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wilio

Twilio是一家全球领先的云通信平台(Cloud Communications Platform)公司。简单来说,它就像是数字世界的“邮局”和“电话接线员”。当你的Uber司机即将到达时给你发来短信,或者你注册新账户时收到一条验证码,这些通信功能的背后,很可能就是Twilio在默默工作。它为软件开发者提供了一套强大的工具(即API),让他们可以像搭积木一样,轻松地将短信、语音通话、视频聊天等通信功能集成到自己的应用程序中,而无需自己搭建和维护复杂的电信基础设施。

在我们的日常数字生活中,Twilio几乎无处不在,但又常常“隐身”。你可能从未直接访问过它的网站,但你使用的许多应用程序,从打车软件、外卖平台到在线银行和社交媒体,都在依赖它的服务。 这种商业模式被称为PaaS(Platform as a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开发者工具箱”。在没有Twilio之前,如果一个App的创始人想要加入短信验证功能,他可能需要组建一个团队,去和世界各地的电信运营商(比如中国移动AT&T)谈判、签合同、做技术对接,这是一个极其耗时耗力的过程。而Twilio的出现,把这一切都打包成了一个简单的、标准化的接口。开发者只需要调用几行代码,就能在全球范围内发送短信或拨打电话。它极大地降低了创新的门槛,让开发者可以专注于自己的核心业务。

Twilio的商业模式非常直观:按使用量付费。它向客户发送的每一条短信、每一分钟的通话收取少量费用。这种模式的魅力在于其强大的可扩展性。

  • 与客户共成长: Twilio的收入与其客户的业务规模直接挂钩。当爱彼迎 (Airbnb)的预订量增加,或者WhatsApp的用户发送更多消息时,Twilio的收入就会水涨船高。它像是在向蓬勃发展的数字经济收取一笔“通信税”。
  • 关键指标 - DBNER: 对于这类公司,投资者会特别关注一个叫作“基于美元的净扩张率”(Dollar-Based Net Expansion Rate, DBNER)的指标。这个指标听起来复杂,但理解起来很简单:它衡量的是现有客户今年花的钱比去年多了多少。如果DBNER是130%,就意味着去年在你这里消费100美元的同一批客户,今年消费了130美元。一个持续高于100%(尤其是高于120%)的DBNER,是公司产品黏性强、客户满意度高、业务健康增长的有力证明。在巅峰时期,Twilio的DBNER一度高达130%-140%,展示了其惊人的内生增长动力。

Twilio的股价走势,堪称一堂生动的投资风险教育课。它完美地演绎了一家公司如何从万众瞩目的成长股明星,沦为投资者口中的“堕落天使”。

在2020年至2021年的新冠疫情期间,全球经济活动被迫大规模线上化。远程办公、在线教育、电商购物、无接触配送等需求爆发式增长,这一切都离不开强大的线上通信能力。作为底层“卖铲人”的Twilio,成为了这股浪潮的最大受益者之一。 它的收入增长率一度高达60%以上,股价在一年多的时间里翻了数倍,市值突破900亿美元,成为知名科技股投资者Cathie Wood及其ARK Invest基金的重仓股。在那个零利率的时代,市场对它的叙事深信不疑:Twilio是通往未来数字世界不可或缺的“水电煤”,它的增长没有天花板。

然而,盛宴总有散场时。从2021年底开始,随着全球央行开启加息周期,宏观环境逆转,Twilio遭遇了增长、利润和估值的“戴维斯双杀”——甚至是“三杀”。

  1. 增长放缓的烦恼: 后疫情时代,线上化的红利逐渐消退。更重要的是,全球经济面临衰退风险,企业客户开始削减开支。对于Twilio这种按量付费的模式来说,客户“勒紧裤腰带”就意味着收入增长的直接放缓。其营收增速从60%以上一路下滑至个位数,击碎了市场对其“永续高增长”的幻想。
  2. 盈利能力的拷问: 长期以来,Twilio一直处于“增收不增利”的状态。按照美国通用会计准则(GAAP),公司持续亏损。尽管它常常会公布一份“亮眼”的非美国通用会计准则(non-GAAP)利润,但这通常剔除了大量的股票薪酬激励(Stock-Based Compensation, SBC)。这是一种常见的科技公司操作,相当于用股东的股权来支付员工薪酬。价值投资者对此通常持审慎态度,因为这会不断稀释老股东的权益。当市场环境好的时候,投资者愿意为“梦想”买单;当潮水退去,大家才发现,一家无法自我造血、持续产生真正利润的公司,其根基并不稳固。
  3. 估值回归的阵痛: 在低利率环境下,投资者愿意为未来的增长付出极高的溢价。当时市场衡量Twilio这类公司的主要指标是市销率(Price-to-Sales Ratio, P/S),其P/S一度超过30倍。然而,当利率上升时,现金流折现(DCF)模型中的贴现率也随之提高,这意味着未来的钱变得越来越不值钱。那些依赖遥远未来才能实现的盈利预期的公司,其估值体系瞬间崩塌。Twilio的股价从最高点下跌超过90%,市值大幅缩水,给追高的投资者带来了惨重的损失。

对于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而言,股价的暴跌并不完全是坏事,它有时会带来研究和买入一家优秀公司的机会。面对Twilio这样的“堕落天使”,我们需要冷静地分析其核心价值。

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曾说,投资的关键是寻找拥有宽阔且持久“经济护城河”的企业。那么,Twilio的护城河是什么?

