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减”政策
“双减”政策 (The “Double Reduction” Policy) “双减”政策,是对2021年7月由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的简称。这份文件如同一声惊雷,旨在系统性地减轻中国九年义务教育阶段(即小学和初中)学生过重的家庭作业负担与校外培训负担。其核心目标是回归教育本源,扭转教育的功利化、商业化倾向,缓解广大家长的“教育焦虑”和经济压力。这一政策并非简单的行业规范,而是一次深刻的社会治理变革,它以雷霆万钧之势,几乎重塑了整个中国的校外培训行业,尤其是针对K-9(小学至初中)学科类培训的商业模式,对资本市场造成了剧烈冲击,为所有投资者上了一堂关于监管风险与价值投资的、刻骨铭心的公开课。
政策出台:一场“突袭”与行业的“巨震”
在“双减”政策正式落地前,中国的校外培训行业正处于一个看似无限风光的“黄金时代”。巨大的升学压力和普遍的社会焦虑,催生了数万亿规模的庞大市场。以新东方、好未来(TAL Education)、高途课堂为代表的教育巨头,凭借强大的品牌、雄厚的资本和先进的在线技术,股价屡创新高,成为资本市场炙手可热的明星。然而,这繁荣背后,潜藏着深刻的社会矛盾:教育“内卷”愈演愈烈,家庭教育支出不堪重负,教育公平受到挑战。 “双减”政策的出台,正是对这些问题的强力回应。其核心措施堪称“釜底抽薪”,精准地切断了K-9学科类培训行业的商业命脉:
- 定性为非营利: 现有学科类培训机构统一登记为非营利性机构。这意味着机构的出资人不得取得办学收益,其运营的核心目标不再是为股东创造利润,而是服务社会。
- 资本化路径被封堵: 严禁资本化运作。学科类培训机构一律不得上市融资,上市公司不得通过股票市场融资投资学科类培训机构,不得购买其资产。
- 外资全面禁止: 严禁外资通过兼并收购、受托经营、加盟连锁、利用可变利益实体(VIE)等方式控股或参股学科类培训机构。
- 培训时间被严格限制: 不得占用国家法定节假日、休息日及寒暑假期组织学科类培训。
这些规定如同一系列精确制导的炸弹,直接摧毁了K-9学科类培训业务的营利性根基。消息公布后,资本市场反应剧烈。在美股和港股上市的教育中概股股价连续多日“自由落体”,市值在短时间内蒸发超过90%,数千亿美元的财富灰飞烟灭。这场“巨震”的强度和速度,超出了几乎所有市场参与者的想象,成为诠释政策风险威力的经典案例。
“双减”政策对投资的启示:价值投资者的必修课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双减”政策不仅是一个值得研究的商业事件,更是一块检验投资哲学成色、深化投资认知的“试金石”。它从多个维度,为我们揭示了在复杂环境中进行长期投资的深刻智慧。
启示一:政策风险是“看不见的巨兽”
在传统的基本面分析中,我们习惯于聚焦于财务报表、商业模式、竞争格局等可量化的指标。然而,“双减”政策告诉我们,在某些特定市场和行业中,政策风险这头“看不见的巨兽”,其破坏力可能远超任何商业竞争对手或宏观经济波动。
- 风险的非线性与毁灭性: 商业风险通常是线性的、可预测的,比如市场份额的缓慢侵蚀或利润率的逐渐下降。而政策风险则是非线性的、断崖式的。它不会跟你“温良恭俭让”,一旦触发,往往直接宣告一个商业模式的死刑。K-9学科培训行业从一个高增长、高利润的“好生意”,一夜之间变成一个无法营利、前途未卜的领域,正是这种毁灭性的体现。
启示二:重新审视“护城河”的构成
沃伦·巴菲特提出的护城河理论,是价值投资的基石。品牌、网络效应、转换成本、成本优势等是常见的护城河类型。然而,“双减”事件让我们深刻认识到,所有这些商业护城河,都建立在一个更基础、也更脆弱的前提之上——合法经营权(License to Operate)。
