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aS (出行即服务)

MaaS,英文全称为“Mobility as a Service”,直译为“出行即服务”。它并非某种单一的交通工具或技术,而是一种革命性的出行理念和商业模式。简单来说,MaaS旨在通过一个统一的数字化平台(通常是手机App),将城市中所有公共和私人的交通资源——如公交、地铁、出租车、网约车、共享单车、共享汽车、火车甚至飞机——整合起来,为用户提供从A点到B点的一站式、无缝衔接的出行规划、预订、支付和体验服务。它宣告了一个新时代的到来:人们不再需要拥有汽车等交通工具,而是可以像订阅NetflixSpotify一样,按需“订阅”整个城市的出行服务。

想象一下,在没有MaaS的时代,你从家到另一个城市的客户公司,可能需要这样操作:先用一个App叫一辆网约车到地铁站,刷公交卡进站,乘坐地铁,出站后扫码解锁一辆共享单车骑到火车站,在另一个App上取出预订的火车票,最后在目的地城市再打一辆出租车。整个过程涉及到至少四五种不同的App、支付方式和票据,繁琐且体验割裂。 而MaaS要做的,就是把这一切“打包”成一个简单的服务。

如果说传统的出行方式像是在自家厨房做饭,你需要亲自买菜(买车)、学习烹饪(考驾照)、准备厨具(保养、加油、停车),那么MaaS就像是为你提供了一个“超级中央厨房”的会员服务。 在这个比喻中:

  • 你不再需要自己的厨房(私家车): 你从资产的拥有者,变成了服务的使用者。这大大降低了你的前期投入和持续的维护成本(车贷、保险、油费、停车费、维修费等)。
  • 菜单极其丰富(整合多种交通工具): 这个“中央厨房”的菜单上应有尽有,从中式(地铁、公交)到西式(网约车),从快餐(共享单车)到正式晚宴(长途火车),你可以根据自己的口味(时间、预算、舒适度)自由搭配。
  • 点餐和支付极其简单(统一的数字平台): 你只需要在一个App上下单,它会智能地为你规划出最佳的“上菜顺序”(路线组合),并且一次性结账。你可以选择单点(按次付费),也可以选择办理月度或年度会员(出行套餐)。

这种从“拥有产品”到“使用服务”的转变,正是MaaS模式的精髓所在,它触及的是每年数万亿美元规模的全球出行市场的根基。

MaaS的实现并非一蹴而就,行业内通常将其发展过程划分为五个层级,这有助于我们理解其演进的路径和不同公司所处的阶段:

  1. Level 0: 各自为战。 这是最原始的状态,各种交通服务(公交、地铁、出租车)完全独立运营,信息不互通,用户需要为每一种服务单独规划和付费。
  2. Level 1: 信息整合。 在这个层级,出现了一些信息聚合者,比如谷歌地图 (Google Maps)。它们能为你提供不同出行方式的路线和时间信息,但你仍然需要跳转到各个服务商的App去完成预订和支付。
  3. Level 2: 预订与支付整合。 这是MaaS开始显现其价值的阶段。用户可以在一个App内完成多种交通方式的预订和支付。例如,你可以在一个平台上同时预订“网约车+火车票”的联程服务并一次性付款。滴滴出行优步 (Uber) 等公司正在朝这个方向努力。
  4. Level 3: 服务套餐整合。 这是MaaS模式质变的开始。平台方不再仅仅是渠道,而是开始提供打包的出行订阅服务。例如,用户每月支付固定费用,就可以获得包含一定里程的网约车、无限次乘坐的公共交通、若干小时的共享单车使用权等在内的“出行套餐”。芬兰的Whim是这一层级的全球先行者。
  5. Level 4: 政策目标整合。 这是MaaS的终极理想形态。MaaS平台与城市管理者深度融合,成为实现城市交通治理目标的工具。例如,政府可以通过MaaS系统,利用价格杠杆和智能调度来缓解交通拥堵,鼓励绿色出行,减少碳排放,从而实现社会整体利益的最大化。

作为投资者,理解这五个层级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判断一家公司在MaaS生态中所处的位置、其商业模式的成熟度以及未来的发展潜力。

对于价值投资的信奉者而言,我们寻找的是那些能够改变世界、拥有宽阔“护城河”并能创造长期价值的伟大公司。MaaS,正是这样一个可能诞生未来巨头的领域。

全球交通出行是一个价值数万亿美元的巨大市场。在过去一百年里,这个市场的主导商业模式是“制造和销售汽车”。福特 (Ford)、通用汽车 (GM)、丰田 (Toyota) 等巨头因此而生。 MaaS的出现,是对这一传统模式的根本性颠覆。它试图将商业模式的核心从“卖车”转向“卖里程”。当出行变得像自来水一样方便、可靠且经济时,城市居民拥有私家车的必要性就会大大降低。这意味着,汽车制造商的潜在市场可能会被出行服务平台所蚕食。这不仅对传统车企构成了巨大挑战,也为新进入者创造了历史性的机遇。任何能在这个转型中占据主导地位的平台,其潜在的市场规模都将是惊人的。

一个好的生意,不仅要能赚钱,还要能持续地赚钱。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将这种持续盈利的能力称为“护城河”。MaaS平台可能构建起几种强大的护城河:

