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健林
王健林,大连万达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创始人。在中国,他的名字几乎与“首富”和“万达广场”划上等号。他以军人般的执行力和极具魄力的商业手腕,缔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然而,他的故事并非一路高歌猛进的传奇,更像是一部情节跌宕起伏的商业大片,经历了从“重资产”模式下的急速扩张,到遭遇困境后的“断臂求生”,再到如今向“轻资产”模式的艰难转型。对于我们价值投资者而言,王健林和他的万达就像一本打开的教科书,里面写满了关于商业模式、风险控制与企业战略的深刻启示。
“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从商业模式看万达的护城河
王健林曾因“先定一个能达到的小目标,比方说我先挣它一个亿”而火遍全网。这句看似凡尔赛的调侃背后,恰恰反映了他对商业目标的精准规划和强大执行力。万达的崛起,正是建立在一个清晰且极具竞争力的商业模式之上。
“万达广场就是城市中心”:独特的商业地产模式
万达的核心产品——万达广场,并不仅仅是一个购物中心。它是一种“城市综合体”的巨型物种,融合了购物、餐饮、文化、娱乐(尤其是自家的万达电影院线)等多种业态。这种模式的巧妙之处在于:
- 强大的协同效应: 电影院为商场带来人流,餐饮和购物则将这些人流转化为消费。各个业态之间相互引流,形成一个自给自足的商业生态系统,这构筑了一道宽阔的护城河。
- 对地方政府的吸引力: 一个万达广场的落地,往往能迅速拉动一个区域的商业繁荣,提升土地价值,增加就业和税收。因此,万达在与地方政府谈判时,常常能以较低的成本获取核心地段的土地,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成本优势。
- 品牌即渠道: “万达广场”本身已经成了一个超级品牌。当人们想要一站式解决吃喝玩乐的需求时,会下意识地想到万达。这种品牌认知度是其他竞争对手难以在短期内复制的。
“订单地产”与高速周转: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为了支撑如此庞大的广场网络快速复制,王健林创造性地采用了“订单地产”和高周转模式。简单来说,就是在项目开工前,就与沃尔玛、家乐福等主力店签订长期租约,甚至将部分商铺提前销售给投资者。 这种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
- 锁定现金流: 提前销售和预租,使得万达在项目建设初期就能回笼大量资金,极大地降低了资金压力。
- 加速扩张: 回笼的资金可以迅速投入到下一个项目的开发中,形成一种“滚雪球”效应,让万达的扩张速度冠绝全国。
然而,这枚硬币的另一面,是极度依赖杠杆。高速周转的本质是“用明天的钱,建今天的广场”。这种模式在经济上行、信贷宽松的周期里,是无往不利的增长引擎。但一旦宏观环境逆转,比如信贷收紧、房地产市场降温,高杠杆就会变成悬在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正如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警示的,过度依赖债务的企业,其内在价值的稳定性会大打折扣。
“没有什么常青树”:从海外并购到断臂求生
在执掌万达的数十年里,王健林深刻理解“企业没有永远的保险箱”。在国内市场高歌猛进的同时,他将目光投向了全球,试图通过一系列“买买买”的海外并购,为万达寻找第二增长曲线。
雄心勃勃的全球化与多元化
2012年起,万达开启了疯狂的全球化征程。其并购名单星光熠熠:
- 文化领域: 斥巨资收购美国第二大院线AMC娱乐控股、好莱坞电影制作公司传奇影业。
- 体育领域: 收购瑞士盈方体育传媒、世界铁人公司。
- 地产领域: 在伦敦、马德里、芝加哥等地投建地标性酒店和地产项目。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审视,这次出海充满了争议。一方面,这是万达试图跳出重资产地产的限制,向更高附加值的文化、体育产业转型的尝试。但另一方面,许多并购案的溢价极高,且跨界进入了万达并不熟悉的领域。这是否超出了其能力圈的范围?事实证明,部分海外业务的整合与盈利远未达到预期,而支撑这些交易的,是来自国内银行的巨额贷款,进一步推高了集团的负债水平。
“壮士断腕”:危机中的去杠杆之路
2017年,风向突变。国内金融监管政策收紧,严控企业海外非理性投资和高额负债。曾经为万达提供无限弹药的融资渠道瞬间干涸,一场流动性危机迫在眉睫。 面对生死存亡的考验,王健林展现了其军人出身的果决。他做出了一个震惊市场的决定——“壮士断腕”,开启了“卖卖卖”模式。他将旗下13个文旅项目打包卖给了融创中国,将77家酒店资产折价出售给富力地产,并陆续清仓了大部分海外资产。 这次大甩卖虽然让万达的资产规模急剧缩水,但也使其从高负债的泥潭中抽身,换来了宝贵的现金流,避免了崩盘的命运。这是一个企业在逆境中求生的经典案例,展示了管理层在危机面前的务实与决断力。虽然导致危机的决策值得反思,但应对危机的行动却值得肯定。
“轻资产”转型:给普通投资者的启示
经历了从巅峰到谷底的过山车后,今天的万达正在努力向“轻资产”模式转型。即不再自己投钱拿地建广场,而是输出品牌和管理服务,为合作方(如其他地产商或基金)开发和运营万达广场,从中收取服务费。这为我们普通投资者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实战课程。
启示一:警惕“高杠杆”的增长神话
万达的故事是对“杠杆是把双刃剑”最生动的诠释。它能让你在顺风时跑得飞快,也能在逆风时让你粉身碎骨。
- 投资自查: 在我们分析一家公司时,必须高度关注其资产负债率。一家长期依靠高额借贷来维持增长的公司,其经营风险是巨大的。它的利润可能只是“纸面富贵”,随时可能被利息成本和还款压力吞噬。
启示二:坚守“能力圈”的重要性
万达的海外并购潮,部分项目最终被证明是昂贵的学费。这提醒我们,即便是商业巨头,贸然进入不熟悉的领域也极易犯错。
- 投资者的自我修养: 作为普通投资者,我们的信息和资源远不如机构。因此,坚守自己的能力圈就显得更为重要。只投资于自己能够深刻理解的行业和公司,是避免“踩雷”的第一原则。不要因为某个概念火热就盲目追逐,那很可能是你亏损的开始。
启示三:商业模式的演进与适应性
从“重”到“轻”,万达的战略转型是一次痛苦但必要的进化。它告诉我们,世界上没有一成不变的成功模式。
- 动态的眼光: 我们在评估一家公司时,不能只看它过去有多辉煌,更要看它是否具备适应未来的能力。它的商业模式能否应对技术变革、政策调整和市场竞争?管理层是否具备远见和变革的勇气?
- 寻找“进化型”企业: 值得长期投资的优秀企业,往往都像万达一样,能够在时代浪潮的拍打下,不断调整航向,进化自己的商业模式,从而穿越周期,保持长久的生命力。
总而言之,王健林和万达的沉浮史,是一部浓缩了中国民营企业发展阵痛的史诗。它包含了野心、杠杆、泡沫、危机和重生。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它不是一个简单的崇拜偶像或批判对象,而是一个值得反复研究的绝佳案例,帮助我们更深刻地理解商业的本质与投资的正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