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模的诅咒
规模的诅咒 (Curse of Size),是指当一只基金或一个投资组合的资产管理规模 (AUM) 变得异常庞大时,其获取超额收益的难度会显著增加,业绩表现也随之趋于平庸的现象。这就像一位武林高手,年轻时身轻如燕,可以飞檐走壁;但随着年岁增长、体型变胖,尽管内力深厚,却再也无法施展那些灵动的招式。对于基金而言,“规模”本身成了限制其获取卓越回报的沉重枷锁。这种现象由价值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多次提及,他曾坦言,如果只管理几百万美元,他有信心取得远超现在的年化回报率。
为什么“大”反而成了麻烦?
资金规模的增长本应是成功的体现,但当它大到一定程度后,就会带来一系列难以克服的挑战,这些挑战共同构成了“规模的诅咒”。
投资的“游泳池”变小了
对于管理着数百亿甚至上千亿美元的巨型基金来说,世界虽大,但能容纳它们的“投资池”却非常有限。
- 聚焦于大盘股: 结果是,这些基金的投资范围只能收缩到那些市值巨大、流动性极好的大盘股上。然而,这些家喻户晓的公司通常被成千上万的分析师紧密跟踪,市场对其定价相对有效,很难找到被严重低估的“便宜货”,获取超额收益(即阿尔法 (Alpha))的难度自然大增。
“大象转身难”:流动性困境
流动性是指资产能够以一个合理的价格顺利变现的能力。资金规模越大,买卖操作对股价的冲击就越大,这被称为“冲击成本”。
- 买入即推高成本: 一个巨型基金如果想建仓某只股票,其巨大的买单会迅速推高股价,导致自己的买入成本远高于最初的计划。这就像一头大象走进瓷器店,每一步都可能碰碎点什么。
- 卖出即砸盘: 同理,当基金需要卖出头寸时,庞大的卖单会给市场带来巨大压力,导致股价下跌,使得最终的卖出价格远低于预期。这种进退两难的局面,极大地限制了基金操作的灵活性和盈利空间。
“好主意”不够用了
要驱动一个庞大的投资组合获得超越市场的回报,需要大量卓越的投资“好主意”。然而,真正伟大的投资机会是稀缺的。
- 单笔投资影响甚微: 假设一个管理着1000亿美元的基金,找到了一个绝佳的投资机会,投入1亿美元,并且这笔投资翻了一倍,获利1亿美元。这听起来很棒,但对于整个基金而言,这笔收益仅仅使其总资产增长了0.1% (1亿 / 1000亿),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来自巴菲特的“抱怨”
沃伦·巴菲特是“规模的诅咒”最著名的“抱怨者”。他曾在多个场合表示,管理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天文数字般的资产,是他获取高回报的最大障碍。 他曾风趣地说:“如果我只管理一百万美元,我能让它每年增值50%。不,我保证能做到。” 这句“抱怨”的背后,是他对小型投资者独特优势的肯定。一个聪明的个人投资者,可以灵活地在各种规模的公司中寻找机会,尤其是那些被华尔街巨头们忽略的、拥有宽阔护城河的小公司,而这正是巴菲特早期赖以成功的秘诀。对他而言,巨大的成功反而让他失去了最大的优势——选择的自由。
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理解“规模的诅咒”,能为普通投资者带来非常实用的启示,帮助我们更好地在市场中定位自己。
你的“小”就是优势
作为个人投资者,你最大的优势恰恰是资金规模小。你不必担心买卖行为会冲击股价,也不必为了填满庞大的资金池而被迫投资平庸的公司。
- 你是灵动的快艇: 相较于巨型基金这艘“航空母舰”,你是一艘可以随时调转方向的“快艇”。你可以深入探索那些被大机构忽略的“小海湾”和“浅滩”,在小盘股和冷门股中发掘隐藏的宝石。这是机构投资者无法复制的结构性优势。
警惕“明星基金”的规模陷阱
在选择主动管理型基金时,不能只看其过往的辉煌业绩,更要关注其当前的资产管理规模。
- 昨日的英雄,明日的路人: 许多基金在规模较小时取得了惊人的业绩,从而吸引了大量资金涌入,成为“明星基金”。然而,规模的急剧膨胀往往会成为其未来业绩的“诅咒”。当一只基金的规模增长了10倍甚至100倍后,其基金经理很难再运用过去同样的策略来复制成功。
- 把规模作为考量因素: 因此,在投资决策中,应将基金规模视为一个重要的风险考量因素。一个规模适中、策略清晰、且基金经理能力圈明确的基金,可能比一个声名显赫但规模臃肿的巨无霸拥有更大的超额收益潜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