盯市
盯市 (Mark-to-Market, MTM),又称“逐日盯市”或“按市价计值”,是一种会计核算方法。它的核心思想非常直观:不管你买入一项资产或持有一项负债的初始成本是多少,我们都按照当前的市场公允价格,每日对其进行重新估值,并确认由此产生的浮动盈亏。这就像每天给你的投资组合拍一张“身价”快照,让你清楚地知道,如果现在就清算,你是赚了还是亏了。这种方法在期货、期权等衍生品市场中尤为普遍,用于计算和管理保证金账户。
“盯市”是如何运作的?
想象一下,你是一位英勇的期货交易员,买入了一份玉米期货合约,价格是2500元/吨,你的保证金账户里有300元。盯市制度就像一个严格的会计,每天收盘后都会来查账。
- 第一天: 市场风和日丽,玉米价格涨到了2550元/吨。你的合约“浮盈”了50元。会计会把这50元直接划入你的保证金账户,现在账户里有350元了。你心情愉快,感觉自己是农业大亨。
- 第二天: 天有不测风云,玉米价格暴跌到2480元/吨。相比昨天的2550元,你“浮亏”了70元。会计会毫不留情地从你账户里划走70元,账户余额降至280元(350 - 70)。
- 第三天: 暴跌继续,价格跌到2400元/吨,你又亏了80元。账户余额只剩200元。这时,经纪公司可能会给你打电话,发出“追加保证金”(Margin Call)通知,要求你补钱,否则就会强行平仓。
这个过程就是盯市。它不关心你的买入成本,只关心当前的市场价格,每天结算,让盈利和亏损无所遁形。
“盯市”的“双刃剑”效应
盯市制度就像一把锋利的双刃剑,一面是光明的,另一面则可能带来风险。
透明度和及时性
这是盯市最大的优点。它强迫机构和个人直面投资的每日损益,提供了极高的透明度。
- 风险警报器: 亏损会被立刻识别出来,而不是像鸵鸟一样把头埋在沙子里,等到年底才发现巨额亏损。这有助于交易者和风险管理部门及时采取措施,防止小亏损演变成无法控制的大窟窿。
- 防止欺诈: 在历史上,一些公司曾利用不透明的估值方法隐藏亏损(比如安然事件)。严格的盯市制度让这类操作变得更加困难。
放大市场波动
然而,在某些极端情况下,盯市也会成为麻烦的制造者。
- 催生“死亡螺旋”: 当市场陷入恐慌,流动性枯竭时(大家都想卖,没人想买),资产的市场价格可能严重偏离其内在价值。此时,按市价计算会导致巨大的“账面亏损”。为了满足盯市带来的追加保证金要求,投资者被迫在低价位抛售资产,这又进一步打压了价格,引发更多人的账面亏损和抛售……形成恶性循环。2008年的金融危机中,盯市制度就被认为是加剧市场崩溃的推手之一。
- 短期噪音的干扰: 盯市强调每日的价格波动,这可能会让投资者过度关注短期噪音,而忽略了资产的长期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