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选车模式

智选车模式是一种深度赋能的汽车产业合作模式,特指科技公司(如华为)与传统汽车制造商之间的一种新型合作关系。在这种模式下,科技公司不仅仅是扮演一个零部件供应商的角色,而是从产品的最前端——市场调研、产品定义、核心技术研发、设计,一直贯穿到最后端——品牌营销、销售渠道管理等全链条,深度参与一辆汽车的“诞生”和“成长”。汽车制造商则更多地聚焦于其传统优势领域,如整车平台开发、生产制造、供应链管理和质量控制。可以说,这是科技公司的“大脑”与车企的“躯干”的一次深度融合。其最广为人知的实践案例,便是华为与赛力斯合作推出的AITO问界品牌。

任何商业模式的出现都不是空中楼阁,智选车模式的诞生,源于智能电动汽车时代下,科技巨头与传统车企各自的“焦虑”和“渴望”。这更像是一场各取所需、互相成就的“双向奔赴”。

对于许多传统汽车制造商而言,汽车行业这场由“燃油”到“电动”、由“功能”到“智能”的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 技术的“次元壁”: 传统车企擅长的是发动机、变速箱、底盘调校这些机械工程的“肌肉活”,但在软件定义汽车的时代,它们在智能座舱、自动驾驶算法、车联网生态等“神经系统”的构建上,往往力不从心。这并非一日之功,需要长期的、巨额的研发投入,且试错成本极高。
  • 品牌的“老化感”: 在新生代消费者眼中,一些传统汽车品牌可能与“老派”、“过时”等词汇挂钩。如何让品牌焕发新生,吸引对科技、智能更感兴趣的年轻用户,成为一个棘手的难题。
  • 渠道的“低效率”: 传统的4S店模式资产重、运营成本高,且客流日益稀疏。如何快速建立一个能触达核心商圈、吸引高净值人群、提供全新体验的销售网络,是所有车企都梦寐以求的。

面对这些困境,与一家拥有强大技术实力、年轻化品牌形象和现成高端零售渠道的科技巨头合作,无疑是一条诱人的“捷径”。

与此同时,像华为这样的科技巨头,也正积极寻找着智能手机市场趋于饱和之后的新增长曲线。而汽车,这个被誉为“四个轮子上的超级智能终端”,自然成了最具吸引力的赛道之一。

  • 巨大的市场空间: 汽车产业的价值链极长,市场规模数以万亿计,为科技公司的技术和品牌延伸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 技术复用的可行性: 华为在通信技术(ICT)、芯片设计、操作系统(如鸿蒙生态)、人工智能、三电系统(电机、电控、电池)等领域积累的深厚技术,可以顺理成章地“降维”或“平移”应用于汽车上。
  • 品牌与渠道的协同: 华为通过多年经营,已在全球建立起强大的消费者品牌认知度和遍布城市核心地段的零售网络。这些“无形资产”和“实体网络”若能用于销售汽车这样高价值的商品,其商业潜力的爆发将是指数级的。

因此,华为提出了“不造车,但帮助车企造好车,卖好车”的战略,智选车模式便是这一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它既避免了亲自下场造车所带来的巨大资本支出(CAPEX)和生产制造的复杂性,又能最大限度地将自身的核心优势注入汽车产品,分享产业变革的红利。

如果将打造一辆智选车比作烹饪一道大餐,那么科技公司和车企就是两位分工明确又需紧密配合的主厨。

  • 科技公司(以华为为例): 扮演着“总设计师”和“营销总监”的角色。
    • 注入“灵魂”: 提供全栈式的智能汽车解决方案,包括但不限于智能座舱(如鸿蒙座舱)、智能驾驶系统(如华为ADS)、电驱动力平台(如DriveONE)以及车云服务等。这些是构成产品核心差异化和智能化体验的关键。
    • 定义“调性”: 从市场需求出发,深度参与车型的外观、内饰设计和功能定义,确保产品符合其品牌所面向的消费者群体的审美和偏好。
    • 负责“吆喝”: 利用自身强大的品牌影响力和零售渠道,全权负责车辆的营销、发布、销售和用户服务。消费者走进华为门店,体验和购买的不仅是手机、电脑,还有汽车,形成了一站式的生态消费体验。
  • 汽车制造商(以赛力斯为例): 扮演着“生产总管”和“工程大师”的角色。
    • 打造“躯干”: 依托其数十年的造车经验,负责整车平台架构、生产线的建设与改造、供应链的整合管理以及最终的生产制造和质量品控。
    • 保障“根基”: 确保车辆的安全性、可靠性、耐久性等基础性能达到行业标准,这是将所有智能化体验落地的根本保障。

