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azada
Lazada(Lazada Group),一家总部位于新加坡的电子商务平台。你可以把它理解为“东南亚版的淘宝”。它由德国的“创业工厂”Rocket Internet于2012年创立,旨在将成熟的电商模式复制到潜力巨大的东南亚市场。2016年起,中国电商巨头阿里巴巴逐步控股并最终全资收购了Lazada,使其成为阿里国际化战略的核心旗舰。Lazada的业务遍及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菲律宾、新加坡、泰国和越南六国,提供从线上购物、支付到物流的一站式服务。对于投资者而言,Lazada不仅是一个购物APP,更是观察全球资本和科技巨头在下一个十亿级用户市场中角逐的绝佳窗口。
“火箭”的遗产与阿里的野望
Lazada的故事,是一部典型的互联网时代“抢滩登陆”与“巨头博弈”的史诗。它的前半生充满了“火箭”速度,后半生则承载着阿里的全球化野心。
从“克隆工厂”到东南亚先锋
Lazada的诞生自带一种简单粗暴的“拿来主义”色彩。其缔造者Rocket Internet,被誉为“硅谷克隆工厂”,商业模式非常清晰:系统性地识别在发达市场(尤其是美国)被验证成功的互联网商业模式,然后以惊人的速度在尚未被渗透的新兴市场进行复制。亚马逊在美国的成功,让Rocket Internet看到了在拥有6亿多人口、互联网正待爆发的东南亚复制一个电商帝国的机会。 于是,Lazada横空出世。它完全模仿亚马逊早期的B2C(商家对消费者)自营模式,自己采购商品、建立仓储、配送给消费者。这种重资产模式在早期帮助Lazada快速建立了品牌信誉和用户体验的标杆,尤其是在一个物流和信任体系都极不完善的市场里。在短短几年内,Lazada凭借强大的资本支持和地毯式营销,迅速成为东南亚市场的电商先行者和代名词。
阿里“出海”的关键棋子
然而,自建模式的烧钱速度也是惊人的。当Lazada需要更强大的“弹药库”来应对日益激烈的竞争时,正寻求海外增长点的阿里巴巴出现了。 对于当时的阿里巴巴而言,中国国内的电商市场虽然庞大,但增速已开始放缓,天花板若隐若现。而“出海”则是一片星辰大海。收购一个已经在目标市场扎下根基、拥有本地化团队和基础设施的成熟平台,远比从零开始要高效得多。Lazada,这个在文化、语言、宗教、法规和消费习惯上都极度复杂的东南亚市场的领跑者,无疑是最佳的“登陆艇”。 从2016年斥资10亿美元控股开始,到后续不断增持,阿里最终将Lazada完全收入麾下。这笔交易的意义远超财务投资。
- 增长的第二曲线: 阿里需要为庞大的商业帝国寻找新的增长引擎,东南亚的电商渗透率远低于中国,潜力巨大。
- 生态系统出海: 阿里希望将自己在国内验证成功的技术、物流(菜鸟网络)、金融(支付宝)等一整套电商操作系统复制到海外,而Lazada就是这套系统的最佳载体和试验田。
可以说,Lazada从一个德国人的“东南亚电商梦”,转变为阿里巴巴实现全球化愿景的“战略桥头堡”。
解构Lazada的商业版图
要理解Lazada的投资价值,就需要拆解它的商业机器是如何运转的。它早已不是当年那个纯粹的自营电商,而是进化成了一个复杂的生态系统。
不仅仅是“淘宝”的翻版
在阿里的改造下,Lazada全面转向了更轻、更具网络效应的平台模式(Marketplace),即允许第三方商家入驻开店,Lazada则提供平台、营销、服务并抽取佣金。这套模式对阿里来说驾轻就熟。
- 核心电商平台: 这是Lazada的流量中心和利润基础。它通过LazMall(品牌商城)吸引官方品牌入驻,提升平台调性和正品保障;通过普通市集容纳海量中小商家,丰富商品供给。收入主要来自商家的佣金、广告费和增值服务费。
- 自建物流网络(Lazada eLogistics, LEL): 东南亚由上万个岛屿组成,国家间物理和规则的隔阂巨大,物流是电商发展的最大瓶颈。Lazada从早期就开始自建仓储和配送网络,这是其区别于许多竞争对手的核心壁垒之一。LEL不仅服务于平台上的商家,也逐渐开放给第三方,有望成为像“菜鸟”一样的物流基础设施平台。
- 支付与金融服务: 尽管东南亚的移动支付远不如中国普及,货到付款(COD)仍是主流,但Lazada一直在积极布局电子钱包和分期付款等服务。它与本地支付渠道深度整合,试图在完成交易闭环的同时,切入潜力巨大的互联网金融领域。
这三者共同构成了一个“电商飞轮”:丰富的商品吸引消费者 → 巨大的流量吸引更多商家 → 密集的订单量摊薄了自建物流的单位成本 → 高效的物流和支付体验又吸引了更多消费者。
东南亚“电商三国杀”
在投资中,分析一家公司时永远不能忽视它的竞争对手。Lazada所在的东南亚电商市场,堪称是全球竞争最“卷”的区域之一,上演着一出激烈的“三国杀”。
永恒的对手:Shopee
如果说Lazada是“正规军”,那么它的头号劲敌Shopee就是一位更接地气、更懂“游击战”的挑战者。Shopee成立于2015年,比Lazada晚了三年,但其母公司冬海集团在东南亚深耕游戏业务(Garena),对本地年轻用户的理解极为深刻。 两者的对决,常被看作是阿里与腾讯在海外战场的代理人战争。
- 战略差异: Lazada在阿里的影响下,更注重品牌化和基础设施建设,希望打造一个有品质的“天猫”。而Shopee则采取了“拼多多”式的打法,以C2C(个人对个人)模式切入,通过疯狂的补贴、免运费、游戏化的互动(如种树、养宠物)等方式,迅速在移动端获取了海量用户。
- 执行力与本地化: Shopee在产品界面、营销活动和本地化运营上被认为更加灵活和激进,一度在用户增长和GMV(商品交易总额)上反超Lazada。
- “烧钱”大战: 双方背后都有着不差钱的“金主”,因此在补贴、营销和物流上的投入毫不吝啬。这场拉锯战比拼的不仅是战略,更是资本的耐力和运营的效率。
区域诸侯的挑战
除了Shopee这个全区域的对手,Lazada在每个国家还面临着强大的本地玩家。最典型的就是印度尼西亚的Tokopedia。作为印尼最大的本土电商平台,Tokopedia与本地生活服务巨头Gojek合并组成了GoTo Group,构建了“电商+出行+外卖+金融”的超级生态。这种本土巨头的存在,使得Lazada在任何一个单一市场都无法掉以轻心。
价值投资者的透视镜
对于一名价值投资者来说,我们关心的不是一时的市场份额波动,而是企业是否拥有宽阔且持久的护城河,以及它未来的自由现金流创造能力。由于Lazada并非独立上市公司,我们无法直接购买其股票。因此,我们的分析视角是:作为阿里巴巴的一项重要资产,Lazada为阿里巴巴的长期价值贡献了什么?
