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银行数字货币

中央银行数字货币(Central Bank Digital Currency, 简称CBDC),可以简单理解为国家发行的“电子版现金”。它是由一个国家的中央银行直接发行的数字形式的法定货币,与我们钱包里的纸币和硬币拥有同等的法律地位和价值。与商业银行账户里的存款数字不同,CBDC是中央银行对公众的直接负债,这意味着它拥有最高的信用背书,理论上不存在信用风险。同时,它也与比特币(Bitcoin)这类去中心化的加密货币(Cryptocurrency)有着本质区别,因为它是由国家信用支持、中心化管理的货币,其价值与实体货币1:1锚定,旨在稳定而非投机。

很多人会觉得,我们早就用手机支付了,CBDC听起来似乎没什么不同。其实,差别还挺大的。

CBDC常被称作数字现金,因为它在很多方面都在模仿现金的特性。

  • 相同点: 两者都是中央银行的直接负债,属于最基础的货币形式(常说的M0),具有国家强制力保证的无限法偿性。
  • 不同点:
    • 形态: 一个是无形的数字,一个是看得见摸得着的实体。
    • 匿名性: 现金是完全匿名的,而CBDC可以实现“可控匿名”,即在保护用户正常隐私的同时,又能通过技术手段对洗钱、恐怖主义融资等非法活动进行追溯。
    • 便携性: 携带大量现金既不方便也不安全,而CBDC在技术上没有金额限制,大额交易极为便利。

我们存在商业银行里的钱,本质上是商业银行对我们的负债。

  • 安全性: 银行存款存在极小的银行破产风险(尽管有存款保险制度保护),而CBDC是中央银行的负债,代表国家信用,是绝对安全的。
  • 账户依赖: 使用银行存款必须先在商业银行开户,而CBDC的设计目标之一是可能不依赖商业银行账户,实现“账户松耦合”,让金融服务触及更多人群。

这是最容易混淆的一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支付系统或“电子钱包”,它们本身并不是钱。

  • 本质不同: 我们用手机支付时,这些应用只是一个支付指令的发出者,划转的依然是你银行卡里的存款。它们是“钱的搬运工”。而CBDC是“钱”本身。打个比方,支付宝和微信支付是钱包,而CBDC是可以放进任何钱包里的“电子钞票”。

发行CBDC不是为了赶时髦,背后有着深刻的战略考量。

  • 提升效率与安全: 打造一个更高效、更低成本、更具韧性的零售支付系统,尤其在跨境支付领域,有望显著降低成本和时间。
  • 加强货币政策传导: CBDC为货币政策的实施提供了新的可能性。在极端经济情况下,中央银行甚至可以通过CBDC更精准地执行政策,例如投放救助资金,甚至理论上可以对数字现金实施负利率
  • 促进金融普惠: 对于那些没有银行账户的偏远地区居民,可以通过一个简单的CBDC钱包享受到基础的数字金融服务。
  • 维护货币主权: 面对脸书公司(Meta)的Diem(原Libra)等全球性稳定币和各类私人数字货币的兴起,发行官方的CBDC是各国维护自身货币主权的重要举措。

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我们不应炒作概念,而应洞察其可能带来的长期结构性变化。

CBDC的出现,可能引发“存款脱媒”。如果大量储户将商业银行的存款兑换成更安全的CBDC,银行将失去重要的低成本资金来源,可能推高其融资成本,从而挤压利润空间。因此,投资银行股时,需要关注各国CBDC的设计细节(例如是否付息、持有是否限额),这些细节将决定其对银行业冲击的大小。

现有的支付巨头,如Visa、万事达以及各类第三方支付公司,将迎来一个强大的“公共竞争者”。CBDC支付网络可能是免费或极低费率的,这会给它们的商业模式带来压力。但另一方面,这些公司也可以积极转型,基于CBDC网络开发新的增值服务,寻找新的增长点。

CBDC的普及将深刻影响一个国家的货币流通速度、通货膨胀(Inflation)/通货紧缩(Deflation)的动态以及货币政策的传导机制。这些宏观层面的变化,最终会影响到所有企业的经营环境。理解这些变化,是做出明智长期投资决策的前提。 一句话总结:保持关注,无需恐慌。 CBDC的发展是一个漫长而渐进的过程,其全面影响将在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里逐步显现。对于投资者而言,关键不是去追逐短期概念炒作,而是要理解它对金融系统和宏观经济的长期重塑作用。在变化的时代,价值投资的内核——聚焦企业内在价值,坚守安全边际——将显得愈发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穿越迷雾,抓住真正有价值的投资机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