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杉基金

红杉基金 (Sequoia Fund),交易代码:SEQWX。请注意,此“红杉”并非大名鼎鼎的风险投资机构红杉资本 (Sequoia Capital),而是一只专注于公开市场股票投资的共同基金。它被誉为价值投资的活化石,其诞生与沃伦·巴菲特密切相关。1969年,当巴菲特决定解散其战功赫赫的巴菲特合伙公司时,他为了给自己的投资人一个可靠的“新家”,亲自推荐并支持他的好友比尔·鲁安 (Bill Ruane) 设立了红杉基金。这只基金从诞生之日起就流淌着纯正的价值投资血液,旨在通过长期、集中的方式投资于少数几家杰出的、被低估的公司,为投资者创造卓越的长期回报。它的历史,就是一部关于坚守原则、独立思考以及人性弱点的生动教科书。

故事要从20世纪60年代末说起。当时的美国股市经历了一轮大牛市,投机气氛狂热,用巴菲特的话说,市场就像一个“被下了药的疯子”。作为一个坚定的价值投资者,巴菲特发现市场上已经很难找到符合他严苛标准的、价格合理的便宜公司了。他认为,在这样的环境下继续管理资金,既是对自己原则的背叛,也是对投资人不负责任。 于是,在1969年,正值事业巅峰的巴菲特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解散自己的合伙公司,把钱还给投资人。 这个决定让他的投资人们陷入了两难:钱拿回来了,但该投给谁呢?他们早已习惯了巴菲特带来的惊人回报和安稳之心。这时,巴菲特向他们推荐了一个人——他在哥伦比亚大学的同窗、华尔街的挚友——比尔·鲁安。巴菲特告诉他的投资人:“如果你们想继续投资,鲁安是我唯一推荐的人选。” 为了承接这批“投资孤儿”,比尔·鲁安在1970年创立了红杉基金。这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业务交接,更是一次投资理念的传承。鲁安和巴菲特师出同门,都是本杰明·格雷厄姆的信徒,他们都坚信,投资的本质是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优秀企业的部分所有权。红杉基金的成立,标志着巴菲特的投资哲学通过另一种形式在公开市场上得以延续和发扬光大。

红杉基金的投资策略完美复刻了巴菲特早期投资思想的精髓,并将其制度化。其核心理念可以概括为以下几点:

与现代投资组合理论所倡导的“不要把所有鸡蛋放在一个篮子里”的分散投资理念不同,红杉基金是集中投资策略的忠实践行者。他们信奉的是马克·吐温的名言:“把你的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然后看管好那个篮子。”

  • 高门槛选股: 基金通常只持有15到25只股票。这意味着每一笔投资都经过了极其审慎和深入的研究,必须是团队成员都高度认可的“天选之子”。
  • 重仓持有: 一旦选定,他们会下重注。基金的前十大持仓往往会占到总资产的50%以上,甚至更高。这种策略的背后逻辑是,真正伟大的投资机会是稀少的,一旦发现,就应该全力以赴。

红杉基金寻找的是那些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伟大企业。这些公司通常具备强大的品牌、网络效应、专利技术或成本优势,能够长期抵御竞争,并持续创造价值。

  • 低换手率: 他们买入后倾向于长期持有,甚至永远持有。基金的换手率极低,这意味着他们不会因为市场的短期波动而频繁买卖。他们把自己看作是企业的所有者,而非股票的交易者。
  • 关注企业内在价值: 他们关心的不是股价的短期涨跌,而是企业长期的盈利能力和现金流。他们会花费大量时间去理解企业的商业模式、管理层以及行业前景。

这是红杉基金最难能可贵,也是最富传奇色彩的品质。他们从不追随市场潮流,甚至常常与市场“对着干”。

  • “不懂不投”: 严格遵守能力圈原则。对于不理解的行业和公司,无论多么热门,他们都坚决不碰。
  • 逆向而行: 他们常常在市场恐慌、好公司被错杀时大胆买入,而在市场狂热、估值泡沫化时选择持有现金或“闭门谢客”。

红杉基金历史上最著名的案例,莫过于在20世纪末互联网泡沫时期的惊人之举。 在1990年代末,科技股、网络股被炒上了天,任何名字里带“.com”的公司都能轻松获得天价估值。整个华尔街都为之疯狂,无数基金经理因为踏上了这班快车而名利双收。 然而,红杉基金的经理们却对此保持着极度的冷静和警惕。他们审视了当时几乎所有的热门科技公司,但发现这些公司的估值高得离谱,完全脱离了其商业基本面,根本无法用传统的价值评估模型来衡量。用他们的话说,“我们找不到任何值得买的东西”。 于是,在市场最狂热的顶峰时期,红杉基金做出了两个震惊业界的决定:

