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期分级董事会

分期分级董事会

分期分级董事会(Staggered Board of Directors),又常被称为“交错董事会”,是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中的一种董事选举制度。在这种制度安排下,公司的董事会(Board of Directors)成员不被同时选举,而是被划分为不同的“级别”或“组别”(通常是三个级别)。每年只对其中一个级别的董事进行改选,每位董事的任期也相应延长(通常为三年)。这就好比一场接力赛,每年只有三分之一的选手到达终点并更换,而另外三分之二的选手仍在赛道上,确保了团队的连续性,但也使得更换整个团队变得异常困难和耗时。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试图攻占一座城堡的将军。如果城堡的墙每年都可以被你一次性全部推倒重建,那么只要你实力足够,集结兵力,一年之内就能拿下这座城。这对应的就是年度董事会选举制(Annual Board Election),即所有董事每年都要接受股东(Shareholders)的“检阅”和投票,表现不好就可能被集体“炒鱿鱼”。这种制度下,股东的权力相对较大,董事会和管理层时刻都有一种“达摩克利斯之剑”悬于头顶的感觉。 现在,我们换一种玩法。城堡的守城将军想出了一个绝妙的防御策略:他把城墙分为三段,规定每年你只能攻击并试图重建其中一段。这意味着,即使你在第一年成功占领了三分之一的城墙,另外三分之二仍然牢牢掌握在守城将军手里。你必须连续作战至少两年,才能获得城堡的多数控制权(超过三分之二)。 这,就是分期分级董事会的核心逻辑。

一个典型的分期分级董事会通常这样运作:

  • 分组: 假设一个公司有9名董事,他们会被分成三个级别(Class I, Class II, Class III),每个级别3名董事。
  • 分期选举: 在第一年的股东大会上,选举第一级别(Class I)的3名董事,他们的任期为三年。第二年,选举第二级别(Class II)的3名董事,任期同样为三年。第三年,再选举第三级别(Class III)的董事。到了第四年,第一级别的董事任期结束,需要再次进行选举,如此循环往复。
  • 控制权难题: 这套机制直接导致任何外部力量——无论是想推动变革的激进投资者,还是想发起恶意收购(Hostile Takeover)的潜在买家——都无法在一次年度股东大会上获得董事会的控制权。他们至少需要赢得两次年度股东大会的选举,花费至少两年的时间,才能更换掉董事会中的多数成员。这无疑为收购设置了巨大的时间和程序障碍。

当然,没有哪家公司会公开承认设立分期分级董事会是为了“方便管理层高枕无忧”。在公司的官方文件中,你会看到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它们构成了管理层自我保护的“金钟罩”。

理由一:保持经营的连续性与稳定性

这是最常见的辩护。支持者认为,分期分级董事会可以确保董事会中总有经验丰富的老董事留任,他们熟悉公司的历史、战略和文化,能够引导新加入的董事,避免因董事会成员大换血导致公司战略“急转弯”或经营方针的剧烈波动。这对于需要长期投入和战略耐心的行业(如高科技研发、基础设施建设等)来说,似乎有其合理性。

理由二:抵御短视的恶意收购

另一个强有力的理由是,这种制度能够有效防御那些只追求短期利益的“野蛮人”。当一个潜在收购方发起恶意收购时,分期分级董事会为现任管理层提供了宝贵的时间和空间来寻找“白衣骑士”(White Knight,即更友好的收购方),或者实施其他反收购策略,从而为股东争取到更好的交易价格。它防止了公司被低价“掠夺”,保护了股东的长期利益。

尽管上述理由听起来似乎合情合理,但在伟大的价值投资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和他的追随者看来,分期分级董事会是公司治理中“最需要拔除的毒草之一”。为什么价值投资者对它如此深恶痛绝?因为它从根本上扭曲了公司治理的核心原则:董事会应该对股东负责

这是最致命的问题。价值投资(Value Investing)的核心是购买那些管理层优秀、能为股东创造长期价值的公司。但人非圣贤,孰能无过?当管理层表现不佳,持续摧毁公司价值时,股东理应有权通过选票将其“请下台”。 分期分级董事会却极大地削弱了这项权利。它像一道坚固的“护城河”,保护着那些表现平庸甚至糟糕的管理层。因为更换多数董事需要至少两年时间,这期间,无能的管理层可以继续他们的错误决策,进一步损害公司价值。正如巴菲特所言,这使得CEO们可以“安稳地睡大觉”,而不必担心因为业绩不佳而被股东问责。对于投资者而言,你买入的股票可能就此陷入了价值陷阱,因为推动变革的力量被制度性地削弱了。

