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须刀与刀片

剃须刀与刀片 (Razor and Blades Model),又称“饵与钩模式” (Bait and Hook Model),是一种经典的商业模式。它的核心策略是,将一个基础产品(“剃须刀”)以极低的价格,甚至亏本出售,其主要目的并非通过这个产品直接盈利,而是以此为“诱饵”来吸引和锁定客户群体。真正的利润增长点,在于后续需要持续购买的、与之配套的、高利润的消耗品或服务(“刀片”)。这种模式的精髓在于“放长线钓大鱼”,通过牺牲前端的一次性利润,来换取后端长期、稳定且丰厚的经常性收入。对价值投资者而言,这种模式往往能构建起强大的经济护城河,是发掘优质企业的金钥匙。

一提到“剃须刀与刀片”模式,人们的脑海中总会浮现出那位留着标志性八字胡的绅士——金·坎普·吉列(King C. Gillette)。广为流传的故事是,这位吉列公司的创始人在1903年灵光一闪,想出了“亏本卖刀架,靠刀片赚钱”的天才营销方案,从而开创了一个商业帝国。 然而,故事的真相可能要让营销教科书的作者们失望了。历史学家们考证后发现,早期的吉列剃须刀其实是奢侈品,刀架和刀片的定价都相当高昂,公司在两样产品上都能赚取丰厚的利润。吉列公司真正大规模采用低价刀架策略,其实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通过与美国军方合作,将数百万套剃须刀具作为军需品发放到士兵手中,从而培养了一整代消费者的使用习惯。战后,这些习惯了吉列产品的士兵回到家乡,自然而然地成为了刀片的忠实购买者。 所以,与其说吉列发明了这种模式,不如说他完美并普及了它。事实上,这种商业智慧的雏形可以追溯到更早的时代。例如,19世纪的石油大王约翰·洛克菲勒就曾向全球市场(包括中国)倾销数百万盏廉价的煤油灯,目的就是为了点燃人们对他的标准石油公司生产的煤油的巨大需求。 这个小小的历史勘误并不影响该模式的伟大。它告诉我们,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其核心不仅仅是天才的创意,更在于精准的执行和对消费者心理的深刻洞察。

“剃须刀与刀片”模式为何具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因为它巧妙地利用了商业世界中的几条底层规律,为企业构建了坚固的竞争壁垒。

一旦你购买了某品牌的剃须刀架,你就被“锁定”了。除非你愿意扔掉手里的刀架,再去重新购买一整套新产品,否则你就只能持续购买该品牌的专用刀片。这个让你“懒得更换”或者“更换起来不划算”的阻力,在投资术语里被称为转换成本

  • 心理锁定: 消费者已经习惯了该产品的使用方式和体验,更换品牌意味着需要重新适应。
  • 金钱锁定: 更换整个系统的成本(例如,重新买一个游戏机或打印机)远高于继续购买耗材的成本。
  • 生态锁定: 在某些模式中,用户的数据、社交关系或内容都沉淀在平台(“剃须刀”)上,更换的代价极其高昂,例如苹果公司的iOS生态系统。

高昂的转换成本意味着客户流失率低,企业可以像“收租”一样,源源不断地从现有客户身上获取利润。

对于投资者而言,最迷人的财务故事莫过于一个能够持续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这正是“剃须刀与刀片”模式的魅力所在。 初始的“剃须刀”销售是一次性的,收入波动可能很大。但“刀片”的销售是持续不断的、可预测的。只要用户基数稳定增长,未来的收入就如同涓涓细流,汇成一条永不枯竭的现金长河。这种收入的可预测性,让企业在规划未来发展、进行研发投入时更有底气,也让投资者在为企业估值时,愿意给予更高的溢价。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就曾多次公开表示,他偏爱那些拥有“收费桥”一样业务的公司,而“剃须刀与刀片”模式正是这种业务的完美体现。它极大地提升了单个用户的客户终身价值 (Customer Lifetime Value, LTV)。

当拥有了庞大的“剃须刀”用户基础后,企业在生产“刀片”时便能享受到巨大的规模效应

  • 生产成本降低: 生产线可以开足马力,单位产品的固定成本被大幅摊薄。
  • 采购议价能力增强: 对上游供应商的巨大采购量,使得企业可以拿到更优惠的原材料价格。
  • 研发投入分摊: 高额的研发费用可以分摊到海量的产品上,使得企业有能力持续改进“刀片”的性能,进一步巩固优势。

这种由庞大用户网络和成本优势共同构成的壁垒,是典型的经济护城河。它让潜在的竞争对手望而却步,因为新进入者不仅需要投入巨资推广自己的“剃须刀”,还必须在“刀片”的生产上达到同等规模才能与巨头竞争,这几乎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虽然源于传统制造业,但“剃须刀与刀片”模式的灵魂在数字时代得到了更广泛、更深刻的演绎,形态也变得更加多样。

