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雷

张雷

张雷是中国最富盛名的投资家之一,高瓴资本 (Hillhouse Capital) 的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他被誉为中国价值投资理念最杰出的实践者之一,以其深刻的行业洞察、对长期主义的极致追求以及“重仓中国”的投资策略而闻名。张雷的投资哲学融合了沃伦·巴菲特查理·芒格的经典价值投资原则,以及大卫·斯文森的机构化投资管理模式,并在此基础上,结合中国市场的独特性,形成了自己“守正用奇”的独特风格。他不仅是企业的投资者,更常常扮演着“价值共创者”的角色,通过深度赋能,帮助被投企业实现长期价值增长。其代表作《价值》一书,系统阐述了他的投资理念和方法论,是众多投资者的必读书目。

每一个传奇故事都有一个引人入胜的开端,张雷也不例外。他的故事并非始于华尔街的喧嚣,而是源于一次改变命运的求学之旅。 1994年,张雷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远赴美国耶鲁大学深造。在耶鲁,他遇到了自己一生中最重要的导师——被誉为“耶鲁财神爷”的大卫·斯文森。斯文森是耶鲁大学捐赠基金的首席投资官,他开创的“耶鲁模式”深刻影响了全球机构投资领域。张雷在捐赠基金实习期间,不仅学到了斯文森的投资哲学精髓,更重要的是,他的人品、才华和对投资的炽热追求,赢得了斯文森的深度信任。 2005年,张雷决定回国创立自己的基金——高瓴资本。在那个中国本土风险投资 (VC) 和私募股权投资 (PE) 尚处萌芽阶段的年代,这无疑是一次大胆的冒险。启动资金从何而来?张雷找到了斯文森,向他阐述了自己“重仓中国”的宏大愿景。斯文森被他的远见和激情打动,毅然决定从耶鲁大学捐赠基金中拨出2000万美元,作为高瓴的创始资本。这笔来自顶级捐赠基金的“种子”,不仅为高瓴的起步提供了弹药,更带来了无价的信誉背书。 手握这笔“巨款”,张雷的第一个重大决策就彰显了他的与众不同。他几乎将所有资金都投向了一家当时刚刚在美国上市不久的公司——腾讯。这个在当时看来近乎疯狂的举动,在日后被证明是一次教科书式的伟大投资,也为张雷和高瓴的传奇拉开了序幕。

“守正用奇”是张雷常常提及的四个字,它精辟地概括了其投资哲学的核心。“守正”是指坚守价值投资的基本原则,做正确而非容易的事;“用奇”则是指在洞察商业本质的基础上,根据不同行业、不同企业的特点,采取灵活、创新的投资策略。

张雷是价值投资的坚定信徒,但他并非对巴菲特理论的简单照搬。他深刻地认识到,中国作为一个高速发展、日新月异的新兴市场,其商业环境与巴菲特所处的成熟稳定的美国市场有着天壤之别。 因此,张雷的价值投资,更侧重于寻找“变化”中的“不变”。他认为,真正的护城河 (Moat) 不仅仅是品牌、规模或成本优势这些静态的壁垒,更是一种能够动态适应、持续创造价值的“动态护城河”。在中国,最大的“不变”是人民对美好生活的不懈追求,而最大的“变化”则是科技创新带来的颠覆性力量。因此,高瓴的投资版图,既有像腾讯京东美团这样利用科技重塑消费者生活的互联网巨头,也有像百丽国际格力电器这样通过科技赋能实现转型的传统行业领袖。他关注的是企业能否在时代的洪流中,持续为社会创造价值,这才是他眼中最可靠的价值之源。

张雷的投资组合有一个显著特点:集中、长期、重仓。他从不追求撒胡椒面式的分散投资,而是信奉“弱水三千,只取一瓢”。他致力于寻找那些最优秀、能够“改变世界”或“改变行业”的顶尖公司,然后下重注,并长期持有。 这种策略的底气源于他对商业本质的深刻理解。他认为,投资的本质是分享企业价值增长带来的回报。与其在一百家平庸的公司里寻找偶尔的幸运,不如将精力集中在几家真正伟大的公司上,与它们一同成长。

  • 投资腾讯: 在2005年,当许多人还看不懂腾讯的商业模式时,张雷看到了社交网络背后巨大的连接价值和平台潜力,将其视为中国互联网的“基础设施”,并果断重仓。
  • 投资京东: 在电商行业普遍追求“轻资产”模式的背景下,刘强东坚持自建物流的“重资产”模式备受质疑。张雷却敏锐地意识到,这种看似“笨重”的模式,恰恰是京东最深的护城河,它能提供无与伦比的用户体验,最终将构筑起竞争对手难以逾越的壁垒。

这些案例都体现了张雷的核心思想:投资于拥有伟大格局观的企业家,投资于能够创造长期价值的商业模式。

在投资界,长期主义 (Long-termism) 是一个被频繁提及却极难践行的词汇。而张雷和他的高瓴,是长期主义最忠实的践行者。他曾说:“投资的本质是时间的函数,我们是时间的朋友。” 对高瓴而言,长期主义意味着:

  • 超长期的持股周期: 高瓴的许多核心持股,持有时间都超过十年。这种耐心让企业可以专注于长期战略,而不必为短期的业绩波动而烦恼,也让复利 (Compound Interest) 的魔力得以充分展现。
  • 跨越周期的资本: 高瓴的资金大部分来自于大学捐赠基金、家族办公室、养老金等长线资本,这使得他们能够忍受市场的短期波动,穿越牛熊周期,真正做到“风物长宜放眼量”。
  • 赋能式投资: 长期主义不仅仅是“买入并持有”,更是“买入并帮助 (Buy & Help)”。高瓴利用其深厚的行业资源、专业知识和全球网络,为被投企业提供战略、运营、技术、人才等多方面的支持,帮助企业成长,共同做大蛋糕。