市场有时会低估一家公司的价值。当一个精明的收购方发现这种低估,并愿意以远高于当前市场价的价格收购公司时,这对于现有股东来说,是一次绝佳的价值实现机会。然而,一个拥有分期分级董事会的公司,其管理层可以轻易地对这种能让股东大赚一笔的收购要约说“不”,哪怕这个价格非常诱人。 因为收购方知道,即使自己的报价再高,也无法迅速控制董事会来推动交易。面对一场旷日持久且胜算不大的代理权争夺(Proxy Fight),许多潜在收购方会选择望而却步。结果就是,公司的内在价值被长期压抑,无法通过市场并购活动得到释放,最终受损的还是持有股票的普通投资者。研究也表明,拥有分期分级董事会的公司,其估值通常会比治理结构更友好的同行要低。

要理解分期分级董事会的实战威力,没有比21世纪初的雅虎(Yahoo)保卫战更经典的案例了。 2008年,科技巨头微软(Microsoft)向当时陷入困境的雅虎发起了高达446亿美元的收购要约,溢价超过60%,这对雅虎股东而言无疑是天上掉下的馅饼。然而,以联合创始人杨致远(Jerry Yang)为首的雅虎董事会断然拒绝。 微软深知,雅虎的分期分级董事会是其收购路上的巨大障碍。这意味着微软无法在当年的股东大会上,通过赢得一次投票就换掉整个雅虎董事会。它必须打一场持久战,至少要等到2009年甚至2010年,才能逐步获得控制权。这种不确定性和时间成本让微软最终选择了放弃。 随后,著名的激进投资者卡尔·伊坎(Carl Icahn)登场。他发起了代理权争夺,希望将杨致远及其管理团队赶下台,促成与微软的交易。但即便是伊坎这样的“华尔街之狼”,在分期分级董事会面前也束手无策。他只能竞选当年任期到期的少数董事席位,最终虽成功进入董事会,但已无力回天,那笔高溢价的交易早已烟消云散。雅虎的股东们眼睁睁地看着一次绝佳的套现机会化为泡影,而公司股价在此后多年里一蹶不振。这个案例生动地展示了分期分级董事会是如何以“维护公司独立性”为名,行“损害股东利益”之实的。

作为一名聪明的价值投资者,你需要在你的投资工具箱中,将分期分级董事会标记为一个重要的警示信号

  1. 第一步:如何识别?
    • 这个信息通常隐藏在公司的年度报告(Form 10-K)或年度股东大会的委托声明书(Proxy Statement, DEF 14A)中。仔细阅读关于“董事选举”(Election of Directors)或公司治理的章节,如果文中有提到董事被分为“Class I”、“Class II”等,并且每年只选举其中一类,那么这家公司就采用了分期分级董事会。
  2. 第二步:如何评估?
    • 将其视为一个负分项。 在你的投资检查清单中,明确地将“分期分级董事会”列为公司治理上的一个缺陷。
    • 结合管理层表现进行评判。 如果一家公司的管理层过往业绩卓越,并且持有大量公司股票,与股东利益高度绑定,那么这个缺陷的危害性可能会小一些。但如果公司业绩平平,管理层薪酬却高得离谱,那么分期分级董事会就成了一个巨大的危险信号,说明管理层可能更关心自己的“铁饭碗”,而非你的投资回报。
    • 警惕“组合拳”。 如果一家公司不仅有分期分级董事会,还同时设置了毒丸计划(Poison Pill)等其他反收购条款(Anti-takeover Provisions),那它基本上就是在告诉全世界:“管理层是这里永恒的国王,股东们请勿干政。”对于这样的公司,价值投资者通常会选择敬而远之。

值得庆幸的是,随着机构投资者(Institutional Investors)话语权的增强和股东积极主义的兴起,分期分级董事会正变得越来越不得人心。像贝莱德(BlackRock)、先锋集团(Vanguard)这样的投资巨头,以及ISS(Institutional Shareholder Services)等代理投票顾问公司,都在持续向上市公司施压,要求它们废除分期分级董事会,改为年度选举。 这场声势浩大的“拆墙运动”已经取得了显著成效。在过去的十几年里,标准普尔500指数(S&P 500)成分股公司中,采用分期分级董事会的比例已经大幅下降。越来越多的公司意识到,良好的公司治理,特别是对股东负责的董事会结构,是赢得投资者信任、提升公司长期价值的关键。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是一个积极的信号。它意味着,未来我们将有更多治理结构健康、真正将股东价值最大化(Shareholder Value Maximization)放在首位的公司可供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