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享出行
共享出行 (Shared Mobility),指的是个体在特定时间内对交通工具拥有使用权,而非所有权的一种出行方式。简单来说,就是“不求拥有,但求所用”。它借助移动互联网、全球定位系统 (GPS)、移动支付等现代技术,将社会上闲散的车辆资源(无论是汽车、自行车还是电动车)与用户的出行需求进行实时、高效的匹配。这不仅包括我们熟知的网约车(如滴滴出行、Uber),也涵盖了共享单车、共享汽车(分时租赁)、顺风车等多种形态。共享出行的核心是利用技术平台,将“人找车”和“车找人”的效率最大化,从而改变了传统的城市交通格局和人们的出行习惯。
共享出行的“前世今生”:从概念到风口
共享出行的理念并非凭空出现,它根植于人类社会“分享”的古老传统。然而,真正使其从一个美好的设想变为席卷全球的商业浪潮的,是21世纪以来科技的飞速发展。智能手机的普及、4G/5G网络的覆盖、精准的定位技术以及便捷的移动支付,共同搭建了共享出行赖以生存的基础设施。
从一个“疯狂”的想法开始
2009年,一家名为Uber的公司在美国旧金山成立,它的想法在当时看来颇为大胆:让任何人都能通过手机App一键呼叫到附近的私家车。这种模式彻底颠覆了传统出租车行业“扬招”或电话叫车的低效模式。很快,这种模式的巨大潜力吸引了资本的目光。在大洋彼岸的中国,滴滴出行等本土玩家也迅速崛起,一场围绕出行市场的“补贴大战”就此拉开序幕。
资本的狂热与“烧钱”游戏
在发展初期,共享出行行业最显著的标签就是“烧钱”。为了迅速抢占市场份额、培养用户习惯、并建立起强大的网络效应,各大平台不惜投入巨额资金对司机端和乘客端进行双向补贴。这就像一场军备竞赛,融资金额的多少、补贴力度的大小,直接决定了平台的生死存亡。对于早期的风险投资 (Venture Capital) 机构而言,它们赌的不是眼前的盈利,而是未来的市场垄断地位。这段时期,用户增长和市场份额是唯一的“圣经”,而利润表上的赤字则被暂时性地忽略了。这种不计成本的扩张方式,虽然在短时间内催生了几个行业巨头,但也为日后的盈利困境埋下了伏根。
价值投资者的透视镜:如何解剖共享出行业务
当资本的潮水退去,喧嚣归于平静,价值投资者需要用理性的眼光,像外科医生一样精准地解剖共享出行的商业模式,探寻其内在价值。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 (Warren Buffett) 曾说:“只有在退潮时,你才知道谁在裸泳。”对于共享出行这片曾经的红海,我们需要拨开表面的繁华,看清其商业的本质。
商业模式的本质:双边平台与网络效应
共享出行业务的基石是一个典型的双边平台 (Two-sided Platform) 模型。平台本身不生产服务,而是像一个磁铁,一端吸引提供运力的司机(或车辆),另一端吸引有出行需求的乘客。它的核心任务就是高效地撮合这两端。 一个成功的双边平台,往往能建立起强大的网络效应。这个词听起来很专业,但理解起来很简单:
- 越多的乘客使用一个平台,就意味着司机能更快地接到订单,空驶率降低,收入增加。
- 越多的司机加入这个平台,就意味着乘客能更快地叫到车,等待时间缩短,体验更好。
这形成了一个正向的循环,平台的规模越大,其对司机和乘客的吸引力就越强,就像一个雪球,在合适的坡道上越滚越大。理论上,这种网络效应可以构建起一道坚固的护城河 (Moat),让后来者难以逾越。
寻找“护城河”:共享出行的竞争优势在哪里?
“护城河”是价值投资的核心概念之一,它指的是一家公司能够抵御竞争对手攻击的持久性优势。那么,共享出行公司的护城河究竟有多宽、多深呢?
- 品牌与用户习惯: 强大的品牌确实能带来优势。当人们有出行需求时,第一个想到的App是什么?这就是品牌的力量。然而,由于用户的手机上往往安装了多个打车软件,且转换成本极低(动动手指而已),忠诚度相对脆弱。价格依然是影响用户选择的最重要因素之一。
- 规模与效率: 这是共享出行最有可能建立起来的护城河。规模最大的平台,在特定区域内拥有最高的司机和乘客密度。这意味着它能实现最优的派单算法,让司机空驶时间最短,乘客等待时间最短。这种运营效率的提升可以转化为成本优势,从而在价格战中占据有利地位。
- 技术与数据: 复杂的算法在共享出行中至关重要。如何根据供需关系动态定价?如何规划最优路线?如何预测不同区域未来的订单需求?这些都依赖于强大的技术和海量的数据积累。一家公司处理数据的能力越强,其运营效率就越高。
- 牌照与合规: 随着行业的发展,全球各地的政府监管日益趋严。获得在特定城市运营的合法牌照,成了一道重要的准入门槛。这道由政策构建的“护城河”,虽然并非牢不可破,但在很大程度上阻止了新玩家的无序进入,保护了现有市场参与者的利益。
盈利的挑战:一门“性感”却难赚钱的生意
尽管有着诱人的商业模式和巨大的市场空间,但实现持续盈利一直是悬在几乎所有共享出行公司头上的“达摩克利斯之剑”。为什么这门生意如此“叫好不叫座”?
