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巡

天巡

天巡 (Skyscanner) 是一家全球领先的旅行元搜索引擎。想象一下,你想在网上买东西,但不想一个个地逛京东、淘宝、拼多多,而是希望有一个“超级入口”能帮你同时搜索所有平台,并把最便宜、最合适的商品直接呈现在你面前。天巡在旅行界扮演的就是这个角色。它本身不卖机票、酒店或租车服务,而是像一个极其聪明且公正的“比价神器”,通过抓取和整合数百家航空公司、在线旅行社(OTA)和酒店供应商的数据,让用户一目了然地找到最佳选择。它的商业模式核心是为合作伙伴带去客户,并从中赚取推荐佣金或广告费,是一种轻资产、高科技的流量变现模式。

对于许多热爱旅行的人来说,天巡这个名字几乎等同于“省钱省心”。它诞生于一个非常简单的想法:2001年,三位英国好友因为厌倦了在无数个网站之间来回切换、只为寻找一张去滑雪的廉价机票,便萌生了创建一个一站式比价网站的念头。这个为解决自身痛点而诞生的项目,最终成长为覆盖全球、月活用户过亿的旅行搜索巨头。 从价值投资的视角看,理解一个公司的第一步,就是要搞清楚它的“生意”到底是什么。天巡的生意模式,用一句话概括就是:做旅行信息的“交通枢纽”,而不是“零售商店”。 这与我们熟知的携程集团(现为Trip.com集团)或Booking.com等OTA有着本质区别。OTA更像是旅行产品的大型“在线超市”,它们直接与航空公司、酒店签订协议,采购库存,然后销售给消费者,承担着库存和客服的重任。而天巡这类元搜索引擎,则更像是一个“聪明的导航员”或“购物向导”。

  • 它不卖票:你在天巡上完成搜索和比价后,点击“预订”按钮,通常会被引导(跳转)到航空公司的官网或OTA的页面去完成最终的支付。
  • 它赚取“过路费”:它的主要收入来源是按点击付费(CPC)或在用户完成预订后从合作伙伴处获得的佣金(CPA)。这就像是商场里的导购,成功地把顾客引到了某个专柜,专柜便会付给她一笔提成。

这种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

  1. 轻资产运营:没有库存压力,不需要庞大的客服团队处理预订纠纷,公司可以更专注于技术和用户体验。
  2. 立场中立:由于不直接销售产品,天巡能够提供更客观、全面的比价信息,这为其赢得了用户的深度信任。这种信任是其最宝贵的资产之一。

正是这种独特而巧妙的商业模式,为天巡构建了其深厚的护城河

沃伦·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里,“护城河”是评估一家公司是否伟大的核心标准。它指的是企业能够抵御竞争对手攻击的持久性竞争优势。天巡的护城河既宽且深,主要由两大核心要素构成:强大的网络效应和深入人心的品牌。

网络效应是互联网时代最强大的护城河之一,它的精髓在于“一个产品的价值会随着用户数量的增加而增加”。天巡完美地诠释了双边网络效应的威力:

  • 用户侧:越多的用户使用天巡,天巡就能积累越多的搜索数据。这些海量、匿名的用户行为数据,能帮助天巡优化其搜索算法,更快、更准地推荐符合用户偏好的路线和产品。比如,它能知道在某个季节,从上海飞往东京的用户更倾向于选择哪个时段的航班、更看重价格还是时长。这种“越用越懂你”的体验,会牢牢锁住用户,形成极高的用户粘性
  • 商户侧:庞大的、具有明确出行意图的用户群体,对全球的航空公司和OTA来说是不可抗拒的“流量金矿”。因此,几乎所有想在网上卖机票的商家都愿意接入天巡的平台。商家越多,天巡提供给用户的选择就越丰富,价格就越有竞争力。这反过来又会吸引更多新用户加入。

这种“用户吸引商户,商户吸引用户”的飞轮一旦转动起来,就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的闭环,让后来者极难追赶。任何新的竞争者都必须同时解决“鸡生蛋”(吸引用户)和“蛋生鸡”(吸引商户)的难题,这无疑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如果说网络效应是天巡的技术壁垒,那么品牌就是它的心智壁垒。品牌护城河指的是,当消费者产生某种需求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你的品牌。 对于全球数以亿计的旅行者而言,当“计划一次出行”的念头萌生时,打开天巡App或网站,已经成为一种近乎本能的习惯。这个品牌代表了:

