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t Has Worked in Investing

What Has Worked in Investing,这并不是一句投资界的口头禅,而是一份极具影响力的研究报告的标题。这份报告由美国老牌价值投资机构Tweedy, Browne Company LLC发布,它像一位严谨的史官,翻遍了过去数十年浩如烟海的学术研究,试图回答那个所有投资者都梦寐以求的问题:“从长远来看,到底什么样的股票能赚钱?” 这份报告的结论并非什么点石成金的魔法,而是一系列基于数据和证据的、朴素却异常强大的投资原则。它用无可辩驳的事实告诉我们,投资虽然充满了不确定性,但在混沌之中,依然存在着可以被遵循的、大概率成功的路径。

想象一下,你不是在听某个“股神”讲述他惊心动魄的投资故事,而是在查阅一部经过无数次验证的“投资史书”。《What Has Worked in Investing》正是这样一部史书。它的撰写者 Tweedy, Browne 并非闭门造车,而是扮演了一个学术界的“集大成者”。他们系统性地回顾和梳理了从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后续版本不断更新)全球范围内发表的四十多篇关于投资回报的学术论文。 这份报告的真正价值在于它的客观性和普适性。它剔除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和幸存者偏差,不依赖于某个天才投资者的灵光一现。相反,它相信科学和统计,通过大规模、长时间的数据回测,寻找那些能够穿越牛熊、在不同市场和时代背景下都持续有效的投资特征。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这份报告就像一张经过验证的藏宝图,它不会告诉你宝藏埋在哪棵具体的树下,但会清晰地标示出宝藏最可能出现的区域和地形特征。它为我们构建了一个坚实的价值投资思维框架,让我们在面对市场的喧嚣和诱惑时,能够保持内心的笃定和清醒。

这份报告的核心,就是揭示了多种具备超额收益潜力的股票特征。这些特征就像优秀学生的品质,虽然各有不同,但都指向了同一个结果——优异的长期表现。

这是价值投资的基石,也是最容易理解的策略。它的核心思想源自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Benjamin Graham)提出的“安全边际(Margin of Safety)”原则,即用五毛钱的价格,去买一块钱的东西。当买入价格远低于其内在价值时,你就为自己未来的收益和可能犯的错误预留了足够的缓冲空间。报告发现,用不同的“尺子”去衡量“便宜”,都能找到金子。

  • 低市盈率(Low P/E Ratio): 市盈率是最常见的估值指标,计算公式为:股价 / 每股收益。你可以把它想象成投资一家小卖铺的“回本年限”。如果一家店卖10万元,每年能净赚2万元,那么它的市盈率就是5倍(10/2),意味着5年就能回本。市盈率越低,通常意味着“回本”越快,投资越划算。著名逆向投资大师大卫·德雷曼(David Dreman)的研究就反复证明,系统性地买入低市盈率股票,长期回报远超市场平均水平。
  • 低市净率(Low P/B Ratio): 市净率的计算公式是:股价 / 每股净资产。净资产可以通俗地理解为一家公司的“家底”,是公司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后剩下的部分。低市净率投资,就好比你发现一家工厂,其厂房、设备、存货加起来的清算价值都值1000万,但你却能用800万就把它整个买下来。这正是格雷厄姆钟爱的“雪茄烟蒂(Cigar Butt)”投资法——捡起别人丢弃的、但还能免费吸上几口的雪茄烟蒂。即使这家公司后续经营不善,光是变卖资产也足以让你获利。
  • 高股息率(High Dividend Yield): 股息率是每股股息与股价的比率,它代表了你投资的“现金回报率”。一家愿意并有能力持续派发高股息的公司,通常意味着它现金流充裕、经营稳健,并且管理层愿意与股东分享利润。股息就像投资的“锚”,它为你提供稳定的现金流,尤其是在市场下跌时,这笔钱能给你带来极大的心理安慰。华尔街流传已久的“道指狗策略(Dogs of the Dow)”就是高股息率策略最简单的实践版本。
  • 低市销率(Low P/S Ratio): 市销率的计算公式是:总市值 / 营业收入。这个指标由投资大师肯尼斯·费雪(Kenneth Fisher)发扬光大。它的优势在于,对于那些暂时还没盈利(比如处于周期底部或高速成长初期)的公司,市盈率和市净率可能会失真,而营业收入则相对稳定。低市销率意味着你为公司的每一块钱销售额付出的成本更低,一旦公司利润率恢复正常,股价便有巨大的上涨潜力。

