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

AWS(Amazon Web Services),是全球最大的云计算平台,由电商巨头亚马逊(Amazon)公司于2006年正式推出。如果说亚马逊的在线商城是把实体商店搬到了网上,那么AWS就是把传统企业的数据中心、服务器、软件开发环境等一系列“重资产”的IT基础设施,变成了像自来水、电力一样的公共服务,通过互联网“即取即用”。企业无需再购买昂贵的物理服务器和雇佣庞大的运维团队,只需根据自身需求,在AWS上“租赁”所需的计算能力、存储空间、数据库等资源,并按使用量付费。这种模式极大地降低了创业公司和中小企业的技术门槛和初始成本,也为大企业的数字化转型提供了前所未有的灵活性和可扩展性。

AWS的诞生,并非源于一个精心策划的宏伟蓝图,更像是一个“无心插柳柳成荫”的经典商业案例。它的根源,要追溯到亚马逊自身成长的“烦恼”。

在21世纪初,亚马逊作为一家飞速扩张的电商公司,面临着巨大的技术挑战。为了应对节假日购物季(如“黑色星期五”)带来的流量洪峰,其创始人杰夫·贝索斯(Jeff Bezos)要求团队建立一套极其稳定、可快速伸缩的内部IT基础设施。这个系统必须强大到能支撑亚马逊网站的任何流量高峰,同时又要在流量平稳时具备成本效益。 经过数年的努力,亚马逊的工程师们打造出了一套全球顶尖的、标准化的、自动化的计算基础设施。他们发现,这套为了服务内部电商业务而建立的系统,在大部分时间里都存在着大量的闲置资源。这就好比一家电力公司为了应对夏季用电最高峰,建造了一座巨大的发电厂,但在春、秋、冬三季,发电厂的大部分产能都是空闲的。

一个革命性的想法应运而生:既然我们已经拥有了如此强大的IT基础设施,并且已经把它变成了标准化的服务,为什么不把它开放出来,租给其他公司和开发者使用呢? 这个想法最初由时任亚马逊高管的安迪·杰西(Andy Jassy)等人积极推动。他们敏锐地意识到,所有公司,无论大小,都面临着和亚马逊一样的IT难题:购买和维护硬件成本高昂、扩容困难、资源浪费严重。如果能将亚马逊强大的IT能力作为一种商品出售,这无疑是一个潜力无限的巨大市场。 这个设想将亚马逊的一个巨大的成本中心(为电商业务提供支持的IT部门)转变为一个全新的利润中心。 2006年,AWS正式对外发布了两款标志性的核心服务:

  • S3 (Simple Storage Service):一种极其稳定且廉价的互联网存储服务,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无限大的网络硬盘。
  • EC2 (Elastic Compute Cloud):一种可以按需租用虚拟服务器的服务。开发者可以在几分钟内启动一台或数千台服务器,用完即弃,像开关电灯一样方便。

这两项服务的推出,正式宣告了现代云计算时代的来临。AWS开创了IaaS (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的商业模式,并在此基础上不断扩展,延伸至PaaS (Platform as a Service,平台即服务)SaaS (Software as a Service,软件即服务)等多个层面,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云服务帝国。

价值投资的角度看,AWS之所以能成为亚马逊皇冠上的明珠,并长期占据云计算市场的头把交椅,关键在于它构建了三道坚不可摧的经济护城河(Economic Moat)。

这是AWS最基础也是最强大的护城河。

  • 巨大的规模效应:AWS在全球拥有数十个数据中心区域,运营着数百万台服务器。如此庞大的规模,使其在采购硬件(服务器、硬盘、网络设备)、获取电力、建设数据中心等方面的单位成本远低于任何竞争对手或单个公司。这就像沃尔玛凭借其巨大的采购量可以从供应商那里拿到最低的进货价一样。
  • 价格战的主动权:凭借成本优势,AWS能够周期性地主动降价。自成立以来,AWS已经进行了上百次降价。这种策略看似“自损八百”,实则“杀敌一千”。它不仅将节省的成本回馈给客户,增强了客户粘性,更让规模较小的追随者陷入两难:跟进降价则亏损,不跟进则流失客户。这形成了一个“更低价格 → 吸引更多客户 → 规模进一步扩大 → 成本进一步降低 → 更有能力降价”的良性循环,也就是贝索斯推崇的“飞轮效应”。

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一个能够持续降低成本并掌握定价权的企业,是商业模式优越性的重要体现。

一旦企业将核心业务和数据部署在AWS上,想要迁移到另一个云平台(如Microsoft AzureGoogle Cloud Platform)或迁回自建数据中心,将面临巨大的障碍。

  • 技术锁定:AWS提供了超过200种不同的服务,从基础的计算、存储,到复杂的数据库、人工智能、物联网等。许多企业在开发应用时,会深度使用AWS独有的专有服务和API(应用程序接口)。更换云服务商,就意味着需要重写大量代码、重新设计系统架构,这无异于将一栋已经建好的大楼拆掉,用另一套完全不同的图纸和材料重建一遍,耗时耗力且风险极高。
  • 数据引力:数据是有“重量”的。企业在AWS上积累了海量的数据(TB甚至PB级别),将这些数据安全、快速、低成本地迁移出去,本身就是一个巨大的工程难题。
  • 人才与流程:企业的技术团队已经熟悉了AWS的工具和运维流程,相关的知识和经验也围绕AWS构建。更换平台意味着全员需要重新学习和适应,这种组织惯性形成的转换成本不容小觑。

