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rice Club
Price Club(价格俱乐部)是全球第一家会员制仓储零售商(Warehouse Club),由零售业传奇人物Sol Price于1976年在美国加州圣地亚哥创立。它开创了一种革命性的商业模式:通过向会员收取年费,以接近成本的极低价格销售商品。Price Club不以销售商品的差价为主要利润来源,而是依靠庞大的会员基础和续费率来获取稳定利润。这种模式颠覆了传统零售业的盈利逻辑,为后来的Costco(开市客)等公司提供了完美的蓝图。最终,Price Club在1993年与Costco合并,其商业基因和运营哲学被完整地继承和发扬光大,成为价值投资领域研究商业模式时无法绕过的经典案例。
历史的巨响:不仅仅是一家折扣店
想象一下1970年代的美国,超市和百货公司是零售业的绝对主角。它们的模式很简单:低价进货,加价卖出,利润就藏在这“一进一出”的差价里。为了利润最大化,它们会想尽办法提高毛利率,广告、促销、精美的货架……一切都为了让顾客心甘情愿地掏出更多的钱。 就在这时,一位名叫Sol Price的“搅局者”出现了。他可不是零售业的新手。在此之前,他创办的FedMart已经是折扣零售领域的成功典范。但他总觉得,零售业还有更高效、更极致的玩法。他敏锐地观察到,许多小企业主在采购办公用品、餐厅食材时,总是为高昂的批发成本而烦恼。 “为什么不专门为他们开一家店呢?”一个颠覆性的想法在他脑中萌生。 1976年,第一家Price Club在圣地亚哥一架废弃的飞机库里开业了。这家店看起来跟“高级”二字毫不沾边:水泥地、金属货架、商品直接堆在巨大的木制托盘上,甚至连购物袋都不提供。想在这里购物?可以,但有个条件:必须先支付一笔小额的年费,成为会员。 这在当时看来简直是不可思议的商业决策。还没开始买东西,就得先交钱?这不等于把顾客往外推吗? 然而,Price Club用事实证明了Sol Price的天才。它向会员承诺,所有商品只在成本价上增加极低的利润(通常不超过15%),远低于传统零售商30%-50%的加价率。这意味着,会员只需在这里消费几次,省下的钱就足以覆盖甚至远超会员费。这种简单、粗暴、却极其有效的价值主张,迅速吸引了大量对价格敏感的小企业主和精打细算的家庭。Price Club不是在“卖东西”,而是在为它的会员“代理采购”,它坚定地站在了消费者一边。
价值投资的完美标本:芒格为什么对它情有独钟?
如果说Price Club是商业史上的一颗明珠,那么发现并反复赞美这颗明珠的人,就是价值投资界的泰斗——Charlie Munger(查理·芒格)。作为Warren Buffett(沃伦·巴菲特)的黄金搭档和Berkshire Hathaway(伯克希尔·哈撒韦)公司的副主席,芒格对Price Club的商业模式推崇备至,甚至称其创始人Sol Price为“我的导师”。 在芒格眼中,Price Club是教科书级别的“伟大企业”。它拥有一条既深又宽的竞争护城河,而这条护城河并非由某个专利或品牌授权构成,而是由其精妙绝伦的商业系统本身铸就。
商业模式的“第一性原理”:会员费的魔力
芒格经常强调第一性原理思考,即回归事物的本质去分析问题。Price Club的商业模式,正是这种思维的完美体现。 传统零售商的本质是“赚差价”,它们的利润公式是:利润 = (售价 - 成本) x 销量。为了提高利润,它们要么提高售价,要么压缩成本,但这两者都有极限。 Price Club则彻底改写了这个公式。它的核心利润来源是会员费。这意味着,公司几乎可以将所有商品的毛利降到零,甚至在某些引流商品上亏本销售。它的盈利逻辑变成了:
- 第一步: 用“极致低价”作为武器,吸引海量顾客购买会员资格。
- 第二步: 依靠庞大的会员基数,收取稳定、可预测、利润率极高的会员费。这笔钱几乎是纯利润,因为它覆盖了公司的运营成本和股东回报。
- 第三步: 将销售商品获得的微薄利润,几乎全部“返还”给运营系统,进一步降低商品价格,从而吸引更多会员,形成一个强大的增长飞轮。
这个模式的魔力在于,它将公司和顾客的利益牢牢地捆绑在了一起。公司唯一的目标就是服务好会员,让他们觉得“值回票价”,从而心甘情愿地年复一年续费。顾客忠诚度不再依赖于虚无缥缈的“品牌好感”,而是建立在实实在在的省钱效应之上。
护城河的深度:不止是便宜
很多人会误以为Price Club的护城河就是“便宜”。但如果仅仅是便宜,很快就会被竞争对手的“价格战”所淹没。它的护城河是一个由多个要素紧密咬合、相互增强的系统。
- 极简主义的商品选择(SKU Culling)
传统超市可能会提供几十种番茄酱供你选择,让你眼花缭乱。而Price Club(以及后来的Costco)可能只提供一到两种。这种“少即是多”的策略,带来了惊人的优势:
- 巨大的议价能力: 当一家零售商决定只卖一个品牌的番茄酱时,它可以向供应商下达天文数字般的订单。这种采购规模能换来任何竞争对手都无法企及的进货价格。