除了关注公司的财务报表,我们还可以通过观察“最懂公司的人”在做什么,来寻找投资线索。

  • 内部人购买(Insider Buying): “内部人”通常指公司的高管、董事或持股超过5%的大股东。他们对公司的运营状况、未来前景的了解,远胜于任何外部的分析师。内部人卖出股票的理由可能有很多,比如需要现金买房、支付子女学费或者仅仅是分散投资。但他们自掏腰包买入自家公司股票的理由,通常只有一个:他们坚信公司的股价被低估了。大量的学术研究表明,跟随内部人增持的步伐,长期来看能够获得显著的超额收益。
  • 公司回购(Share Repurchases): 当一家公司用自己的现金在公开市场上买回并注销自己的股票时,这就是股票回购。这其实是公司在用实际行动告诉市场:“我们认为自己的股票是当下最好的投资品!” 股票回购会减少流通在外的总股本,从而提高每股收益(EPS)和每位股东的持股比例,这是一种对股东非常友好的资本回报方式。相比于直接分红,它还能起到节税的效果。大规模的股票回购,往往是管理层对公司未来充满信心的强烈信号。

学术界早已发现一个有趣的现象,即从长期来看,小市值公司的股票回报率普遍高于大市值公司,这被称为“规模效应(Size Effect)”。 为什么小公司表现更好?原因主要有两点:

  1. 更高的增长潜力: 对于一家年收入1000万的公司来说,要实现翻倍增长到2000万,远比一家年收入1000亿的巨无霸再增长1000亿要容易得多。小公司基数低,成长天花板高,更容易实现爆发式增长。
  2. 更少的市场关注: 华尔街的大型基金和分析师们,往往将研究精力集中在那些广为人知的大盘股上。无数的小公司被遗忘在市场的角落里,无人问津。这恰恰为勤奋的个人投资者创造了机会。由于研究覆盖不足,这些“小而美”的公司更容易被错误定价,让你有机会以低廉的价格买入未来的“明日之星”。传奇基金经理彼得·林奇(Peter Lynch)的投资生涯中,就捕获了大量此类“十倍股”。

报告还关注了股价本身的行为模式,这背后其实是市场参与者集体情绪的体现。

  • 股价的“惯性”(Momentum): 短期来看,市场并非完全有效。一只表现强劲的股票,在接下来的3到12个月里,往往会继续保持强势。这背后是投资者情绪的蔓延和信息的逐步扩散。当然,价值投资者对此应保持警惕,避免在趋势的顶端追高。
  • “输家的游戏”(Reversion to the Mean): 然而,如果把时间拉得更长(比如3到5年),趋势则会发生逆转。那些在过去几年表现最差的“输家”股票,反而会在未来几年里跑赢那些曾经的“赢家”股票。这就是所谓的“价值回归(Reversion to the Mean)”。市场的钟摆总会从一个极端摆向另一个极端,极度的悲观为未来的丰厚回报播下了种子。这与低估值策略的内核不谋而合——在无人问津的废墟中,寻找被错杀的珍宝。

读懂了《What Has Worked in Investing》,我们该如何将其融入自己的投资实践呢?

  • 这是一个工具箱,而不是一份菜单: 你不必生搬硬套所有策略。更有效的方法是将其组合使用,形成“共振效应”。例如,寻找一家符合低市盈率、低市净率标准的小盘股,如果此时恰好还有大量的内部人购买,那么这笔投资的成功概率无疑会大大增加。
  • 耐心是最大的美德: 这些策略之所以有效,恰恰因为它们并非时时有效。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价值投资可能会在某个阶段跑输市场(例如在科技股泡沫时期),这需要投资者有极大的耐心和坚定的信念,去承受暂时的孤独和质疑,等待价值最终被市场发现。
  • 独立思考,远离噪音: 这些有效的策略,本质上大多是逆向的。它们要求你买入被市场抛弃、被媒体唱衰的“冷门货”。这意味着你必须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敢于与人群背道而驰。正如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的名言:“在别人恐惧时我贪婪,在别人贪婪时我恐惧。”
  • 永远不要支付过高的价格: 贯穿所有策略的最终核心,回到了价值投资最本源的智慧:价格是你支付的,价值是你得到的。 一家伟大的公司,如果买入价格过高,也可能是一笔糟糕的投资。而一家普通的公司,如果买入价格足够便宜,也可能带来惊人的回报。《What Has Worked in Investing》用半个世纪的数据告诉我们,对价格的敬畏,是投资长路上最可靠的护身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