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逸

徐逸

徐逸,互联网企业家,中国年轻一代高度聚集的文化社区和视频平台——Bilibili (哔哩哔哩,又称“B站”) 的创始人。与许多商学院出身、履历光鲜的创业者不同,徐逸的创业故事更像一个源于热爱的“意外”。他最初只是一个普通的ACG (动画、漫画、游戏) 爱好者,为了给同好们创造一个体验更好的弹幕视频分享网站,于2009年创建了B站的前身——Mikufans。徐逸本人在B站社区中也被用户亲切地称为“逸帝”。他的经历,为我们从价值投资的视角审视创始人、企业文化与无形资产的价值,提供了一个绝佳的、非典型的观察样本。

每一个伟大的企业,往往都有一个微小的、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开端。B站的诞生,就是这样一个故事。它并非源于一份精密的商业计划书,而是出自一个年轻人最纯粹的热爱。

2009年,还在上大学的徐逸,是当时国内ACG文化圈的深度参与者。他对当时主流视频网站的体验,特别是弹幕功能和社区氛围感到不满,于是凭借自己的技术知识,搭建了一个名为Mikufans的个人网站。这便是B站的雏形。 这个网站的初衷极其简单:为爱发电。它不以盈利为目的,唯一的宗旨就是服务于和他一样的ACG爱好者。这种纯粹性,恰恰是B站后来能够形成坚不可摧的社区文化的根基。在价值投资的分析框架里,一个由真实、强烈、未被满足的需求驱动而诞生的产品,往往比一个由市场调研报告催生出的产品,拥有更强的生命力。因为前者天然地与它的核心用户站在一起,创始人本身就是“第一位超级用户”。 网站完全依赖用户生成内容 (UGC),UP主(视频创作者)和观众共同构建了社区的内容生态。这种模式在早期决定了它无法快速扩张,但却像一个雪球,在核心圈层中滚得越来越扎实、越来越有用户粘性

然而,“用爱发电”终究无法支撑一个网站的长期运营。带宽、服务器、人力都需要资金。当B站面临生存危机时,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陈睿。 陈睿当时已是猎豹移动的联合创始人,实现了财务自由,同时他也是B站的深度用户。他看到了B站独特的社区价值和巨大的潜力。2014年,陈睿正式以天使投资人和合伙人的身份加入B站,后成为公司董事长,为B站带来了宝贵的资金、资源和商业化运营经验。 徐逸与陈睿的结合,被誉为中国互联网史上的一段佳话。

  • 徐逸代表了B站的“灵魂”:他深刻理解社区文化,是B站精神内核的守护者,确保公司在商业化的道路上不会偏离初心,不会伤害核心用户的感情。
  • 陈睿则为B站装上了“引擎”:他带来了专业的管理能力和商业化路径,将一个个人网站逐步改造为一家现代化的上市公司。

这个组合给投资者的启示是,评估一家公司的管理层,不仅要看创始人是否有远见和激情,还要看团队结构是否完整互补。一个理想的团队,往往是“梦想家+实干家”的组合。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沃伦·巴菲特所强调的护城河 (Moat) 是衡量一家公司是否伟大的核心标准。而B站的护城河,并非来自技术壁垒或规模效应,而是其独一无二的、由徐逸亲手奠基的社区文化。

B站的护城河究竟是什么?它是一系列看似“反商业”的设计共同构筑的无形资产:

  • 正式会员答题系统:想要成为B站的“正式会员”并发送高级弹幕,用户必须通过一个包含100道题的严格考试。这个门槛筛选出了真正认同社区文化的用户,极大地维护了社区氛围的纯净度,构建了强大的文化认同感。
  • 弹幕文化:弹幕不仅是评论,更是一种实时、互动的“集体再创作”。高质量的弹幕本身就是内容的一部分,形成了独特的“弹幕礼仪”,这是其他平台难以复制的。
  • 浓厚的创作与分享氛围:“下次一定”、“三连”(点赞、投币、收藏)等社区黑话,构建了用户与UP主之间良性的互动关系,激励了高质量内容的持续产出。