  • 网络效应 (Network Effects): 这是MaaS平台最核心、最坚固的护城河。一个平台上的用户越多,就越能吸引交通服务提供商(公交公司、出租车队等)的加入;而服务提供商越丰富,平台的便利性就越高,从而又能吸引更多用户。这种“飞轮效应”一旦形成,后来者将极难追赶,市场很容易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
  • 转换成本 (Switching Costs): 当一个用户习惯于使用某个MaaS App来管理其所有的出行历史、支付信息和个人偏好后,更换平台的意愿就会降低。平台沉淀的用户数据越多,提供的个性化推荐越精准,用户的黏性就越强。
  • 数据优势 (Data Advantage): MaaS平台是天然的数据中枢。它能实时掌握整个城市的交通供需状况、人流动态和用户出行习惯。这些数据不仅能用来优化自身的运营效率(如智能调度、动态定价),还能衍生出城市规划、商业选址等高价值的数据服务,构筑起技术和认知上的壁船。
  • 品牌与信任 (Brand & Trust): 出行关乎人身安全和时间效率,用户会对可靠、安全的平台产生强烈的品牌忠诚度。

MaaS的赛道上早已挤满了背景各异的重量级玩家,它们从不同角度切入,试图主导这个新兴的生态:

  • 出行服务巨头:滴滴出行优步Lyft为代表。它们手握庞大的用户基础和运力网络,在撮合交易和实时调度方面经验丰富,是Level 2向Level 3进军的主力军。
  • 科技互联网巨头:谷歌苹果 (Apple) 为代表。它们掌控着操作系统的入口(Android, iOS)、地图服务(Google Maps, Apple Maps)和支付体系(Google Pay, Apple Pay),拥有定义底层规则和整合生态的天然优势。
  • 传统汽车制造商:大众汽车 (Volkswagen)、宝马 (BMW) 为代表。它们正积极从“制造商”向“出行服务提供商”转型,通过自建或投资共享出行服务,试图在新的价值链中占据一席之地。特斯拉 (Tesla) 更是希望通过其自动驾驶网络(Robotaxi),直接跳到一种终极的MaaS形态。
  • 公共交通部门: 它们是MaaS生态中不可或缺的“地主”,掌握着地铁、公交等核心公共资源。它们的开放与合作程度,直接决定了MaaS在特定城市能否落地生根。

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所教导的,投资的第一原则是“不要亏钱”。在为MaaS的宏大叙事感到兴奋的同时,价值投资者必须用审慎的眼光看待其背后的巨大挑战和风险,并始终牢记安全边际 (margin of safety) 的重要性。

目前,绝大多数出行服务公司仍处于亏损状态。为了抢占市场份额,它们投入巨额资金进行补贴大战,以低价吸引用户和司机。MaaS平台的建设和运营同样需要高昂的技术研发和市场推广成本。其商业模式——无论是收取交易佣金还是推出订阅套餐——能否在未来覆盖这些成本并产生可观的利润,至今仍是一个未经大规模验证的问号。投资者需要警惕那些只有用户增长故事却没有清晰盈利路径的公司。

MaaS最大的挑战或许并非来自技术,而是来自“江湖”。要将一个城市里互为竞争对手的各路“诸侯”——出租车公司、网约车平台、共享单车企业,以及相对保守的公共交通集团——整合到同一个屋檐下,共享数据、协同服务,其难度不亚于一场复杂的外交谈判。各方都有自己的利益诉求,谁来主导?利润如何分配?数据所有权归谁?这些商业和政治上的博弈,是MaaS理想落地前必须跨越的鸿沟。

交通是城市的命脉,MaaS平台作为新型的“交通运营商”,必然会受到政府的严格监管。数据隐私、反垄断、公平竞争、劳动者权益保障(如网约车司机的身份认定)、与公共交通的协同关系等,每一个问题都可能引发监管政策的调整。这种不确定性,为MaaS平台的长期发展增添了巨大的变数。

面对MaaS这个充满机遇与挑战的赛道,价值投资者应如何行动?

关注平台而非单一服务商

长远来看,最大的价值可能并不属于某个提供单一运力(如网约车)的公司,而属于那个成功整合了最多资源的超级平台。这个平台将掌握用户入口、数据和定价权,成为出行领域的“操作系统”。投资时,应优先考察公司的平台化潜力。

寻找具备强大“网络效应”潜力的公司

仔细分析不同玩家在构建网络效应方面的进展。谁的用户基数最大、增长最快?谁的合作生态最广泛、最稳固?谁能率先在关键城市市场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这些是判断其“护城河”深浅的关键指标。

理解“数据”的核心价值

未来MaaS的竞争,在很大程度上是数据的竞争。要关注那些不仅能收集数据,更能深度理解、分析和应用数据的公司。数据处理能力将直接决定其服务体验的优劣和运营效率的高低。

保持耐心,等待商业模式被验证

MaaS依然处于发展的早期阶段,充满了不确定性。对于稳健的价值投资者而言,与其过早下注于某个“故事”,不如保持耐心,密切跟踪行业发展,等待领先者的商业模式得到验证、盈利能力开始显现时,再寻找合适的买入时机。

跳出框架:投资MaaS的“卖铲人”

在淘金热中,最赚钱的往往不是淘金者,而是卖铲子和牛仔裤的人。对于MaaS浪潮,我们也可以采用这种“卖铲人”策略,投资于那些为MaaS提供核心技术和基础设施的公司。这些“卖铲人”可能包括:

  • 半导体公司: 为智能座舱、自动驾驶和数据中心提供高性能芯片。
  • 云计算服务商: MaaS平台需要强大的云计算能力来处理海量数据和高并发请求。
  • 高精度地图与定位服务商: 它们是实现无缝导航和智能调度的基础。
  • 支付技术公司: 为MaaS平台提供安全、便捷的支付解决方案。

投资这些领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规避直接押注于某个MaaS平台“胜负”的风险,分享整个行业增长的红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