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年股灾

1987年股灾 (1987 Stock Market Crash),又称“黑色星期一” (Black Monday)。这是指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爆发的,一次全球性的、剧烈且几乎毫无征兆的股市暴跌。在这一天,美国的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 (Dow Jones Industrial Average) 狂泻508点,跌幅高达22.6%,创下了该指数历史上单日最大百分比跌幅的记录,至今未被打破。这场风暴始于亚洲的香港,迅速席卷欧洲,最终在美国市场掀起滔天巨浪,让全球投资者体验了现代金融史上最惊心动魄的一天。它不仅仅是一次简单的价格回调,更是一场对当时市场结构和投资理念的深刻拷问。

要理解“黑色星期一”为何如此恐怖,我们得先把时钟拨回到那个被称为“咆哮的八十年代”的时期。从1982年夏天开始,美国股市开启了一轮波澜壮阔的大牛市。经济复苏、企业盈利增长、并购浪潮风起云涌,一切看起来都欣欣向荣。当时的投资者们沉浸在乐观的氛围中,相信股价会永远上涨。人们开玩笑说,连出租车司机都在讨论股票。 然而,在这片繁荣的景象之下,新的“物种”正在华尔街悄然崛起,并改变着市场的游戏规则。其中最引人注目的就是程序化交易 (Programmatic Trading)。这听起来很科幻,其实就是让电脑根据预设的数学模型自动执行买卖指令。华尔街的“天才”们设计出一种名为投资组合保险 (Portfolio Insurance)的策略,它利用程序化交易,试图为大型基金的股票投资组合提供一个“保险”。其原理大致是:当市场下跌时,电脑会自动卖出股指期货 (Stock Index Futures),以对冲股票现货的损失。这个设计在理论上看起来完美无缺,被认为是规避风险的“圣杯”。 在崩盘前的几个月,一些预警信号其实已经出现。例如,美国持续的贸易赤字和财政赤字、美元贬值、以及为了抑制通胀而不断攀升的利率。但这些宏观经济的乌云,在当时狂热的市场情绪面前,似乎都显得微不足道。人们相信,新的金融工具和技术已经让人类有能力驯服市场的猛兽。

1987年10月19日,星期一,灾难降临。 风暴始于亚洲。香港恒生指数率先暴跌,恐慌情绪像病毒一样通过电报和卫星信号传遍全球。当伦敦开市时,恐慌继续蔓延。等到了纽约开盘,华尔街已经笼罩在巨大的卖压之下。开盘的一瞬间,道琼斯工业平均指数就下跌了超过200点。 真正让情况失控的,是那些本应保护市场的“机器人”们。

当市场开始下跌,那些被设定了“投资组合保险”策略的计算机开始忠实地执行命令:卖出股指期货。然而,这些策略的设计者忽略了一个致命的问题:如果所有人都同时冲向一个狭窄的出口,会发生什么? 当时,市场上大约有价值600亿到800亿美元的资产都在使用类似的投资组合保险策略。当市场下跌到触发点时,无数台计算机在同一时间、朝着同一个方向,发出了海量的卖出指令。期货市场的买家瞬间消失,流动性枯竭,股指期货价格断崖式下跌。 这就形成了一个可怕的恶性循环:

  1. 股市下跌 → 触发投资组合保险的卖出程序 → 海量卖出股指期货 → 期货价格暴跌 → 期货价格拖累现货股票价格进一步下跌 → 触发更多保险程序的卖出指令……

这个由计算机驱动的死亡螺旋,在没有任何实质性经济坏消息的情况下,凭空制造了巨大的卖压。本应是“保险”的工具,却变成了加速坠毁的引擎。

如果说程序化交易是点燃火药桶的火星,那么人类的恐慌就是那桶早已准备好的火药。 当普通投资者看到股价以闻所未闻的速度下跌时,理智被恐惧彻底吞噬。人们不知道发生了什么,只知道必须立刻卖掉手中的一切股票才能逃命。这就是典型的从众效应 (Herd Mentality),也叫羊群效应。当看到别人都在夺路而逃时,你的第一反应也是跟着跑,根本来不及思考方向是否正确。 当时的交易技术也加剧了混乱。股票报价机上的价格显示严重延迟,投资者无法知道自己股票的真实成交价。电话打不进交易室,下单指令无法执行。这种巨大的不确定性让恐aggerated)了恐慌,许多人选择了不计成本地抛售。整个市场陷入了彻底的瘫痪和失序。