徐逸作为“逸帝”,他的存在本身就是这种文化的象征。他不是一个高高在上的管理者,而是社区的一员。他会亲自下场与用户互动,他的个人账号至今仍在B站活跃。这种创始人与社区的深度绑定,使得B站的文化护城河异常坚固。对投资者来说,这种由文化构建的护城河,远比由资本或技术构建的护城河更难被竞争对手所侵蚀。

一家公司,尤其是互联网公司,在很大程度上是其创始人价值观的延伸。徐逸的个人特质,深深地烙印在了B站的产品基因里。 B站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商业化都保持着极其克制的态度。比如,它曾承诺“正版新番永不加贴片广告”。这种承诺在追求KPI (关键绩效指标) 的商业世界里显得格格不入,但却为B站赢得了用户的信任和忠诚。这是徐逸“用户体验至上”理念的直接体现。 对于投资者而言,理解创始人的价值观至关重要。一个只关注短期财务数据的创始人,可能会为了财报好看而牺牲长期利益。而一个像徐逸这样,愿意为了维护社区纯粹性而牺牲短期利益的创始人,虽然可能在短期内让公司增长显得“慢”,但却是在为公司的长期、可持续发展打下最坚实的基础。当然,这也要求投资者自身具备长远的眼光和足够的耐心。

徐逸和B站的故事,为我们这些行走在价值投资道路上的普通人,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启示。它告诉我们,投资不仅是分析数字,更是洞察人性、理解商业的本质。

如何判断一个创始人是否优秀?一个重要的标准是:他是否对他所做的事业和他服务的用户群体,抱有近乎“痴迷”的热爱。 徐逸就是典型的例子。他创立B站不是为了追逐风口,而是因为他自己就是那个需要更好产品的人。这种“内生型”的创业者,往往对产品有更深刻的理解,对用户有更强的同理心,也更有可能在困难时期坚持下去。 作为投资者,在研究一家公司时,不妨问自己几个问题:

  1. 创始人是产品的深度用户吗?
  2. 他在公开场合谈论的是股价和市值,还是产品和用户?
  3. 公司的产品设计中,是否体现了创始团队独特的价值观和品味?

B站的成长路径,完美诠释了“先社区,后商业”的逻辑。它在初期并没有清晰的商业模式,但它成功地聚集了一大批高质量、高粘性的用户。当这个“Z世代”用户的密度足够高时,商业化的机会便水到渠成。 从最初的游戏联运和代理,到后来的直播、广告、会员付费、电商等,B站的商业模式是逐步“长出来”的,而非一开始就设计好的。这对于投资新兴产业的公司尤其具有指导意义。很多时候,一个强大的社区或平台,其本身的价值就在于它拥有海量的、精准的用户和无限的可能性。投资者需要评估的是,公司是否有能力在不伤害核心用户的前提下,将这种“可能性”转化为可持续的现金流。观察腾讯阿里巴巴等巨头对B站的战略投资,也能从侧面印证市场对这种“可能性”的认可。

当然,没有一家公司的成长是一帆风顺的。B站上市后,也面临着巨大的挑战,即所谓的“成长的烦恼”。

  • “破圈”的悖论:为了持续增长,B站必须从核心的ACG圈层走向更广泛的大众用户。但这个过程可能会稀释原有的社区文化,引发老用户的不满。
  • 商业化与社区文化的冲突:广告的增加、付费内容的增多,都可能与B站最初“为爱发电”的氛围产生摩擦。
  • 内容审核的风险管理:随着平台体量的剧增,如何有效管理海量UGC内容,规避政策风险,是一个持续的挑战。

对于投资者而言,这意味着在看到一家公司的巨大潜力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其面临的风险。关键在于持续跟踪管理层(徐逸和陈睿)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们能否在增长、商业化和社区维护三者之间找到精妙的平衡,将决定B站的护城河是会越来越宽,还是会逐渐被侵蚀。这正是长期投资研究的魅力所在——它是一个动态的、持续验证和修正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