Lazada的“护城河”有多宽?
Lazada的护城河是动态变化的,由以下几个方面构成:
- 阿里巴巴的生态赋能: 这是Lazada最深、最宽的护城河。它能获得阿里在技术(云计算、大数据、人工智能)、电商运营经验、全球供应链资源乃至资本上的无限支持。当竞争对手还在摸索如何优化推荐算法时,Lazada可以直接移植阿里千锤百炼的技术。
- 先发优势与品牌认知: 作为市场的开创者之一,Lazada在许多国家,尤其是在马来西亚、菲律宾等地,依然拥有强大的品牌心智。这种认知优势是后发者需要花费巨额营销费用才能弥补的。
- 物流基础设施壁垒: LEL的存在是一个重资产壁垒。仓储、分拣中心、干线运输和最后一公里配送站点的铺设,需要长期的、巨大的资本投入。这个网络一旦建成并高效运转,就能提供比竞争对手更快、更可靠的履约服务,形成强大的用户体验优势。这是一种由规模经济构筑的护城河。
- 被挑战的网络效应: 电商平台天然具有网络效应——越多的买家吸引越多的卖家,反之亦然。Lazada拥有这一效应,但Shopee的崛起表明,在激烈的补贴和创新的营销面前,网络效应并非牢不可破。Lazada需要持续巩固其在买家和卖家两端的吸引力。
如何评估这笔“不上市”的资产?
作为阿里股东,你应该如何看待Lazada?
- 一个高潜力的“增长期权”: 你可以把Lazada看作是阿里巴巴为你持有的一份“期权”。当前,它可能仍处于亏损或微利状态,对集团整体利润的贡献不大。但它代表了进入全球最具活力的消费市场的入场券。如果Lazada未来能成功主导东南亚市场,它将为阿里再造一个“淘宝”,这份期权的价值将被极大地兑现。
- 关注财报中的关键信号: 在阿里巴巴的财报中,Lazada的业绩被并入“国际数字商业集团”这一分部。投资者应密切关注该分部的以下指标:
- 收入增长率: 这是衡量其扩张速度和市场接受度的最直接指标。
- 经调整EBITA(息税前利润)的亏损变化: 价值投资者乐于见到亏损正在持续、有意义地收窄。这表明业务的运营效率在提升,商业模式正在从“烧钱换增长”走向“健康增长”。
- 订单量或GMV增长: 这些是反映平台活跃度和交易规模的核心运营数据。
- 理解其战略亏损的性质: 对于Lazada这样的成长性业务,长期的战略性亏损是必要的。投资于物流、技术和用户心智,都是在“挖深护城河”。关键在于区分这是“有价值的投资”还是“无底洞式的消耗”。只要其市场地位稳固、运营效率持续改善,阶段性的亏损是可以接受的。
投资启示: 投资持有Lazada的阿里巴巴,在某种意义上,是分享全球化红利和新兴市场成长潜力的一种方式。你需要评估的,是阿里管理层在海外市场的执行能力,以及他们平衡短期利润与长期战略投资的智慧。
辞典君曰
Lazada就像一位出身名门(Rocket Internet)、后被豪门(阿里巴巴)收养的“王子”。他天生拥有优良的血统和资源,被寄予厚望去征服一片富饶但充满挑战的新大陆。在这片土地上,他遇到了一个出身草根、打法凶悍的强大对手(Shopee),以及众多盘踞一方的本地豪强。 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无法直接下注于这位“王子”本人。但通过持有其家族(阿里巴巴)的股份,我们成为了这场海外征战的间接参与者和潜在受益人。观察Lazada的浮沉,不仅仅是看一个APP的兴衰,更是理解中国顶级科技公司如何进行全球化扩张、如何输出资本与技术、以及如何在陌生的文化土壤中应对激烈竞争的生动案例。它考验的,是阿里的远见、耐心和执行力,而这些,也恰恰是价值投资所关注的核心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