jolts

JOLTS

JOLTS (Job Openings and Labor Turnover Survey),即“职位空缺和劳动力流动调查”,是美国劳工统计局 (Bureau of Labor Statistics, BLS) 每月发布的一份重要经济报告。你可以把它想象成美国就业市场的“动态心电图”。与大家熟知的非农就业报告 (Non-Farm Payrolls) 关注净增就业岗位数量不同,JOLTS深入到了劳动力市场的“毛细血管”层面,它不仅告诉我们市场上有多少“招聘牌”挂了出来(职位空缺),还揭示了人员流动的具体情况——多少人找到了新工作(雇佣),多少人离开了岗位(离职),更重要的是,这些人是自己主动“炒老板鱿鱼”(主动辞职),还是“被老板炒鱿鱼”(裁员)。这份报告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关于企业招聘需求、员工跳槽意愿和整体经济活力的生动图景。

对于普通投资者来说,看到一堆经济数据的第一反应可能是头大。但别担心,JOLTS的核心逻辑非常直观。它就像一个侦探,通过观察人们“找工作”和“换工作”的行为,来判断经济这部大机器运转得是否顺畅。让我们拆开这份报告,看看里面到底藏着哪些宝贝。

JOLTS报告主要由三大核心数据构成:职位空缺(Job Openings)、雇佣(Hires)和离职(Separations)。

  • 职位空缺 (Job Openings): 这可以理解为在报告发布月的最后一个工作日,全美国所有“待招”的岗位总数。它直接反映了企业对劳动力的需求强度
    • 当职位空缺数量持续走高,说明企业对未来充满信心,正在积极扩张业务,愿意招兵买马。这是经济繁荣的信号。
    • 相反,如果职位空缺数量锐减,则意味着企业开始收缩,对前景感到悲观,就业市场可能正在降温,是经济可能放缓的警示灯。
  • 雇佣 (Hires): 这个数据指的是在整个月份里,企业实际招到并入职的新员工总数。它代表了劳动力市场实际发生的“成交量”。将雇佣数与职位空缺数对比,可以发现一些有趣的现象。如果职位空缺很多,但雇佣数迟迟跟不上,可能说明市场上缺乏符合条件的工人,存在技能错配问题。
  • 离职 (Separations): 这是JOLTS报告中最有戏剧性的部分,因为它进一步细分了员工离开岗位的原因。它包括了所有形式的员工离岗,总量等于下面三项之和。

“离职”背后的秘密:主动还是被动?

离职数据的精髓在于它区分了员工离开的主观意愿,这为我们提供了洞察劳动力市场健康度和员工信心的独特视角。

  • 主动辞职 (Quits): 这个指标被经济学家们视为衡量劳动力市场信心的“黄金标准”。当大量员工选择主动辞职时,通常意味着他们对自己的能力充满自信,并且相信自己能很快找到一份薪水更高、待遇更好或发展前景更广阔的新工作。一个高企的“主动辞职率”(Quits Rate)是劳动力市场“火热”的明确标志,它往往伴随着工资的上涨压力。近年来备受关注的“大辞职潮”(The Great Resignation)就是这一指标的生动体现。
  • 裁员和解雇 (Layoffs and Discharges): 这个指标则代表了非自愿失业,是经济的“坏消息树”。当裁员和解雇人数上升时,说明企业正面临经营困难,不得不通过削减人力成本来度过难关。这是经济步入困境或经济衰退的典型信号。
  • 其他离职 (Other Separations): 这包括退休、死亡、残疾等情况,其经济周期性不强,通常不是分析的焦点。

通过这组数据,JOLTS为我们展现了美国就业市场的全貌:企业想招多少人(需求),员工多有底气跳槽(信心),以及经济的真实温度。

你可能会问,了解这些和我的投资有什么关系?关系重大。因为坐在华盛顿的美联储 (Federal Reserve) 主席和他的同事们,正把JOLTS报告放在显微镜下仔细研究,他们的每一个决策都可能搅动全球资本市场。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理解宏观经济背景是做出明智决策的必修课。

JOLTS最核心的价值之一,是它提供了一个衡量劳动力市场“松紧程度”的绝佳指标——职位空缺与失业人数比率 (V/U Ratio)

  • 计算公式: V/U Ratio = 职位空缺总数 (V) / 失业总人数 (U)

这个比率告诉我们,平均每个失业者对应着多少个空缺岗位。

  • 高V/U比率(例如,数值接近2):意味着每1个找工作的人,市场上就有2个岗位在等着他/她。这是一个极其“紧张”或“火热”的劳动力市场。企业“求人若渴”,不得不提高薪资福利来吸引和留住员工。
  • 低V/U比率(例如,数值小于1):意味着找工作的人比岗位还多,呈现出“僧多粥少”的局面。这是一个“疲软”或“宽松”的劳动力市场,员工议价能力弱,工资增长乏力。