- 高效的库存管理: 更少的商品种类(SKU,即Stock Keeping Unit,库存量单位)意味着更简单的仓储、更快的周转和更低的损耗。资金不会被大量积压在滞销商品上。
- 降低顾客选择成本: Price Club替顾客做出了选择,只提供它认为性价比最高的商品。这为顾客节省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
- 运营效率的极致追求(Operational Efficiency)
从简陋的仓库式卖场,到要求供应商直接用托盘送货上架,Price Club将“节俭”刻在了骨子里。它省下的每一分钱,都不是为了增加自己的利润,而是为了进一步降低商品售价,从而加固自己的低价优势。这种成本控制能力,是其他追求“漂亮门店”和“优质服务”的零售商无法模仿的。
- 与顾客和员工的共赢(Win-Win Philosophy)
Sol Price坚信,善待员工和顾客是最好的生意。Price Club付给员工的薪水远高于行业平均水平,这带来了极低的员工流失率和更高的服务热情。优秀的员工创造了更好的购物体验,从而提升了会员的满意度和续费率。这个“顾客满意 → 员工满意 → 股东满意”的良性循环,构建了一道难以逾越的文化护城河。
“价格俱乐部”的投资启示录
尽管Price Club这个品牌已经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它留给投资者的智慧是永恒的。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们可以从这个伟大的商业案例中,提炼出几条寻找“下一个Price Club”的黄金法则。
寻找那些“收费站”业务
Price Club的会员费,本质上是一种“过路费”或“订阅费”。无论会员本月是否购物,这笔费用都会稳定地进入公司的账户。这种商业模式拥有极佳的财务可见性,现金流稳定且强劲。在投资中,要特别留意那些拥有类似“收费站”特性的公司。
- 例如,软件行业的SaaS(Software-as-a-Service)公司,用户按月或按年支付订阅费;或者一些拥有特许经营权的公司,能源管道公司等等。它们的核心利润不依赖于单次交易,而是建立在持续的服务关系之上。
理解“规模经济共享”的力量
传统的规模经济,是指公司规模越大,单位成本越低,从而利润越高。但Price Club展示了一种更高级的模式——规模经济共享(Scale Economies Shared)。
- 这种模式下,公司将规模扩大带来的成本节约,通过降价的方式与顾客共享。
- 价格越低,吸引的顾客越多,规模就越大。
- 规模越大,采购成本就越低,公司又能进一步降价。
这是一个正向的、不断自我加强的循环。拥有这种特质的公司,其市场地位会越来越稳固,最终形成赢家通吃的局面。今天我们熟知的Amazon Prime会员服务,其底层逻辑与Price Club如出一辙。
关注企业文化和创始人精神
芒格曾说:“如果一家公司的文化是病态的,那么我不会关心它的其他方面。”Sol Price为Price Club注入了“顾客至上”和“正直诚实”的文化基因。这种文化不是写在墙上的标语,而是体现在每一个商业决策中——比如,当进货成本下降时,公司会立刻降低商品售价,而不是偷偷享受更高的利润。
- 投资时,要花时间去研究一家公司的管理层和企业文化。创始人是否具备长远眼光?公司是否将客户利益放在首位?公司对待员工的方式如何?这些看似“虚无”的因素,往往决定了一家企业能走多远。
不要被“低利润率”的表象迷惑
如果只看财务报表,你可能会觉得Price Club是一家“不怎么赚钱”的公司,因为它的销售毛利率和净利率都低得可怜。但价值投资者必须穿透表象,看到其背后惊人的资本回报率(ROIC)。
- 利润 = 销量 x 利润率。Price Club牺牲了“利润率”,换来了无与伦比的“销量”(通过高库存周转率和会员增长实现)。
- 它的核心盈利点是会员费,而维持这个盈利点的方式恰恰是保持商品销售的低利润率。
- 因此,对于这类公司,“低利润率”不是弱点,反而是其最强大的竞争武器和最深的护城河。
尾声:永不落幕的商业智慧
1993年,Price Club与由其前员工创办的Costco戏剧性地合并,一个时代就此落幕。然而,Sol Price的商业哲学和Price Club开创的商业模式,却在新公司Costco的身上得到了完美的延续和升华,并最终成长为全球零售业的巨无霸。 对于每一位投资者来说,Price Club的故事是一堂生动的商业分析课。它告诉我们,一个伟大的企业,往往源于一个简单而深刻的洞察,并通过一个设计精巧、能够自我强化的商业系统,将这个洞察执行到极致。它也提醒我们,投资的真谛,不仅仅是寻找便宜的股票,更是寻找那些能够为社会、为客户持续创造巨大价值,并因此建立起坚不可摧的竞争优势的伟大公司。 Price Club虽已逝,但其商业智慧,永不落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