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型语言模型

大型语言模型 (Large Language Model),常被大众简称为“AI大模型”,是一种前沿的人工智能技术。您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被“关”在计算机里、博览群书的“超级大脑”。它通过学习海量的文本和代码数据(规模堪比人类历史上所有文字的总和),学会了理解、总结、翻译、预测甚至创造人类语言的规律。与传统的问答程序不同,它不仅仅是匹配关键词,而是能像一个真正的“人”一样,与你进行有逻辑、有上下文、甚至有情感色彩的流畅对话,完成撰写文章、编写代码、构思创意等复杂任务。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一项颠覆性技术的第一步,永远是拨开媒体的喧嚣,看清它的本质。让我们像拆解一家公司的财报一样,拆解“大型语言模型”这个名字。

  • 语言 (Language): 这是它的核心领域。大型语言模型(下文简称LLM)的主战场是人类的语言文字。它的训练目标,本质上是一个看似简单的任务:预测下一个词。比如,当你输入“今天天气真不错,适合去…”时,它会根据学习到的无数文本,计算出“公园”、“散步”、“野餐”是概率最高的词。通过对这个简单任务的极致追求,它涌现出了理解、推理和创造的惊人能力。它就像一个读完了人类所有图书馆藏书的学生,虽然没有亲身经历过世界,却对知识了如指掌。
  • 大型 (Large): “大型”是LLM区别于前辈们的关键特征,它体现在两个维度:
    1. 巨大的训练数据量: LLM的“食物”是整个互联网级别的文本和代码数据,单位通常是“T”(万亿)个词元(token)。海量的数据让它能够学习到语言和世界知识中极其细微的模式和关联。
    2. 庞大的模型参数量: “参数”可以粗略理解为模型内部神经元之间的连接权重,是模型知识的载体。参数越多,模型能学习和记忆的模式就越复杂、越精细。顶尖的LLM,如OpenAI公司开发的GPT-4,其参数量已达到万亿级别。这好比一个人的大脑神经元数量,数量级上的差异带来了智慧程度的根本性飞跃。
  • 模型 (Model): 这是最需要价值投资者保持清醒的关键词。LLM不是一个有自我意识的生命,而是一个复杂的数学模型。它的一切反应,都是基于概率计算得出的结果,是对其庞大数据集中所蕴含模式的反映和重组。它没有真正的理解、信念或情感。认识到这一点至关重要,因为它能帮助我们避免对其能力产生不切实际的幻想,从而更客观地评估其商业价值和局限性。

正如电力和互联网曾颠覆了世界一样,LLM也正以前所未有的深度和广度重塑着商业格局。对于信奉价值投资的我们来说,这意味着新的机遇,也伴随着新的挑战。我们不应追逐短期概念炒作,而应着眼于LLM如何创造真实的、长期的商业价值。

在19世纪的淘金热中,最稳赚不赔的,往往不是淘金者,而是向淘金者出售铲子、牛仔裤和水的商人。在当下的AI浪潮中,这一逻辑依然适用。

  • 算力 - 新时代的“镐与铲”: 训练和运行LLM需要消耗惊人的计算资源,其核心是高性能的图形处理器(GPU)。这使得像英伟达 (NVIDIA) 这样的公司,凭借其在GPU市场的绝对统治地位,成为了这波浪潮中最早、最确定的受益者。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要去寻找那些在AI基础设施中占据关键、难以替代地位的公司,它们构筑了坚实的护城河
  • 数据 - 新时代的“矿产”: 如果说算力是工具,那么高质量、专有化的数据就是蕴含价值的矿山。通用LLM虽然强大,但在特定专业领域(如法律、医疗、金融),使用独家数据进行“微调”训练的模型,其表现会远超通用模型。因此,那些掌握着独特、高价值数据集的公司,其数据的潜在价值正在被重估。这为它们的护城河增添了新的维度。
  • 模型即服务 (MaaS) - 新时代的“收费站”: 顶尖LLM的开发成本是天文数字,绝大多数公司无力承担。因此,像OpenAI谷歌微软等科技巨头,将自己开发的强大基础模型通过API接口开放给其他企业调用,并按使用量收费。这种“模型即服务”的商业模式,让它们成为了AI时代的“平台”和“收费站”,能够从整个生态的繁荣中持续获益,具有极佳的规模效应和网络效应。

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曾说,他喜欢投资于简单、可预测、能产生稳定现金流的业务。LLM的革命性意义,恰恰在于它能让许多传统业务变得更强大、更高效。真正的长期投资机会,或许并不在技术本身,而在于那些善于利用技术的优秀传统企业。