在这种“你出脑,我出力”的合作背后,也存在着深刻的博弈关系,这是价值投资者需要审慎观察的。

  • “灵魂”与“躯壳”之争: 外界常常有一个疑问:在这种模式下,传统车企是否会沦为科技公司的“代工厂”?如果一辆车的核心技术、品牌光环和销售渠道都掌握在合作方手中,车企自身的品牌价值和核心竞争力是否会被稀释?这关乎到车企的长期生存和发展空间。
  • 利润分配的艺术: 这无疑是合作中最核心、最敏感的部分。科技公司不仅会作为零部件供应商收取费用,还会从最终的整车销售中获得一定比例的分成。这种模式下,车企虽然可能因为销量大增而“增收”,但未必能“增利”。其毛利率(Gross Margin)和净利率(Net Margin)水平,是衡量其真实盈利能力的关键指标。
  • 合作关系的稳定性: 智选车模式的成功高度依赖于双方的互信和战略协同。如果未来出现分歧,或者科技公司决定与更多车企(如奇瑞汽车、北汽、江淮等)展开同模式合作,那么原有合作伙伴的“稀缺性”和“议价能力”就可能会下降。

作为一名理性的价值投资者,面对智选车模式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需要拨开市场的喧嚣,用审慎的眼光去评估其内在的机遇与风险。

智选车模式之所以能在市场上掀起波澜,正因为它在特定阶段为参与双方构建了独特的竞争优势,也就是沃伦·巴菲特(Warren Buffett)所说的“护城河”。

  • 对科技公司而言:
    • 轻资产快速扩张: 无需投入数百亿自建工厂,就能快速将自身技术和品牌影响力辐射到汽车行业,实现了一种“轻资产”的规模化扩张。
    • 构建强大生态: 将汽车这一最大、最重要的智能终端无缝融入其现有的消费电子生态系统(如苹果的生态),创造出跨设备无缝流转的极致体验,从而极大地增强用户粘性和网络效应
    • 品牌价值最大化: 将高端品牌形象成功地从数千元的手机延伸至数十万元的汽车,实现了品牌价值的巨大跃迁和变现。
  • 对合作车企而言:
    • 技术与时间的跨越: 在最短的时间内,获得了行业顶尖的智能化技术加持,弥补了自身最大的短板,实现了产品的“代际升级”。
    • 渠道与销量的突破: 借助科技公司成熟的高端零售网络,产品得以直接触达过去难以覆盖的消费群体,实现了销量的爆发式增长。AITO问界的市场表现就是最好的证明。
    • 品牌形象的刷新: 与科技巨头的绑定,迅速提升了品牌的科技感和市场关注度,实现了品牌形象的年轻化和高端化。

机遇与风险总是相生相伴。投资者必须清醒地认识到,智选车模式并非万能灵药,其背后潜藏的风险同样不容忽视。

  • 依赖性风险: 合作车企对科技公司的技术和渠道依赖过深,可能导致其在合作关系中逐渐丧失话语权和议价能力。长期来看,如果不能建立起自身独立的核心能力,其商业模式的稳固性将大打折扣,市场给出的估值(Valuation)也可能更接近于一家制造企业(如富士康),而非一个独立的汽车品牌。
  • 盈利能力拷问: “卖得多”不等于“赚得多”。 投资者需要密切关注合作车企的财务报表,分析在剔除支付给科技公司的技术授权费和销售分成后,其单车盈利能力究竟如何。如果长期处于“赔本赚吆喝”的状态,那么高销量带来的就只是虚假的繁荣。
  • 竞争格局变化: 随着更多科技公司下场造车(如小米汽车),以及传统巨头(如比亚迪)在智能化领域的快速追赶,智选车模式所享有的先发优势和独特性可能会被削弱。竞争的加剧将考验这种合作模式的韧性和长期盈利潜力。

面对智选车模式这条新兴的投资赛道,普通投资者应牢记以下几点,以价值投资的原则指导自己的决策:

  1. 穿透现象看本质: 不要仅仅被发布会上的炫酷技术和节节攀升的销售数据所迷惑。核心问题是:价值链上的利润最终流向了谁? 仔细研读合作车企的财报,关注其盈利能力的核心指标是否随着销量的增长而持续改善。
  2. 识别真正的“价值核心”: 在这个模式中,品牌、技术和渠道的价值权重可能远大于生产制造。你需要思考,这项合作的长期价值,是更多地沉淀在科技公司的生态系统中,还是体现在汽车制造商的资产负债表上。你的投资标的,究竟是“淘金者”,还是那个“卖铲子的人”?
  3. 运用逆向思维: 学习投资大师查理·芒格(Charlie Munger)的智慧——“反过来想,总是反过来想”。多问自己几个问题:这个合作模式最脆弱的环节在哪里?什么情况下会导致合作破裂?竞争对手最可能从哪个角度进行攻击?当下的高增长是否可持续?
  4. 保持耐心与常识: 任何一种商业模式都需要经历完整的经济周期检验。智选车模式目前仍处于探索和验证阶段。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应该对其保持关注,但不必急于追逐市场的短期热点。坚持用常识去判断商业逻辑的合理性,用耐心去等待价值被证明的时刻,这远比预测下个季度的销量数字更为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