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P Way

HP Way,全称为 The Hewlett-Packard Way(惠普之道),它并非一个财务指标或投资模型,而是由惠普公司 (Hewlett-Packard Company) 的两位创始人比尔·休利特 (Bill Hewlett) 与戴维·帕卡德 (David Packard) 共同创立并终身践行的一套独特的企业文化和管理哲学。这套哲学宛如公司的宪法,其核心精神可以概括为:发自内心地尊重和信任每一位员工,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团队合作与持续创新,为客户和社会创造真正的价值,最终实现可持续的盈利。 它强调的是一种基于人性的、长期的、共赢的商业价值观,这与许多价值投资大师所推崇的理念不谋而合。

故事要从一个简陋的车库说起。1939年,休利特和帕卡德用538美元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一个车库里创办了惠普公司。这个日后“硅谷”的发源地,不仅诞生了伟大的科技产品,更孕育了一种闪耀着人性光辉的管理思想——HP Way。它不是写在手册里的教条,而是渗透在公司日常运营中的行为准则。

HP Way的基石,是对个体的绝对尊重。两位创始人坚信,只要给予员工充分的信任和自由,他们就会回报以最大的善意和创造力。

  • 走动式管理 (MBWA): Management by Walking Around的缩写,是帕卡德开创的管理方式。他鼓励管理者走出办公室,与员工在工作现场自由交谈,了解一线情况,倾听他们的想法和困难。这打破了僵化的层级,营造出一种平等、开放的沟通氛围。
  • 开放与信任: 惠普率先推行“门户开放”政策,任何员工都可以直接找高管沟通。他们甚至从不锁上存放零部件和工具的储藏室,因为他们相信员工不会为了私人目的而拿取公司的财物。这种信任极大地激发了员工的主人翁意识。
  • 利益共享: 惠普是硅谷最早实行员工持股和利润分享计划的公司之一。他们认为,公司的成功离不开每一位员工的贡献,理应让大家共享成功的果实。这使得员工与公司的长期利益紧密地捆绑在一起。

在HP Way的信条里,利润只是公司成功运作的副产品,而不是最终目的。 公司的首要目标是为客户设计和制造出他们真正需要、能解决实际问题的优质产品。这种对客户价值的执着,让他们拒绝走捷径,专注于技术创新和产品质量。他们追求的是“下一个订单”,而不是“下一个季度的财报”。这种理念确保了公司能够持续赢得客户的信赖,构建起坚实的品牌声誉。

惠普的创新文化同样独树一帜。他们鼓励工程师们将10%的工作时间用于探索个人感兴趣的“非正式”项目,许多伟大的产品就诞生于这种自由的探索之中。然而,HP Way的创新并非天马行空,而是目标导向的。他们的每一次技术突破,都致力于为社会和客户带来有意义的贡献。这种务实的创新精神,确保了公司的研发投入能够有效地转化为商业价值和社会价值。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HP Way并不仅仅是一个优秀的企业管理案例,它本身就是一幅描绘理想投资标的的蓝图。沃伦·巴菲特曾说:“我试图购买那些出色到傻瓜都能经营的公司的股票,因为迟早都会有一个傻瓜来经营它。” 而HP Way所塑造的强大文化,正是构建这种“傻瓜都能经营”的公司的核心要素。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的“经济护城河”的企业。这条护城河可以是品牌、专利、规模效应,但最难以被竞争对手复制的,恰恰是像HP Way这样根深蒂固的企业文化

  • 人才的磁石: 一种尊重个体、鼓励创新的文化,能够像磁石一样吸引并留住最顶尖的人才。这些优秀的人才持续不断地为公司注入活力,构成了最核心的竞争优势
  • 无形的壁垒: 竞争对手可以模仿惠普的产品,可以挖走一两个高管,但他们无法复制数万名员工内心深处对公司的认同感、信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由文化凝聚起来的组织能力,是抵御外部冲击最坚固的壁垒。

HP Way天然地与价值投资的长期主义视角相契合。 上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陷入衰退,硅谷许多公司纷纷裁员。惠普为了避免裁员,实行了“九天工作制”,即所有员工(包括创始人)每两周少工作一天,并相应地减薪10%。这个举措虽然短期内影响了所有人的收入,但保住了所有人的饭碗。当经济复苏时,惠普拥有了一支忠诚度极高、士气昂扬的完整团队,迅速抓住了市场机遇。 这个故事完美诠释了HP Way的远见。它关注的是企业的长期健康和员工的福祉,而非短期的财务数据。这与价值投资者透过市场短期波动,专注于企业长期内在价值的理念如出一辙。一个愿意在顺境时与员工分享利润、在逆境时与员工共渡难关的公司,其内在价值必然更加稳固。

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在其著作《聪明的投资者》中,反复强调评估管理层品格的重要性。HP Way正是卓越管理层的典范。 其创始人所展现出的正直、诚信以及对员工和客户的责任感,恰恰是真正的“股东导向”精神。他们明白,只有善待员工、服务好客户、回馈社会,才能为股东创造最大化的、可持续的长期回报。投资一家拥有HP Way精神的公司,投资者可以更安心地将资本托付给管理层,相信他们会像“管家”一样,审慎而负责地经营企业,而不是将公司当成满足个人私欲的提款机。

在数字和图表占据主导的投资世界里,HP Way提醒我们,投资的本质是对商业的理解,而商业的核心是人。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无法像专业机构那样进行复杂的定量分析,但我们可以在定性分析上,尤其是对企业文化的洞察上,建立自己的优势。

寻找具有“惠普之道”精神的公司,就是一门定性分析的艺术。这意味着我们要超越财务报表,去探寻一家公司真正的“灵魂”。

  • 阅读年报和致股东的信: 不要只看数字。仔细阅读管理层的论述,特别是CEO的年度信函。他们是如何描述公司愿景的?他们把员工具体地称为什么?是“资产”、“家人”还是“成本”?言为心声,字里行间往往透露出一家公司的价值观。巴菲特写给伯克希尔·哈撒韦股东的信,就是这方面的典范。
  • 关注员工评价: 在互联网时代,我们可以通过Glassdoor等职场社区,了解员工对公司的真实看法。高员工满意度和低离职率,通常是健康企业文化的积极信号。
  • 研究公司的历史和创始人的故事: 一家公司的基因,往往在创立之初就已注定。了解其发展历程,尤其是在困难时期的决策,可以帮助我们判断其文化底色。

在你的投资研究清单中,不妨加入以下几个关于企业文化的问题:

  1. 公司如何对待错误? 是鼓励创新、宽容失败,还是惩罚犯错、明哲保身?
  2. 公司的激励机制是什么? 是奖励短期的业绩冲刺,还是鼓励长期的价值创造?
  3. 客户反馈如何? 公司在产品出现问题时,是积极召回、勇于担责,还是推诿扯皮、敷衍了事?
  4. 管理层是否稳定且言行一致? 他们所宣扬的价值观,是否在日常决策中得到贯彻?

总而言之,HP Way不仅是一种管理哲学,更是一种价值投资的“软实力”筛选器。 当我们投资一家公司时,我们不仅仅是购买它的资产和盈利能力,更是在投资它的组织、文化和价值观。找到那些拥有类似HP Way这样伟大文化基因的公司,并长期持有,或许正是通往投资成功最朴素、也最坚实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