的不是一个“资产的坟墓”。
VBA对于轻资产的科技公司、服务公司和消费品牌公司显得力不从心。对于苹果、谷歌或可口可乐这样的企业,其最大的价值在于品牌、技术、用户生态等无形资产,而这些在资产负债表上往往体现得非常不充分。用VBA去评估它们,无异于用尺子去测量思想的重量,结果必然是谬以千里。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VBA不仅仅是一种估值技术,更是一种深刻的投资哲学。它带给我们以下几点重要启示:
总而言之,VBA就像一张藏宝图,它或许不能带你找到每一处宝藏,甚至有时会把你引向歧途,但它教会了你如何阅读地图、如何识别地形、如何评估风险。掌握了VBA,你就拥有了价值投资世界里一双透视眼,能够看穿盈利波动的迷雾,洞悉企业价值最坚实的内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