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核制

审核制

审核制 (Approval-based System, 又称‘核准制’) 是首次公开募股 (IPO)的一种发行制度。在这种制度下,证券监管机构不仅对申请上市的公司所提交材料的真实性、准确性和完整性进行审查,更会对其持续盈利能力、投资价值等进行实质性判断和评估。这就好比一位严格的家长,不仅要检查孩子的作业(信息披露)是否都写了,还要评判作业的质量好不好(公司质地),最后才决定是否批准孩子出门玩耍(上市交易)。该制度曾长期是中国A股市场新股发行的主要模式。

想象一家公司梦想着上市“敲钟”,在审核制下,它的旅程是这样的:

  1. 第一步:提交申请。 公司需要准备一套非常详尽的申请材料,像一本厚厚的自传,交给证券监管机构(在中国主要是指中国证监会)。
  2. 第二步:排队候审。 申请的公司非常多,所以需要排队等待监管机构的审核。这个队伍有时会很长,等上几年也不稀奇。
  3. 第三步:发审委审核。 关键环节来了。一个被称为“发行审核委员会”(简称“发审委”)的专家团队会召开会议,对公司进行全方位的“灵魂拷问”。他们不光看财务报表是否合规,还会深入考察公司的行业前景、竞争优势、盈利模式是否可靠,甚至是否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导向。这正是审核制的核心——实质性审核
  4. 第四步:核准或否决。 如果发审委认为这家公司“德才兼备”,就会予以核准,公司便可以成功上市。如果认为不行,就会被否决,上市之路就此中断。

这个过程就像一场精英选拔赛,只有监管机构眼中的“优等生”才能最终拿到上市的入场券。

要真正理解审核制,最好的方法就是将它和现在主流的注册制 (Registration-based System)做个对比。

  • 审核制: 监管机构的角色是“选美评委”+“守门人”。他们不仅要确保选手没有作弊(信息真实),还要亲自挑选出他们认为最“美”的选手(最有价值的公司)推上舞台。其核心理念是,通过行政力量为投资者筛选掉一批“差公司”,带有一定的“父爱主义”色彩。
  • 注册制: 监管机构的角色更像是“信息核查员”。他们的核心职责是确保上市公司把所有应该披露的信息都真实、准确、完整地披露出来,至于这家公司是好是坏,值不值得投资,则完全交给市场和投资者自己去判断。它强调的是“卖者有责,买者自负”。

两相比较,审核制下,上市公司的数量相对较少,被市场赋予了“稀缺性”,新股上市后往往受到爆炒,市盈लिए率高企。而注册制下,上市门槛相对降低,公司供给增加,投资者的选股难度也随之加大。

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投资者来说,理解审核制及其变迁,能带来深刻的启示:

  1. 政府背书 ≠ 投资保障。 在审核制下,很多投资者会产生一种错觉:既然是政府千挑万选出来的公司,那肯定错不了。这是一个巨大的误区。监管审核只能筛掉一部分明显不合规的企业,但绝不代表这家公司未来就一定能持续创造价值。投资的根本,永远是对公司本身基本面的判断。
  2. 警惕“壳价值”的陷阱。 由于审核制下上市名额稀缺,使得一些经营不善的上市公司,其“上市资格”本身也变得值钱,这催生了所谓的壳资源炒作。价值投资者必须擦亮眼睛,你投资的应该是公司业务的护城河与内在价值,而不是那个空洞的、随时可能因制度变革而贬值的“壳”。
  3. 拥抱注册制,回归投资本源。 从审核制向注册制的转型,意味着监管机构把“选股”的权力交还给了市场。这对于真正的价值投资者而言,是巨大的机遇。它要求我们放弃“听消息”、“炒概念”的投机陋习,真正沉下心来,像巴菲特那样去研究企业、理解生意、计算价值,并留出足够的安全边际。这才是投资的正道,也是在全面注册制时代安身立命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