“黑色星期一”以一种极端的方式,给所有投资者上了宝贵的一课。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人来说,这些教训尤其深刻。

学术界曾长期流行一个理论,叫做有效市场假说 (Efficient Market Hypothesis)。它认为,市场价格已经反映了所有已知的信息,因此是不可能被“打败”的。但1987年的股灾,在没有任何重大负面新闻的情况下,仅由技术缺陷和集体恐慌就导致了22.6%的崩盘,这无疑是对该假说的沉重一击。 它雄辩地证明:市场短期内可以变得极度非理性。股价可能因为投资者的情绪、错误的策略和市场的结构性缺陷,而远远偏离其内在价值。这恰恰是价值投资者的机会所在。当市场先生(Mr. Market,由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提出的概念)陷入癫狂时,理性的投资者就有机会以便宜的价格买入优秀的公司。

这次股灾也完美诠释了格雷厄姆另一个核心概念——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的重要性。安全边际,就是指你支付的价格要显著低于你估算的资产内在价值。 想象一下,你在悬崖边散步。如果你紧贴着悬崖边缘走,一阵风就可能让你粉身碎骨。但如果你离悬崖边缘有十米远,即使被推搡一下,你依然安然无恙。这十米的距离,就是你的安全边际。 在投资中,股灾就是那阵突如其来的狂风。如果你以过高的价格(没有安全边际)买入股票,那么市场的剧烈波动足以让你血本无归。但如果你是以远低于公司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的,那么即使股价暂时下跌,只要公司的基本面没有恶化,你依然握有高价值的资产。你需要的只是耐心,等待市场恢复理性。 股神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在股灾后并没有恐慌,反而看到了机会。他在1988年开始大量买入可口可乐 (Coca-Cola) 的股票,这笔投资后来成为他最成功的案例之一。他关注的是可口可乐无与伦比的品牌、稳定的商业模式和长期的盈利能力,而不是市场先生一时的歇斯底里。

“黑色星期一”的另一个教训是,永远不要涉足你不懂的游戏。那些复杂的程序化交易和投资组合保险,连华尔街的顶尖专家都没能完全预见其风险,普通投资者更不可能理解。坚守在自己的能力圈 (Circle of Competence)内,只投资自己能够理解的、业务清晰的优秀企业,是抵御未知风险的最好办法。 此外,股灾也凸显了长期主义的价值。如果你看一眼道琼斯指数的长期走势图,1987年的那次暴跌,在几十年的长河中,只是一个小小的波谷。市场在崩盘后的两年内就收复了全部失地,并在此后屡创新高。对于一个投资期限是十年、二十年的长期投资者来说,这次股灾只是提供了一个绝佳的买入机会,而不是世界末日。

作为对这次危机的回应,监管机构引入了熔断机制 (Circuit Breakers)。这相当于在市场中安装了一个“保险丝”。当市场指数在短时间内下跌到一定幅度时,交易会自动暂停一段时间。这旨在给市场一个“冷静期”,让投资者有时间消化信息、恢复理性,从而避免由恐慌引发的连锁式抛售。

作为一名致力于长期财富增长的普通投资者,我们可以从1987年的历史回响中获得以下几点实用的启示:

  • 像企业主一样思考,而非赌徒:你的目标是拥有一家优秀企业的一部分股权,分享它未来成长的果实。不要过分关注股价的每日波动,而要关注企业的长期价值。问问自己:“这家公司的生意我懂吗?十年后它会比现在更好吗?”
  • 拥抱波动,利用恐慌:市场下跌是常态,而不是意外。价值投资者应该将市场的恐慌视为朋友。当别人因恐惧而抛售优质资产时,往往就是你以折扣价“进货”的良机。正如巴菲特所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
  • 简单,胜过复杂:永远不要投资你无法向一个孩子解释清楚的东西。华尔街总会不断推出各种新奇复杂的金融产品,但历史上看,最可靠的财富增长方式,往往是那些最朴素、最简单的方法——以合理的价格,长期持有一篮子优秀公司的股票。
  • 情绪是投资最大的敌人:在投资的世界里,智商高不如情商稳。在市场风暴中保持冷静、坚守纪律的能力,远比预测市场走势的能力重要。建立一套属于自己的投资原则,并严格遵守它,才能让你在惊涛骇浪中安然航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