高昂的转换成本赋予了AWS强大的客户粘性和议价能力,使其能够像收“过路费”一样,源源不断地从客户身上获取长期、稳定的收入。

随着越来越多的客户加入,AWS的平台价值会呈指数级增长,这就是网络效应。

  • AWS Marketplace (应用市场):AWS建立了一个类似苹果App Store的应用市场,成千上万的第三方软件公司(如Snowflake, MongoDB, Palo Alto Networks等)在上面销售与AWS服务兼容的软件。这极大地丰富了AWS的功能,为客户提供了一站式的解决方案。软件商愿意为拥有最多客户的平台开发应用,而客户也因为应用丰富而更愿意选择这个平台,形成了强大的双边网络效应。
  • 人才网络效应:AWS是市场份额最大的云平台,这意味着熟悉AWS技术的工程师也是最多的。对于企业来说,选择AWS意味着更容易招聘到合格的技术人才,降低了用人成本和风险。这反过来又巩固了AWS的市场领导地位。
  • 数据驱动的创新:AWS汇集了全球最多的数据和最多样化的工作负载,这为其开发和优化新服务(尤其是在人工智能和机器学习领域)提供了无与伦比的优势。更多的使用数据能帮助AWS训练出更智能的模型,从而提供更好的服务,吸引更多客户。

AWS的存在,彻底改变了投资者和市场看待亚马逊的方式。它不仅是一个增长引擎,更是一头利润奶牛,深刻地影响了亚马逊的财务结构和公司估值。

长期以来,亚马逊的电商业务以其微薄的利润率而闻名。公司把绝大部分收入都用于再投资,以换取市场份额和规模扩张。而AWS的出现,彻底改变了这一局面。

  • 高利润率:相比零售业务个位数的营业利润率(Operating Margin),AWS的营业利润率通常高达25%-30%。这意味着AWS用不到亚马逊总收入20%的贡献,却常常能创造出公司50%以上的营业利润。
  • 现金流的发动机:AWS创造的巨额利润和现金流,为亚马逊提供了强大的资金支持。这笔钱让亚马逊有底气去进行各种大胆的、长期的、甚至是亏损的投资,例如:进军线下零售(收购全食超市)、发展物流和配送网络、投资原创影视内容(Prime Video)、研发智能音箱(Alexa)和卫星互联网(Project Kuiper)等。

可以说,AWS是亚马逊进行各种创新和扩张的“战略金库”。没有AWS这头利润奶牛,亚马逊的许多宏伟计划都将是无源之水。

在AWS的财务数据被单独披露之前,华尔街普遍将亚马逊视为一家增长快但利润低的零售公司,对其估值也相对保守。然而,当市场看到AWS惊人的增长速度和高利润率后,一切都改变了。 投资者开始意识到,亚马逊体内隐藏着一个商业模式完全不同、价值极高的科技业务。许多分析师开始采用SOTP(Sum-of-the-Parts,分部加总估值法)来为亚马逊估值,即把AWS和零售/其他业务分开估值,然后再加总。通常,高增长、高利润的SaaS或云业务在市场中能享受到远高于零售业务的估值倍数。 因此,AWS的成功是推动亚马逊市值突破万亿美元大关的关键催化剂,它让世界认识到,亚马逊不仅是一家“什么都卖”的商店,更是一家底层的、赋能整个数字经济的科技巨头。

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深入理解AWS的案例,可以获得许多宝贵的投资启示。

一家公司的价值,往往不体现在其最广为人知的主营业务上。就像亚马逊一样,许多大型集团内部可能隐藏着一些规模不大但增长极快、利润极高的“隐形业务”。

  • 行动指南:仔细阅读上市公司的年度报告(在美国是10-K报告),尤其是“分部信息”(Segment Information)部分。这里会披露公司不同业务板块的收入和利润情况。通过分析这些数据,你可能会发现一家看似平庸的传统公司,其内部正在孕育一个前景广阔的新业务,这可能就是未来价值重估的引爆点。

在19世纪的淘金热中,真正赚得盆满钵满的,往往不是那些冒着巨大风险去淘金的人,而是向所有淘金者出售镐、铲子、牛仔裤和帐篷的商人。

  • 行动指南:AWS就是当今数字经济时代的“镐和铲子”提供商。无论下一个风口是人工智能、元宇宙还是生物科技,这些新兴行业几乎都离不开强大的云计算能力。投资于这种为整个行业提供基础工具和服务的“卖水人”,风险更分散,商业模式也可能更持久。类似的例子还包括为所有手机厂商提供芯片的台积电(TSMC),以及为人工智能革命提供GPU的英伟达(Nvidia)。

AWS的崛起,是对传统IT巨头如IBM甲骨文(Oracle)、惠普(HP)的一次毁灭性颠覆。它告诉我们,即使是看似坚不可摧的行业领导者,也可能被一种全新的、更高效的商业模式所取代。

  • 行动指南: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不仅要寻找拥有宽阔护城河的公司,更要关注这家公司是在被动地“守城”,还是在主动地通过创新来“挖深”护城河。正如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所说,世界是变化的,你必须学会适应。一个伟大的企业,必须具备持续进化的能力。在评估一家公司时,要问自己:它是在行业变革中充当“冲浪者”,还是即将被时代的浪潮所淹没?

总而言之,AWS不仅是一个技术术语,它是一个生动的商业教科书,完美诠释了什么是卓越的商业模式、坚实的经济护城河以及创新如何驱动价值创造。对于任何希望理解现代商业和科技投资的投资者来说,读懂AWS,都是一堂必修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