  1. 第一,持有大量现金。 在别人争相把钱投入股市时,他们却把超过20%的资产以现金形式闲置,因为找不到合适的投资标的。
  2. 第二,自1982年起,基金开始“闭门谢客”,停止接受新投资者的申购。 他们认为,在找不到投资机会的情况下,吸纳更多资金是对新投资人不负责任的行为。

这一行为在当时招致了无数批评和嘲讽。在1999年,当标普500指数上涨21%时,红杉基金因为持有大量现金和保守的传统股票,业绩远远落后于市场,排名垫底。许多投资者因为无法忍受“踏空”的痛苦而选择赎回。 然而,历史最终证明了他们的远见。2000年,互联网泡沫破裂,纳斯达克指数暴跌,无数曾经的明星科技股灰飞烟灭。而红杉基金因为几乎完美地避开了这场灾难,保全了投资人的资本,其声誉也达到了顶峰。这个故事成为了价值投资历史上关于“在别人贪婪时恐惧”的最佳注脚。

从1970年成立到21世纪初,红杉基金创造了惊人的业绩神话。在长达三十多年的时间里,其年化回报率远超标普500指数,成为价值投资理念能够创造超额收益的有力证据。 然而,再伟大的传奇也有失足的时候。红杉基金的滑铁卢,来自于一只名叫瓦兰特制药 (Valeant Pharmaceuticals) 的股票。

进入21世纪后,比尔·鲁安退休,基金交由新一代经理人掌舵。在2010年之后,基金开始重仓买入瓦兰特制药,并一度将其作为第一大重仓股,持仓比例甚至超过了基金资产的30%。 瓦兰特公司通过疯狂并购、大幅提高药价和削减研发开支的模式实现了股价的飞速上涨,其商业模式受到了华尔街的热烈追捧。红杉基金的管理层相信,他们发现了一家能够高效整合资源、创造巨大价值的平台型公司。 然而,这个看似美好的故事在2015年戛然而止。瓦兰特公司被曝出财务造假、利用不正当销售网络推高药品价格等一系列丑闻。其商业模式的根基被动摇,股价在短短几个月内暴跌超过90%。 由于在瓦兰特上押注过大,红杉基金遭受了成立以来最惨重的损失,净值大幅回撤,多年积累的超额收益几乎被抹平。这一事件给红杉基金,也给所有价值投资者上了沉重的一课:

  • 集中投资是双刃剑: 它能让你获得超额收益,也能让你万劫不复。当你看对时,它是火箭推进器;当你看错时,它就是悬崖边的加速器。
  • 警惕“价值陷阱”: 表面上看起来便宜或商业模式创新的公司,可能隐藏着致命的缺陷。对管理层的诚信和商业模式的可持续性的考察,比任何财务数字都重要。
  • 能力圈的动态演变: 即使是经验丰富的投资者,在进入不熟悉的领域(如此复杂的制药和并购业务)时,也可能犯下致命错误。

红杉基金长达半个世纪的兴衰史,如同一部浓缩的投资史诗,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启示:

  • 原则比利润更重要: 在市场的狂热中保持冷静,坚守自己的投资原则,短期可能会让你看起来像个傻瓜,但长期来看,它能保护你免受致命的伤害。
  • 耐心是最好的美德: 真正的财富来自于与伟大的企业一同成长,而不是频繁地追涨杀跌。投资是一场马拉松,而不是百米冲刺。
  • 独立思考,远离噪音: 市场的共识往往是错误的。学会独立分析和判断,敢于在无人问津处下注,在人声鼎沸时离场。
  • 理解集中投资的风险: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在没有足够研究能力和风险承受能力的情况下,过度集中投资是极其危险的。适度的分散依然是保护财富的基石。
  • 无人能永立神坛: 即使是巴菲特亲自“认证”的传奇基金,也会犯错。投资世界没有常胜将军,保持谦逊,永远对市场心存敬畏,做好风险管理,才是长久生存之道。

总而言之,红杉基金的故事告诉我们,价值投资不仅仅是一套分析工具,更是一种需要巨大勇气、耐心和纪律来践行的哲学。它的成功与失败,都为后来者照亮了前行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