- 评估护城河的“监管韧性”: 因此,在分析一家公司的护城河时,我们必须增加一个新的维度:监管韧性。
- 它的业务是否涉及民生核心领域? 教育、医疗、房地产、金融等领域,天然具有强烈的社会公共属性,因此也必然是强监管领域。
- 它的高利润是否源于监管套利或政策空白? 依赖于某种监管漏洞而存在的商业模式,其护城河如同沙上之塔。
- 它是否在积极拥抱监管,并将其转化为自身优势? 一些优秀的企业能将合规成本转化为竞争优势,通过满足更高的监管标准来淘汰不合规的竞争者,这才是更可持续的护城河。
启示三:“好生意”与“好价格”的辩证法
“用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是价值投资的信条。“双减”前的教培行业,在许多人眼中无疑是“优秀的公司”:需求刚性、现金流充沛、增长确定性高。即使股价不菲,许多投资者,包括像高瓴资本的张磊这样的顶尖投资人,也曾重仓其中。然而,这场风暴生动地诠释了“好生意”的动态性和脆弱性。
- 没有永恒的“好生意”: 商业世界的本质是变化。一个今天看起来完美的商业模式,明天可能就会因为技术变革、消费者偏好改变,或者像本次事件一样的政策冲击而面目全非。价值投资者必须警惕静态地看待“好生意”,而应动态地评估其可持续性。
启示四:尊重你的[[能力圈]]
巴菲特一再强调,投资成功的关键在于坚守自己的能力圈(Circle of Competence)。“双减”政策的复杂背景,恰恰是对所有投资者能力圈的一次严峻考验。
- 政策分析的极高门槛: 准确理解和预判中国的政策走向,需要对政治、经济、社会、历史文化有极其深刻的洞察力。这远远超出了大多数金融分析师和普通投资者的能力范围。很多人可以读懂财报,但读不懂“红头文件”背后深刻的社会治理逻辑。
- “不知道”也是一种智慧: 在投资中,承认“我不知道”并非无能,而是一种宝贵的诚实和纪律。当你面对一个其生死存亡高度依赖于你无法理解的复杂变量(如政策)的行业时,最好的策略或许就是承认它在你的能力圈之外,然后坦然地放弃。试图在你没有信息优势和认知优势的领域下重注,无异于赌博。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与其猜测政策的“风向”,不如专注于那些商业逻辑更简单、受宏观政策影响更小、产品和服务能穿越周期的优秀企业。
劫后余生:行业转型与投资者的反思
“双减”之后,幸存的教培公司开始了艰难的转型自救之路。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新东方,其创始人俞敏洪带领公司毅然转型农产品直播带货,孵化出“东方甄选”这一现象级IP,凭借知识型带货的独特风格,意外地开辟了第二增长曲线。这个故事充满了戏剧性,展现了优秀企业家精神的坚韧与创造力。 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东方甄选”的成功是一个充满偶然性的小概率事件,无法作为投资决策的普遍依据。我们不能指望每次投资的企业在遭遇灭顶之灾后,都能奇迹般地“凤凰涅槃”。 总结来说,“双减”政策是一面镜子,它照出了资本市场的脆弱,也照出了价值投资理念的深邃。 它用一种极端的方式提醒我们:
- 投资不仅是算术题,更是社会学和政治学的综合考题。
- 伟大的公司不仅要为股东创造价值,更要为社会创造价值。
- 真正的护城河,是与时代同行的远见和与社会共赢的格局。
对于每一位立志于长期投资的普通人来说,将“双减”政策的启示融入自己的投资框架,学会敬畏市场、敬畏风险,坚守能力圈,并始终将企业的社会价值作为衡量其长期投资价值的重要标尺,或许才是从这场代价高昂的课程中最应汲取的宝贵财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