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略研究

概略研究

概略研究 (Scuttlebutt Method) “概略研究”是传奇投资家Philip Fisher在其著作《怎样选择成长股》中提出的投资调研方法。它并非指草草了事的研究,恰恰相反,它强调投资者要像一名侦探或记者,走出办公室,深入“街头巷尾”,通过与公司的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甚至前员工等人交流,来搜集公司的“闲聊”或“小道消息”。这种方法的核心目的,是获得财务报表数字背后活生生的、关于公司竞争优势和行业地位的真实信息,从而对公司的长期价值做出更精准的判断。

把它想象成买二手车。你当然会看里程、检查发动机、阅读官方的车辆报告。但这还不够。你是不是还想找开过这辆车的前车主聊聊?问问他这车有没有什么小毛病?维修保养贵不贵?开起来感觉如何?这些从官方报告里看不到的“闲言碎语”,往往能决定你是否做出了一个明智的购买决策。 投资股票也是同理。公司的年报和公告就像那份官方车辆报告,它很重要,但它也是经过公司精心包装的。概略研究,就是帮你找到那位“前车主”,让你听到真实的声音。它能帮助投资者:

  • 穿透数字迷雾:理解一家公司为什么能持续盈利,它的护城河究竟有多宽。
  • 评估管理层:通过员工和合作伙伴的口碑,侧面了解管理层的能力和品格。
  • 预见未来风险:竞争对手的动向、客户忠诚度的变化,都可能是未来的“雷”。

概略研究听起来很酷,但具体怎么做呢?其实就是“找对人,问对问题”

你可以从以下几个圈子寻找你的“线人”:

  • 客户:他们是公司产品和服务的最终裁判。他们为什么选择这家公司?还会继续使用吗?有没有更好的替代品?
  • 供应商:他们了解公司的采购情况和付款信誉。公司是他们的重要客户吗?订单量是在增加还是减少?
  • 竞争对手:没有人比“敌人”更了解你。这家公司最让你头疼的地方是什么?它的核心优势在哪里?
  • 前员工:他们能提供公司内部文化的独特视角,尤其是那些和平离开的核心员工。但要注意,他们的观点可能带有个人情绪。
  • 行业专家和协会:他们通常拥有对整个行业的宏观视野和深刻理解。

找到人后,提问是关键。你的目标不是获取内幕信息,而是拼凑出一幅完整的商业图景。比如:

  • 问客户:“如果这家公司的产品明天涨价10%,您还会继续购买吗?为什么?”(测试客户粘性和定价权)
  • 问供应商:“和他们做生意感觉怎么样?他们对质量要求高吗?付款及时吗?”(测试公司运营效率和信誉)
  • 问竞争对手的销售人员:“在争取客户时,你最怕遇到哪家公司?为什么总是输给他们?”(测试公司的竞争优势)

概略研究是价值投资理念的完美延伸。价值投资的鼻祖Benjamin Graham教我们用低价买入普通公司,而Philip Fisher则通过概略研究,教我们用合理的价格买入卓越的公司。 这一理念对后来的Warren BuffettCharlie Munger产生了深远影响。巴菲特曾说自己的投资理念是“85%的格雷厄姆和15%的费雪”,这“15%”的精髓,正是对商业模式、护城河和管理层等质化因素的深度考察,而概略研究正是实现这一考察的最佳工具。它能帮助价值投资者真正理解一家企业,从而有信心长期持有,分享企业成长的果实,而不是仅仅做一名盯着股价波动的“市场先生”的对手。

概略研究虽然强大,但并非毫无风险的“万能钥匙”。

  • 信息偏见:你交谈的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立场和偏见。一个心怀不满的前员工和一个忠实客户给出的信息可能会截然相反。你需要交叉验证,从多方信息中寻找真相。
  • 样本偏差:只和两三个客户聊天,并不能代表成千上万的客户群体。避免以偏概全。
  • 耗时耗力:高质量的概略研究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对普通个人投资者来说是个不小的挑战。
  • 法律红线:务必注意,你的目标是收集公开的、拼图式的商业信息,绝不能试图探听或使用非公开的重大信息(即内幕信息,这会触犯法律。

总而言之,概略研究是一种思维方式,它鼓励投资者像企业主一样去思考,去亲身感受市场的脉搏。即使你无法做到像专业投资者那样广泛访谈,但养成这种探究精神,在消费和生活中多一分留意,也能让你对投资标的有更深刻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