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卷

内卷 (Involution) “内卷”是一个源自社会人类学的概念,如今已成为一个广为流传的社会热词。它用来描述一种社会或文化模式在发展到一定阶段后,无法向更高阶的模式转化,而是陷入了内部的、无实质意义的复杂化和精细化,导致个体在激烈竞争中付出巨大努力,但整个系统却并未产生真正的发展和突破,个人收益的边际增长也极为有限。简单来说,就是“没有发展的增长”“停滞性的精益求精”。在投资领域,它精准地描绘了那些过度竞争、利润微薄、参与者劳而无功的行业、公司乃至投资者自身的困境。理解“内卷”,是价值投资者识别“价值陷阱”和寻找真正优质投资机会的必修课。

要理解投资中的“内卷”,我们得先追本溯源,看看这个词到底是怎么来的。

“内卷”这个概念最早由美国人类学家克利福德·格尔茨在他的著作《农业内卷化:印度尼西亚的生态变化过程》中提出。他观察到印尼爪哇岛的水稻种植,虽然农民们不断投入更多、更精细的劳动(比如更密集地插秧、更细致地除草),使得单位面积的产量有少许提高,但每个人平均下来付出的劳动时间也大大增加,导致劳动生产率反而下降了。大家越来越忙,越来越累,但生活水平并没有实质性改善。田地里精耕细作的繁忙景象,掩盖了农业模式无法突破的停滞本质。 这个概念后来被引申到更广泛的社会领域,并最终在中国互联网上引爆,用来形容各行各业的过度竞争。从为了绩点(GPA)通宵刷题的学生,到为了绩效(KPI)“996”甚至“007”的职场人,每个人都像在一部越转越快的跑步机上,必须拼尽全力才能不掉队,但跑步机本身并未前进一寸。这就是内卷最生动的写照:一种被迫参与的、低水平的、自我消耗的竞争。

我们可以从两个核心特征来把握内卷的本质:

  • 无效的“精细化”:竞争不再围绕创造性的突破,而是转向了对既有模式的无限细化。就像做蛋糕,大家不再想着发明一种全新的、更好吃的蛋糕,而是在同一个蛋糕上比谁雕的花更繁复、奶油裱得更精细。这种努力虽然看起来很“卷”,但对提升蛋糕的核心风味(即客户价值)贡献甚微,并很快达到边际效用递减的极限。
  • 残酷的“存量博弈:内卷的发生,往往意味着市场已经从“做大蛋糕”的增量阶段,进入了“抢分蛋糕”的存量阶段。市场总需求不再增长,一家公司的增长就意味着另一家公司的萎缩。这是一种“零和游戏”,甚至因为过度的价格战、营销战消耗了整体利润,变成了“负和游戏”。所有参与者都深陷其中,苦不堪言,却又无人能轻易退出。

了解了内卷的含义,你会发现,它在投资世界里简直无处不在。作为一名价值投资者,我们的任务就是识别并远离这些“内卷”的泥潭。

一个行业进入内卷期,是投资者最需要警惕的信号之一。

  • 特征
    1. 市场饱和:行业渗透率见顶,总需求增长乏力甚至开始下滑。比如几年前的智能手机、家电行业,家家户户都已配齐,剩下的只是更新换代的需求。
    2. 产品同质化严重:各家公司的产品在功能、性能、设计上大同小异,缺乏革命性创新。消费者选择的依据往往只剩下品牌和价格。
    3. 价格战横行:为了抢夺有限的市场份额,企业最直接的武器就是降价。价格战导致整个行业的利润率被压得极低,谁也赚不到钱。
    4. 营销费用高企:既然产品没法拉开差距,大家就开始在营销上“卷”。请代言人、投广告、搞直播,营销费用吞噬了本就微薄的利润。
  • 投资启示

投资于一个内卷化的行业,就像在一条拥挤的船上,无论水手们多么努力地划桨,船也快不起来,甚至可能因为内耗而漏水。价值投资者应当寻找那些市场空间广阔、需求仍在快速增长的朝阳行业。更重要的是,即使在传统行业中,也要寻找那些能够通过技术创新或商业模式创新,打破内卷格局、创造出新需求、建立起宽阔护城河的优秀公司。

不仅行业会内卷,公司内部也可能出现严重的内卷。

  • 特征
    1. 臃肿的组织和流程:公司规模大了,部门林立,流程繁琐。一项简单的决策需要层层审批,大量精力耗费在内部沟通和办公室政治上,而非服务客户和创造价值。
    2. KPI驱动的短视行为:为了完成短期考核指标,员工可能会采取一些损害公司长期利益的行动。比如,销售为了冲业绩过度承诺,研发为了赶进度牺牲产品质量。
    3. “伪创新”泛滥:公司看似在不断推出“新产品”,实则只是换个包装、改个颜色、增加一些无关痛痒的小功能。研发投入巨大,但并未形成真正的技术壁垒或用户体验的飞跃。
  • 投资启示