  1. 全面与公正:用户相信在这里能看到最全的比价信息,不会被“大数据杀熟”或被平台“刻意引导”到高利润产品上。
  2. 信任与权威:常年累月的可靠服务,让“天巡一下”成了寻找低价机票的代名词。这种品牌信任大大降低了公司的获客成本。当竞争对手如Google FlightsKayak需要投入巨额广告费来吸引用户时,天巡可以凭借其强大的品牌号召力,获得大量免费的、有机的流量。

当一个品牌成为某个品类的代名词时,它就拥有了定价权和对抗竞争的终极武器。这正是查理·芒格所说的,强大的品牌能在消费者心中占据一小块“心智产权”。

2016年11月,中国在线旅游巨头携程宣布以约14亿英镑(约合17.4亿美元)的现金收购天巡。这笔交易在当时轰动了全球旅游业,被视为中国企业全球化布局的里程碑事件。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分析这桩“婚事”的逻辑,能带来深刻的启示。

携程的这笔收购,绝非一时兴起,而是一次深思熟虑的战略布局。其背后的协同效应非常清晰:

  1. 全球化的“任意门”:当时的携程虽然在中国市场是绝对的霸主,但在国际市场的知名度和影响力还非常有限。而天巡早已是全球化的典范,其用户遍布世界各地。收购天巡,等于让携程瞬间获得了一个全球化的用户入口和品牌阵地,是其实现“服务全球用户”愿景的最快路径。
  2. 流量与技术的完美互补:天巡拥有巨大的、来自全球的、高意图的旅行流量,但它自己不做交易,是“流量的生产者”。而携程拥有强大的供应链和交易服务能力,是“流量的转化者”。二者结合,可以形成一个从“搜索比价”到“预订服务”的完美闭环。携程可以将自己的机票、酒店产品库接入天巡,直接承接这部分全球流量,提高转化效率和盈利能力。同时,天巡在元搜索技术和大数据分析上的积累,也能反哺携程的主站,提升其自身的技术实力。
  3. 防御性布局:在携程之前,全球另两大OTA巨头Expedia和Priceline集团(现Booking.com的母公司)也早已通过收购布局了元搜索领域(分别收购了Trivago和Kayak)。携程拿下天巡,不仅是进攻,也是防止这个重要的全球流量入口落入竞争对手手中。

许多大型收购案的最终结果并不理想,常常因为文化冲突、整合失败而导致“1+1<2”。但携程对天巡的整合堪称典范。 携程深知天巡最大的价值在于其中立的品牌形象和独立的用户体验。因此,在收购后,携程给予了天巡管理层极大的自主权,让其继续作为独立品牌运营。天巡的总部仍然留在爱丁堡,其原有的企业文化和产品开发节奏得到了充分尊重。 这种“收购而不吞并”的智慧,保全了天巡最核心的品牌资产,使其能够继续在全球用户心中保持公正、可信的形象。同时,在后台,携程强大的供应链和资金支持,又为天巡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后盾。这是一次真正意义上强强联合、互利共赢的经典商业案例。

作为一名普通的投资者,我们虽然无法直接投资已被收购的天巡,但它的成长和演变故事,为我们提供了教科书般的投资洞见。

  1. 第一,洞悉商业模式的本质。 投资一家公司前,一定要弄明白它究竟是“如何赚钱的”。天巡的轻资产、平台型商业模式,使其具有天然的高利润率和强大的扩张潜力。这种“卖铲子”而非“挖金矿”的生意,往往是诞生伟大公司的温床。
  2. 第二,寻找并坚守拥有强大“护城河”的公司。 市场的喧嚣和短期的股价波动都只是过眼云烟。唯有那些拥有网络效应、品牌、转换成本等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的公司,才能在漫长的岁月里持续为股东创造价值。识别这种护城河,并有耐心长期持有,是价值投资的精髓。
  3. 第三,理解“好生意”与“好价格”的辩证关系。 携程收购天巡的价格不菲,远超其当时的账面价值。但正如巴菲特所说:“用一个合理的价格买入一家伟大的公司,远比用一个便宜的价格买入一家平庸的公司要好。” 对于天巡这样拥有全球性网络效应和品牌的稀缺资产,其内在价值远非财务报表所能完全体现。投资,有时需要为“质量”支付溢价。
  4. 第四,放眼全球,寻找最佳机会。 伟大的公司可能诞生在世界的任何一个角落。天巡诞生于苏格兰,被中国公司收购,服务于全球用户。这提醒我们,作为投资者,应具备全球化的视野,不应将自己的投资组合局限于本土市场,从而错失更广阔的星辰大海。

总而言之,天巡的故事不仅是一个成功的创业传奇,更是一堂生动的价值投资课。它告诉我们,一个解决了用户真实痛点的简单想法,一旦与强大的商业模式和坚固的护城河相结合,便能创造出巨大的商业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