  • 提升效率,拓宽利润空间: 我们可以从一个全新的视角去审视投资标的:LLM将如何帮助这家公司降本增效?例如,一家软件公司可以利用AI辅助编程,将开发效率提升数倍;一家客户服务中心可以部署AI客服,7×24小时处理大量重复性问询,大幅降低人力成本;一家制药公司可以利用AI分析海量文献和数据,加速新药的研发进程。这些效率的提升,最终都会转化为实实在在的利润增长和竞争优势。
  • 创造需求,开辟增长曲线: LLM不仅是效率工具,更是创新引擎。它能够催生出过去无法想象的新产品和新服务。例如,基于LLM的个性化教育软件,可以为每个学生提供独一无二的学习路径和辅导;先进的设计工具,可以让普通人也能轻松创作出专业水准的图片和视频。投资者需要思考,哪些公司能利用LLM创造出新的市场需求,从而开启第二条、第三条增长曲线。

每当革命性技术出现时,市场总会伴随着非理性的狂热和巨大的泡沫。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首要任务不是追赶潮流,而是在喧嚣中保持独立思考,坚守纪律,避开陷阱。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在《聪明的投资者》一书中所警示的,“投资成功最主要的敌人,很可能不是来自财务报表和经济数据,而是来自投资者自己。”

当前的AI热潮,像极了2000年前后的互联网泡沫。任何公司只要在名字后面加上“.ai”,股价就能一飞冲天。许多公司只有一份华丽的PPT和动人的“故事”,却没有任何成型的产品、收入和利润。对于这类“故事股”,我们必须高度警惕。价值投资的核心是为企业的内在价值付价,而不是为梦想和故事买单。面对高企的估值,我们必须冷静地问自己:这家公司的当前股价,是否已经透支了未来十年甚至更久的乐观预期?其增长的确定性,能否支撑起如此高的估值?

LLM领域的技术迭代速度令人目不暇接,呈现出典型的“创造性毁灭”特征。今天的技术领先者,可能在短短几个月后就被新的模型架构或开源力量所颠覆。这导致许多公司的护城河可能比看起来要脆弱得多。例如,当效果优异的开源模型不断涌现时,那些仅仅提供基础模型API服务的公司,其定价能力就可能受到严重侵蚀。投资者必须仔细甄别,一家公司的竞争优势究竟是源于一时的技术领先,还是源于难以复制的数据、生态、品牌或客户关系。

一项技术再酷炫,如果不能转化为可持续的商业模式,那它的投资价值就值得怀疑。LLM的商业化落地依然面临诸多挑战。首先,其高昂的训练和推理成本,对企业的盈利能力构成了巨大压力。其次,如何找到清晰的付费场景,让客户愿意为AI服务买单,仍是许多公司在探索的难题。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穿透技术的表象,深入考察其商业模式的内核:单位经济模型是否健康?客户获取成本高不高?长期留存和价值如何?一个成功的商业模式远比一个亮眼的技术演示更具投资价值。

身处LLM引领的时代浪潮中,价值投资者应该如何自处?

  1. 关注应用,而非技术本身: 与其费力去预测哪个模型会最终胜出,不如将目光投向那些能够最好地利用这项技术的公司。回顾互联网革命,最终最成功的赢家,并非是浏览器或门户网站的开发者,而是像亚马逊这样,用互联网彻底改造了零售业的公司。同样,在AI时代,最大的投资机会可能隐藏在金融、医疗、教育、制造等传统行业中,那些能将LLM与自身业务深度结合,创造出巨大价值的企业。
  2. 坚守“能力圈”原则: 这是查理·芒格留给我们的宝贵智慧。如果你无法理解一家AI公司的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那就果断放弃。投资的首要原则是“不亏钱”,而避免亏损的最好方法,就是只投资于自己能理解的领域。世界上的投资机会无穷无尽,我们没有必要在自己不熟悉的领域下重注。
  3. 拥抱变化,但坚守估值纪律: 我们必须承认,LLM是一股不可逆转的变革力量,它将重塑我们所知的世界。作为投资者,我们需要保持开放的心态,持续学习,将对AI的理解融入我们的分析框架中。然而,无论技术如何变迁,投资的本质规律永不改变。用合理甚至低估的价格,买入优秀企业的股权,这一核心原则不会过时。在市场狂热时,牢记安全边际,这永远是保护我们免受重创的最坚实盾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