一个内卷化的公司,其管理效率和资本回报率必然会持续走低。作为股东,我们的投资回报最终来源于公司的盈利能力。因此,我们要透过财报和新闻,去审视一家公司的“精气神”。我们偏爱那些组织架构扁平、决策高效、文化开放、真正以客户为中心,并将资源投入到能够产生长期复利效应的研发和创新上的公司。这样的公司才能为股东回报持续创造价值。

最危险的内卷,其实发生在我们投资者自己身上。

  • 特征
    1. 信息竞赛:试图阅读所有研报,追踪所有新闻,关注所有市场动态。每天被海量信息淹没,神经高度紧张,生怕错过任何一个“暴富密码”。结果往往是信息过载,导致频繁交易和错误决策。
    2. 技术竞赛:痴迷于各种复杂的技术分析指标和量化模型,试图预测市场的短期波动。这就像在K线图上用显微镜雕花,精细到了极致,却忽略了公司基本面这个最根本的“蛋糕”。对于大多数个人投资者而言,试图在技术和速度上战胜机构,无异于“以卵击石”。
    3. 情绪竞赛:在牛市中,比谁更敢追高、更敢上杠杆;在熊市中,又比谁跑得更快、割得更彻底。投资变成了情绪驱动的“博傻”游戏,大家在群体性的狂热和恐慌中反复被收割。
  • 投资启示

投资领域的内卷,本质上是试图在市场的短期有效性上战胜所有人。而这恰恰是价值投资要极力避免的。格雷厄姆教导我们,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我们要做的是称重,而不是猜票数。

既然内卷如此可怕,我们该如何跳出这个怪圈?价值投资的理念,恰恰为我们提供了强大的“反内卷”思想武器。

对抗内卷的首要原则,是改变战场。与其在厮杀惨烈的“红海”里争夺残羹剩饭,不如去寻找那片广阔的“蓝海市场”。

  • 怎么做
    1. 关注那些能创造新需求的公司。比如,智能手机的出现,创造了一个全新的移动互联网时代,而不是在功能机的存量市场里比谁的按键更舒服。
    2. 关注那些受益于时代大趋势的行业。比如,人口老龄化带来的医疗健康需求,能源转型带来的新能源产业机会。这些是未来几十年“蛋糕”会不断变大的地方。
    3. 正如彼得·蒂尔在《从0到1》中所说,最好的生意是创造垄断。价值投资者要寻找的,正是那些凭借独特技术、强大品牌、网络效应或低成本优势,在一个细分领域建立起近乎垄断地位,从而无需陷入残酷价格战的公司。

内卷的本质是共识的产物。当所有人都看到一个机会时,它就不再是机会,而是通往内卷的单程票。

  • 怎么做
    1. 培养霍华德·马克斯所强调的“第二层次思维”。当别人看到一家公司的利好消息而兴奋买入时,你要想一层:这个利好是否已经反映在股价里了?市场是否过度乐观了?
    2. 逆向投资。在市场恐慌、好公司被错杀时,敢于买入。在市场狂热、垃圾股被炒上天时,保持冷静。真正的超额收益,往往来自于对错误定价的纠正。这需要强大的内心和对公司价值的深刻理解。
    3. 寻找那些暂时遇到困难但基本面依然坚实、或因业务复杂而不被市场充分理解的公司。这些地方是内卷程度最低的“价值洼地”。

对抗投资者自身内卷的最好方法,就是化繁为简,回归投资的常识和本质。

  • 怎么做
    1. 减少信息噪音:你不需要知道关于市场的一切,你只需要深入了解你投资组合里的几家公司。关掉频繁推送市场快讯的APP,多读经典著作和公司年报。
    2. 放弃短期预测:没有人能持续准确地预测市场。与其耗费心力去做不可能的事,不如把时间花在评估企业的内在价值上。
    3. 坚守能力圈:只投资于自己能够理解的商业模式。这是查理·芒格一再强调的原则。不理解,就不投,这是避免陷入自己不熟悉的“内卷战场”的最佳防火墙。
    4. 拥抱长期主义:将持股周期拉长,以年为单位来思考。当你把自己看作是公司的部分所有者,而不是一张随时可以买卖的股票代码时,市场的短期波动对你的干扰就会大大降低。长期持有优秀公司,让企业价值的增长带动你的财富复利,是摆脱交易内卷、享受“价值生长”的根本途径。

“内卷”这个词,为我们描绘了一幅令人窒息的竞争图景。然而,它也像一面镜子,照出了投资中最常见的误区:用战术上的勤奋,掩盖战略上的懒惰。 真正的价值投资,从来不是一场比谁更忙、谁交易更频繁的竞赛。它是一场关于认知、耐心和纪律的修行。它的核心,是跳出零和博弈的“存量思维”,去寻找并分享价值创造的“增量收益”。 因此,当下一次你感到被市场的喧嚣裹挟,忍不住想要追涨杀跌时,不妨先问问自己:我是在做一项“反内卷”的价值发现,还是又一次不自觉地跳进了“内卷”的漩涡?记住,投资的目标不是在跑步机上跑得比别人更快,而是要找到那条通往财富自由的、真正向前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