这是最经典的现代变体。硬件本身不赚钱甚至亏钱,利润来自后续的软件、内容和服务。

  • 游戏机行业: 索尼的PlayStation和微软的Xbox通常以成本价甚至亏本销售。它们的利润源泉是游戏软件的销售抽成、在线会员服务(PlayStation Plus, Xbox Game Pass)等。每一台游戏机的售出,都相当于锁定了一个未来数年的高价值内容消费者。
  • 苹果公司 尽管iPhone本身利润丰厚,但它同样扮演着“剃须刀”的角色,将用户带入苹果封闭的生态系统。App Store高达30%的抽成、iCloud云存储、Apple Music订阅等服务业务,才是苹果近年来增长最快、毛利率最高的“刀片”业务。

这是最原汁原味的模式应用,至今仍在许多行业屡试不爽。

  • 打印机行业: 惠普、佳能等公司以极具吸引力的价格销售打印机,但原装墨盒或硒鼓的价格却相当昂贵。所谓“买得起马,配不起鞍”的调侃,正是对这种模式最生动的写照。
  • 咖啡机行业: 雀巢旗下的Nespresso咖啡机,通过时尚的设计和便捷的操作吸引了大量用户。但真正的利润奶牛,是那些需要持续复购的、拥有专利保护的Nespresso咖啡胶囊。

在互联网时代,免费的平台或应用成为了新的“剃须刀”,它们吸引海量用户,然后通过增值服务、交易抽成等方式实现盈利。

  • 亚马逊 其Kindle电子阅读器以接近成本价销售,目的是为了推广其庞大的电子书库。每卖出一本电子书,亚马逊都能获得分成。更宏观地看,Amazon Prime会员服务本身也是一个“剃须刀”,它用免运费和流媒体服务锁定用户,最终目的是让你在亚马逊平台上进行更多的消费(“刀片”)。
  • 腾讯控股 微信和QQ是完全免费的社交平台,吸引了超过十亿的用户。而腾讯的利润则来自于在这个巨大流量池上衍生的游戏、金融支付、广告等无数的“刀片”业务。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理解商业模式只是第一步,更关键的是如何利用这个框架去分析一家公司,并做出明智的投资决策。

并非所有“买A送B”的策略都是真正的“剃须刀与刀片”模式。投资者需要擦亮眼睛,问自己几个关键问题:

  • “刀片”是否为刚需? 耗材是否是基础产品运行所必需的?(例如,没有墨盒的打印机就是废铁)
  • “刀片”的利润率如何? 这门生意的利润核心是否确实在耗材或服务上?
  • 锁定效应有多强? 用户更换品牌的转换成本有多高?市面上是否存在大量廉价的第三方替代品?
  • 复购频率有多高? “刀片”是每天、每月还是每年消耗一次?高频消费意味着更稳定的现金流。

再强大的商业模式也有其软肋。投资者必须警惕可能导致模式失效的风险。

  • 竞争者的“兼容刀片”: 这是最常见的威胁。一旦企业的专利保护到期,或者被技术绕开,市场上就会涌现出大量廉价的第三方兼容耗材(如兼容墨盒、兼容咖啡胶囊),这会严重侵蚀原厂“刀片”的市场份额和利润率。
  • 技术变革的颠覆: 技术的浪潮可以瞬间颠覆一个看似坚不可摧的商业帝国。例如,流媒体的兴起使得DVD播放器(剃须刀)和光盘(刀片)的模式迅速瓦解。近年兴起的剃须刀订阅服务(如Dollar Shave Club),也通过创新的模式直接挑战了吉列公司的传统霸主地位。
  • 消费者觉醒与反抗: 当消费者感到被“套牢”和“剥削”时,他们可能会主动寻找破解之道,或者转向收费模式更透明的竞争对手。过高的“刀片”定价,长期来看可能会损害品牌声誉,得不偿失。

公司的财务报表是检验其商业模式成色的试金石。

  • 寻找高且稳定的毛利率: 一个成功的“刀片”业务,必然会拉高整个公司的综合毛利率。投资者应该关注公司毛利率的长期趋势,一个持续保持在较高水平(例如50%以上)且稳定的毛利率,往往是拥有强大定价权的体现。
  • 关注经常性收入占比: 在年报或季报中,寻找“服务收入”、“订阅收入”、“授权收入”等科目。如果这类代表“刀片”业务的收入持续增长,并且在总收入中的占比不断提升,这是一个非常积极的信号。
  • 解读分部报告: 许多大公司会按业务部门披露财务数据。仔细阅读分部报告,可以清晰地看到“剃须刀”业务(如硬件部门)和“刀片”业务(如服务部门)各自的收入规模和盈利能力。如果服务部门的利润贡献越来越大,那么这家公司的增长质量就非常高。

“剃须刀与刀片”模式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揭示了一个深刻的商业本质:最成功的生意,不是做一锤子买卖,而是与客户建立一种可持续的长期关系。 它将企业的视角从单纯的产品销售,转向了对客户全生命周期的价值管理。对于价值投资的信徒,尤其是深受查理·芒格思想影响的投资者而言,这种模式几乎是“好生意”的代名词。它天然地包含了好生意的诸多要素:强大的用户粘性、宽阔的护城河、可预测的自由现金流以及抵御竞争的持久能力。 下一次,当你看到一家公司在“疯狂撒钱”推广它的主打产品时,不妨多想一步:它葫芦里卖的什么药?它的“剃须刀”背后,是否隐藏着一把锋利无比、能源源不断创造利润的“刀片”?看透了这一点,你离投资的真谛,或许就更近了一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