美联储高度关注这个指标,因为它直接关系到经济是否过热。一个持续过热的劳动力市场,正是通货膨胀的重要推手。

价值投资的核心是评估一家公司的内在价值,而利率水平是决定这个“价值”几何的关键贴现因子。JOLTS报告恰恰是预判未来利率走向的重要线索。 整个逻辑链条是这样的:

  1. 第一步: JOLTS报告显示职位空缺居高不下,主动辞职率飙升(劳动力市场火热)。
  2. 第二步: 企业为了招到人、留住人,被迫开启“加薪竞赛”,导致工资快速上涨。
  3. 第三步: 上涨的劳动力成本会传导至企业的产品和服务价格上,形成所谓的“工资-物价螺旋”,加剧整体通货膨胀
  4. 第四步: 为了遏制通胀这头猛虎,美联储会倾向于采取紧缩的货币政策,即提高利率

因此,当价值投资者看到一份异常“火爆”的JOLTS报告时,就应该意识到,这可能增加了未来加息的概率。而加息通常会给股市带来压力,因为它会增加企业的借贷成本,同时让无风险的债券等资产变得更具吸引力,从而降低股票的相对估值。反之,一份显示劳动力市场显著降温的JOLTS报告,则可能让市场预期美联储将暂缓甚至停止加息,从而对股市构成利好。

读到这里,你已经比大多数投资者更懂JOLTS了。那么,如何将这些知识应用到你的投资实践中呢?记住,价值投资的精髓不是预测市场,而是理解商业世界。JOLTS就是帮助你理解商业环境的得力工具。

JOLTS的妙处在于,它不仅有总体数据,还提供了按行业(如建筑业、制造业、信息技术、医疗保健等)和地区划分的细分数据。这对于投资者来说,简直是一座金矿。

  • 案例分析: 假设你持有一家建筑材料公司的股票。在分析这家公司的财报之余,你可以去查阅JOLTS报告中“建筑业”的职位空缺和裁员数据。
    • 如果建筑业的职位空缺持续下降,同时裁员人数开始攀升,这可能是一个领先信号,预示着房地产和基建市场即将进入下行周期。此时,你可能需要重新评估这家建材公司的未来增长前景,审视你的投资逻辑是否依然成立。
    • 反之,如果该行业的职位空缺和主动辞职率双双走高,则说明行业景气度旺盛,你的投资逻辑得到了宏观数据的有力支撑。

通过这种方式,你可以将自下而上的公司分析与自上而下的宏观洞察相结合,做出更全面的判断。

最重要的一点:永远不要仅凭单一的宏观数据报告就做出买卖决策。 JOLTS不是一个用来精准择时的“水晶球”,而是一面帮助你验证投资假设的“镜子”。

  • 当你研究一家公司时,你总会对它所处的行业和未来的增长有一个基本判断。JOLTS,连同消费者价格指数 (CPI)、生产者价格指数 (PPI)等其他宏观数据,可以共同构成一个验证体系。如果宏观数据与你的判断相悖,这并不是让你立刻卖出股票的信号,而是提醒你:“嘿,伙计,情况可能和你想象的不一样,回去再做做功课吧!”

比如,你认为一家科技公司将凭借其创新产品迎来高速增长,但JOLTS报告显示整个信息技术行业的职位空缺正在断崖式下跌,这可能意味着行业整体需求正在萎缩。这时,你就需要更深入地研究,你的目标公司是否真的能凭借其“护城河”抵御行业寒冬。

市场的噪音无处不在,每月公布的经济数据更是常常引发股价的短期波动。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说,他不会因为第二天报纸上的经济预测就卖掉自己的好公司。 JOLTS报告同样如此。它是一个月度数据,可能会有波动和修正。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你的关注点应该永远是企业的长期内在价值。

  • 正确姿势是: 定期关注JOLTS报告,把它当作了解宏观经济“天气”的工具。天气晴朗时,安心持有你的优质资产;天气转阴时,检查你的“投资之舟”是否足够坚固,甚至可以利用市场的过度恐慌,去寻找那些被错杀的、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伟大公司。

总而言之,JOLTS报告为我们打开了一扇观察美国经济心脏——劳动力市场的窗户。它通过职位空缺、雇佣和离职等一系列动态数据,生动地揭示了经济的真实脉搏。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学会解读JOLTS,不是为了追涨杀跌,而是为了更好地理解我们所投资的企业身处的宏观环境,洞察潜在的风险与机遇,从而做出更稳健、更长远的投资决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