张雷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形容短线投机与长期投资的区别:“有的人是狩猎模式,追逐猎物;有的人是农耕模式,精耕细作。我们希望做农夫,而不是猎人。”

如果说长期主义是张雷投资哲学的“道”,那么“研究驱动”就是其投资决策的“术”。高瓴内部拥有一支庞大的投研团队,其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在业界堪称典范。 他们的研究方法论极具特色,被张雷概括为“从第一性原理出发,穷尽对商业本质的探索”

  • 全球视野,本土洞察: 高瓴的研究员不仅要研究中国的公司,还要研究全球范围内所有相关的对标公司,从全球产业变迁的宏大视角来审视一家企业的竞争力。
  • 打通一、二级市场: 高瓴同时投资于一级市场(未上市公司)和二级市场(已上市公司),这种独特的结构使其能够建立起覆盖整个产业链的认知网络,形成信息和认知的闭环。
  • “专家网络”与“田野调查”: 除了阅读财报和行业报告,高瓴的研究员会花费大量时间进行实地调研,访谈成百上千的行业专家、公司高管、上下游供应商、渠道商甚至是竞争对手,力求拼凑出最接近真实商业世界的全景图。

在张雷看来,研究的终极目标,不是预测股价,而是无限接近“真理”,深刻理解一家公司价值创造的来源。 只有在深度研究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定的投资信念,从而在市场喧嚣时保持冷静,敢于重仓,并能长期持有。

理论需要实践来检验。高瓴历史上两次著名的投资,生动地诠释了张雷的投资哲学。

2010年,京东面临严重的资金困境,刘强东四处融资却屡屡碰壁。当时市场主流观点认为京东自建物流的模式太“重”,烧钱太快,前景不明。张雷在与刘强东彻夜长谈后,做出了一个惊人的决定。刘强东只想融资7500万美元,张雷却说:“要么你接受我投3亿美元,要么我一分钱都不投。” 张雷的逻辑是,7500万美元只够京东“吊着命”,而3亿美元则能让京东彻底甩开对手,建立起坚不可摧的物流壁垒。这笔投资不仅解了京东的燃眉之急,更在战略上为其注入了强大的信心。投资之后,高瓴还牵线搭桥,促成了腾讯对京东的战略投资,将微信的流量入口开放给京东,完成了“临门一脚”。这完美体现了高瓴“共创价值”的理念——不仅仅是财务投资者,更是企业长期发展的战略合伙人。

2017年,高瓴联合鼎晖投资,斥资531亿港元将曾经的“一代鞋王”百丽国际私有化退市。当时,百丽正深陷于电商冲击和品牌老化的双重困境,被市场普遍视为“昨日黄花”。 然而,张雷看到的却是另一番景象。他认为,百丽拥有数万家线下门店和数万名经验丰富的店员,这是巨大的线下流量入口和宝贵的资产,只是缺乏数字化的工具和思维。在控股百丽后,高瓴投入大量资源,对其进行了彻底的数字化改造:

  • 打通线上线下: 通过小程序、App等工具,将线下门店的客流转化为线上会员,实现了全渠道的库存管理和会员运营。
  • 数据驱动决策: 利用大数据分析消费者偏好,指导产品设计、生产和补货,实现了“C2M(用户直连制造)”的柔性供应链。
  • 赋能一线员工: 为数万名导购配备了数字化工具,让她们能够精准地服务客户,成为品牌的“KOC(关键意见消费者)”。

经过几年的改造,百丽成功转型,旗下多个业务分拆上市,创造了惊人的回报。这个案例雄辩地证明,价值不仅存在于新兴行业,更可以通过科技和创新的力量,在传统行业中被重新“激活”和创造。

作为一名普通投资者,我们或许没有高瓴那样的资本和资源,但张雷的投资智慧和原则,依然能为我们带来深刻的启示。

  1. 1. 拥抱长期主义,与好公司共成长。 投资不是一场百米冲刺,而是一场马拉松。放弃一夜暴富的幻想,寻找那些你真正理解和认同的、具有长期发展潜力的好公司。将自己看作是公司的“股东”而非“股民”,用持有数年甚至数十年的心态去投资,让时间成为你最强大的盟友。
  2. 2. 把研究当成一种习惯,不打无准备之仗。 在你投入辛苦赚来的钱之前,请务必做好功课。阅读公司的年报,了解它的商业模式、管理团队、竞争优势和潜在风险。正如彼得·林奇所说,“不研究就投资,就像打牌不看牌一样。” 你不需要成为专家,但至少要做到对自己投资的标的了如指掌。
  3. 3. 寻找“变化”中的不变,投资于趋势。 关注那些正在深刻改变我们生活方式的科技和商业模式。思考一下,哪些需求是永恒的(如衣食住行、健康、娱乐),又有哪些公司正在用更高效、更创新的方式来满足这些需求?投资于这样的公司,就是投资于未来。
  4. 4. 保持独立思考,敢于逆向投资 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出现在市场情绪极度悲观或极度乐观的时刻。当好公司遇到暂时的困难,被市场错杀时,可能就是最佳的买入时机。当然,逆向投资的前提是,你的判断必须建立在独立、深入的研究之上,而不是盲目地与大众为敌。

张雷的成功,归根结底是对“价值”二字的深刻信仰和不懈追求。对于每一位渴望在投资道路上行稳致远的普通人来说,理解并实践他的这些原则,或许比预测下一次市场的涨跌,要重要得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