- 高昂的成本结构: 平台收入的主要部分(通常是70%-80%)需要作为报酬支付给司机。剩下的部分,需要覆盖技术研发、市场营销、客户服务、行政管理、保险、税费等一系列费用。尤其是在竞争激烈的市场,为了留住司机和乘客,补贴和营销费用往往居高不下。
- 激烈的同质化竞争: 如前所述,用户和司机的转换成本都很低。一旦有竞争对手发起价格战,领先者往往被迫应战,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空间被严重挤压。这使得通过提高抽成比例或乘客端价格来实现盈利的路径变得异常艰难。
- 资产模式之辩: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一个好的生意模式应该具备强大的定价权和较低的资本支出。而共享出行在这两方面都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未来的棋局:自动驾驶与新故事
如果仅仅着眼于当下的业务,共享出行的投资故事似乎并不那么性感。然而,资本市场之所以给予这个行业如此高的估值,很大程度上是在为它的未来下注。而这个未来最大的变量,就是自动驾驶 (Autonomous Driving)。
终极解决方案:拿掉司机
目前,司机成本是共享出行平台最大的支出项。一旦L4/L5级别的全自动驾驶技术成熟并大规模商业化,情况将发生根本性的改变。
- 成本结构颠覆: 届时,共享出行公司将可以组建自己的自动驾驶车队。一次性的车辆采购和技术投入将取代持续的司机分成。据测算,这可能使每公里的出行成本下降60%以上。
- 运营效率提升: 自动驾驶汽车可以实现24小时不间断运营(除充电和维护时间外),车辆利用率将得到极大提升。
- 商业模式重塑: 共享出行平台将从一个连接人与人的信息中介,转变为一个拥有并运营大规模机器人车队(Robotaxi)的科技运输服务公司。这将是一门资本密集型但潜在利润率极高的生意,其护城河也将从网络效应转变为技术实力和车队规模。
包括Waymo(谷歌母公司Alphabet旗下)、Cruise(通用汽车旗下)在内的科技巨头和车企,以及滴滴、Uber等出行平台,都在这条赛道上投入了巨额资金。可以说,谁能率先在自动驾驶领域取得突破,谁就掌握了共享出行下半场竞争的胜负手。
平台化与生态圈的构建
在等待自动驾驶黎明到来的同时,领先的共享出行平台也在积极“自救”。它们利用已有的巨大用户流量,不断拓展业务边界,试图从一个单一的出行工具,进化为一个综合性的本地生活服务平台。例如,大力发展外卖、同城货运、社区团购、金融服务等。这种策略的目的是:
- 提高单个用户的价值(LTV)。
- 增加用户的使用频率和粘性。
- 寻找新的利润增长点,对冲主营业务的盈利风险。
投资启示录:给普通投资者的三点提醒
作为一名理性的投资者,面对共享出行这样一个充满魅力与不确定性的行业,我们应该如何思考?以下三点或许能为你提供一些参考。
- 1. 警惕“烧钱”模式,关注盈利路径。
遵循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 (Benjamin Graham) 的教诲,我们应始终将企业的盈利能力放在首位。对于一家仍在“烧钱”换增长的公司,我们需要仔细审视其财务报表,分析其毛利率、单位经济模型(UE, Unit Economics),并判断它是否有一条清晰、可信的路径能够走向持续性盈利。仅仅依靠不断融资来维持生存的商业模式是极其脆弱的。
- 2. 理解竞争格局,寻找真正的“护城河”。
不要被“市场领导者”的地位所迷惑。我们需要深入思考,这种领先地位是建立在什么之上的?是源于补贴和低价,还是源于真正难以复制的竞争优势?查理·芒格 (Charlie Munger) 提醒我们要寻找那些拥有宽阔护城河的企业。在共享出行领域,这可能意味着更高效的运营网络、更深厚的技术积累,或是更稳固的合规地位。
- 3. 评估未来的“期权价值”,但不要为其支付过高价格。
自动驾驶无疑为共享出行描绘了一幅激动人心的蓝图。我们可以将其看作是投资这家公司所附带的一份期权 (Option)——它有可能在未来带来巨大的回报,但同样也面临着技术无法突破、商业化进程缓慢等巨大不确定性。在做投资决策时,我们可以将这部分“期权价值”纳入考量,但必须警惕,不要为这个遥远的故事支付过高的价格。为已经实现的价值付费是投资,而为过于缥缈的梦想支付天价,则更像是投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