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n-GAAP
Non-GAAP(非公认会计准则,Non-Generally Accepted Accounting Principles),又称“经调整后盈利”(Adjusted Earnings)。想象一下,上市公司的财务报表是它们上交给老师的“标准答案”作业,这份作业必须严格按照一套名为`GAAP`(公认会计准则)的规则来写。而Non-GAAP,则是这家公司私下递给你的一张“小纸条”,上面写着:“老师,别光看标准答案,我这还有个‘导演剪辑版’的成绩,更能体现我的真实水平!”。具体来说,公司会在GAAP净利润的基础上,加回或减去一些它认为“不寻常”或“不影响核心业务”的项目,比如一次性的重组成本、资产减值、`股票薪酬`等,从而得出一个“经调整后”的盈利数字。
为什么公司喜欢用Non-GAAP?
公司发布Non-GAAP数据并非纯粹为了“炫技”,背后通常有几个常见动机:
- 讲一个更好听的故事: 通过剔除非经常性或非现金的支出,公司希望向投资者展示一个更“纯粹”、更“平滑”的核心盈利能力。比如,一家公司当年因关闭工厂而产生了一大笔遣散费,这会严重拉低GAAP利润。通过Non-GAAP,公司可以说:“别看我们今年亏了钱,但如果把关厂这件百年一遇的事去掉,我们的主营业务其实蒸蒸日上。”
- 满足市场预期: `分析师`们往往也会关注Non-GAAP盈利。有时候,公司的GAAP利润可能不及预期,但经过“调整”后的Non-GAAP利润却能轻松达标甚至超预期,这有助于维持股价的稳定。
- 增强可比性: 不同国家或不同行业的会计准则可能存在差异,或者某些会计处理方式(如收购产生的摊销)会影响跨期比较。Non-GAAP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消除这些“噪音”,让投资者更容易在不同公司或同一公司的不同时期之间进行比较。
Non-GAAP里藏着哪些“猫腻”?
这张“小纸条”虽然可能提供额外信息,但也常常成为公司管理层“粉饰太平”的工具。价值投资者需要警惕其中的陷阱:
- 随心所欲的“一次性”费用: 最常见的“猫腻”是把某些常规经营成本包装成“一次性”费用并从利润中剔除。例如,某些科技公司常年进行业务重组,却年复一年地将“重组费用”作为调整项剔除。沃伦·巴菲特曾犀利地指出:“如果一次性费用总是发生,那它就不是一次性的。”
- 被忽略的真实成本: 股票薪酬是一个典型的例子。许多公司认为它不涉及现金支出,所以在Non-GAAP中将其加回。但巴菲特认为,这毫无疑问是真实的成本,因为它稀释了老股东的权益。付给员工的无论是现金还是股票,都是公司付出的代价。
- 双重标准: 有些公司在调整时采用双重标准——亏损时,他们会剔除一次性损失;盈利时,却可能会将一次性收益计入Non-GAAP利润。这种“报喜不报忧”的做法会严重误导投资者。
价值投资者的“照妖镜”
面对Non-GAAP,聪明的投资者不应全盘接受,也不必完全拒绝,而是要学会如何使用这面“照妖镜”,看清公司的真实面目。
- 1. 永远对比GAAP数据: Non-GAAP数字本身没有意义,它的意义在于和GAAP数字的差异。仔细阅读财报中从GAAP到Non-GAAP的调节表,搞清楚公司到底“调整”了什么。问自己:这些调整合理吗?为什么管理层认为需要剔除这些项目?
- 2. 关注调整的持续性: 翻看公司过去几年的财报。如果一家公司年年都在“重组”,或者总有“一次性”的减值,那这些所谓的“特殊项目”很可能就是其业务模式中根深蒂固的一部分,是需要你正视的常规风险。
- 3. 现金流是最终的试金石: 利润可以被“调整”,但现金流很难作假。将公司的Non-GAAP盈利与`经营性现金流`进行比较。如果一家公司常年吹嘘其高增长的“调整后利润”,但其经营性现金流却停滞不前甚至持续为负,这便是一个巨大的危险信号。这说明它漂亮的利润并没有转化为实实在在的现金,只是纸上富贵。
- 4. 相信常识: 记住,企业经营就是要花钱的。如果一家公司试图通过会计技巧让你相信某些成本不是成本,那么你就要提高警惕了。正如彼得·林奇所说,“任何白痴都能经营好一家公司——实际上,最终往往就是某个白痴在经营它。” 不要被复杂的会计名词迷惑,要用商业常识去判断企业的真实盈利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