  • 转换成本 (Switching Costs): 这是Twilio最重要的一道护城河。它的API已经深度嵌入到成千上万客户的应用程序代码和业务流程中。更换通信平台提供商,不仅仅是换个供应商那么简单,它需要客户投入大量的工程师资源去重写代码、进行测试和迁移,这期间还可能面临服务中断的风险。因此,只要Twilio的服务稳定、价格合理,客户通常不会轻易更换。这种高昂的转换成本 带来了极强的客户黏性。
  • 规模优势: 作为行业领导者,Twilio处理着海量的通信数据,这让它在与电信运营商谈判时拥有更强的议价能力,从而获得更低的成本。同时,其全球化的基础设施布局也非小型竞争对手一日之功能够建成的。
  • 品牌与生态: Twilio在开发者社区中建立了强大的品牌声誉和开发者生态。许多开发者学习的第一个通信API就是Twilio,这形成了一种先发优势。

然而,它的护城河也并非坚不可摧。亚马逊AWS微软的Azure等云计算巨头也在提供类似的通信服务,它们拥有更庞大的客户基础和更雄厚的资本。此外,Bandwidth、Vonage等专业领域的竞争对手也对其构成了威胁。因此,Twilio的护城河虽然存在,但可能并非如巅峰时期投资者想象的那么宽阔。

管理层的能力和资本配置的决策,对一家公司的长期价值至关重要。 Twilio由创始人Jeff Lawson长期执掌,他是一位富有远见的产品和技术领袖。然而,在公司规模扩大后,市场开始批评其管理效率和成本控制问题。 一个典型的案例是2020年以32亿美元天价收购客户数据平台Segment。这笔交易的战略意图是帮助Twilio从底层的通信服务向上游的客户数据分析领域延伸,提供更高附加值的产品。但收购价格过高,且后续的整合效果未达预期,被认为是资本配置的一大失误。 近年来,在激进投资者的压力下,Twilio开始进行重组,聚焦核心业务,并大力削减成本,将实现自由现金流(Free Cash Flow)和GAAP盈利作为首要目标。创始人Jeff Lawson也于2024年初卸任CEO,这标志着公司正在从“不惜一切代价追求增长”的模式,转向“追求盈利和效率”的新阶段。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最重要的永远是“以什么样的价格买入”。在股价暴跌之后,Twilio的估值已经从云端回落到地面。投资者不再需要用虚无缥缈的市销率来估值,而是可以开始尝试用更扎实的盈利或现金流指标来评估其内在价值。 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提出的“安全边际”原则在此刻显得尤为重要。考虑到Twilio依然面临着激烈的竞争和实现持续盈利的不确定性,投资者需要在一个远低于其保守估算内在价值的价格买入,才能为可能发生的错误预留足够的缓冲空间。关键问题不再是“Twilio的股价能否回到历史高点?”,而是“当前的价格,是否为我们提供了足够的安全边际来抵御未来的不确定性?”

Twilio的故事,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几点宝贵的启示:

  • 第一: 伟大的产品不等于伟大的投资。 Twilio的产品无疑是优秀的,它为数字经济的运行做出了巨大贡献。但这并不意味着在任何价格买入它的股票都是一笔好的投资。价格,是你投资回报的决定性因素。
  • 第二: 警惕“宏大叙事”和过高估值。 “数字化转型”、“软件吞噬世界”这些故事虽然动听,但往往会让人忽视估值。当一家公司的估值已经透支了未来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完美增长时,任何风吹草动都可能引发股价的剧烈回调。
  • 第三: 利润最终是重要的。 “收入是虚荣,利润是理智,现金才是现实。”(Revenue is vanity, profit is sanity, cash is reality.)一家长期无法在GAAP准则下实现盈利的公司,其商业模式的健康度值得怀疑。价值投资者最终寻找的是一台能持续产生现金的机器。
  • 第四: 在“堕落天使”中寻宝需要严格的纪律。 投资一家股价暴跌的公司,就像在废墟中寻找宝藏,可能会有巨大回报,也可能只是捡到一块废铁。这需要投资者具备独立深入的分析能力,不受市场情绪的影响,对公司的基本面、护城河和未来前景进行冷静判断,并坚守安全边际的原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