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饮渠道
现饮渠道 (On-premise Channel),是快消品,尤其是酒水饮料行业中一个至关重要的销售场景。它指的是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当场、即时消费的场所。想象一下,你在酒吧点了一杯精酿啤酒,在餐厅佐餐时开了一瓶红酒,或是在咖啡馆享受一杯手冲咖啡,这些都发生在现饮渠道。它与消费者购买产品后带回家或到其他地方消费的“非现饮渠道 (Off-premise Channel)”(如超市、便利店、电商平台)构成了消费品销售的完整版图。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现饮渠道绝不仅仅是一个“卖货的地方”,它更像是一个品牌的“T台秀场”、利润的“放大器”和消费趋势的“观察哨”。理解一家公司在现饮渠道的布局和表现,能为我们洞察其护城河的深浅、盈利能力的强弱以及未来的增长潜力,提供一把锋利的解剖刀。
“酒杯一响,黄金万两”:现饮渠道的商业本质
如果说非现饮渠道(如超市)的逻辑是“效率与价格”,让消费者以最便捷的方式、最实惠的价格买到标准化的产品;那么,现饮渠道的商业本质就是“体验与品牌”。 在现饮渠道,消费者购买的不仅仅是产品本身,更是一种综合性的体验。这里的“体验”包含了:
- 场景氛围: 优雅的餐厅、热闹的酒吧、安静的咖啡馆,不同的环境赋予了产品不同的情感价值。在高级餐厅里的一瓶可口可乐,其价值感知远高于在便利店冰柜里的同一瓶可乐。
- 社交属性: 现饮渠道是朋友聚会、商务宴请、情侣约会的主要场所。产品在这里成为了社交的媒介和情感的催化剂。人们常说“感情深,一口闷”,这“一口”所在的场景,就是现饮渠道的核心价值。
- 即时满足: 口渴时递上的一杯冰镇饮料,疲惫时送来的一杯香浓咖啡,这种即时满足感是其他渠道无法比拟的。
正是因为这种体验的溢价,现饮渠道的产品通常拥有更高的售价和毛利率。一瓶啤酒在超市可能卖5元,但在酒吧可能卖到20元甚至更高。这多出来的15元,就是渠道为品牌附加的“魔法”。
现饮渠道 vs. 非现饮渠道:一对相爱相杀的兄弟
为了更清晰地理解现饮渠道的独特性,我们可以将其与非现饮渠道进行一番对比。它们就像一对性格迥异的兄弟,共同支撑起一个品牌的销售帝国。
- 核心功能对比
- 现饮渠道: 品牌建设的战略高地。它是新品的“试炼场”,高端形象的“塑造区”,以及消费者忠诚度的“培养皿”。
- 非现饮渠道: 销量贡献的主力军。它追求的是覆盖率和周转率,是品牌实现规模化销售、抢占市场份额的基础。
- 关键特征对比
- 消费场景:
- 现饮渠道:即时性、社交性、体验性。消费者在餐厅、酒吧、KTV、酒店、咖啡馆等场所消费。
- 非现饮渠道:计划性、家庭性、功能性。消费者在超市、大卖场、便利店、线上平台等购买,带走后消费。
- 价格敏感度:
- 现饮渠道:消费者价格敏感度较低。人们更愿意为氛围、服务和品牌形象支付溢价。
- 非现饮渠道:消费者价格敏感度较高。货比三家、促销活动是影响购买决策的关键因素。
- 对品牌的作用:
- 现饮渠道:提升品牌形象,建立高端认知,培养核心粉丝。强大的现饮渠道表现是品牌拥有定价权的体现。
- 非现饮渠道:扩大品牌触及面,实现销售规模,巩固市场地位。
举个例子,高端白酒品牌贵州茅台,其在高端宴请等现饮渠道的强大地位,是其“奢侈品”属性和超高品牌价值的基石。而一个新兴的饮料品牌,如果能成功进入众多热门餐厅和咖啡馆的菜单,那它就等于获得了最有力的品质背书和免费的精准营销。
为什么价值投资者要关注现饮渠道?
传奇投资家彼得·林奇曾说,他很多伟大的投资想法都来自于逛商场。对我们普通投资者而言,走进餐厅和酒吧,观察人们在喝什么、流行什么,同样是洞察投资机会的绝佳方式。分析一家公司的现饮渠道,能为我们提供三个独特的价值判断视角。
品牌护城河的“试炼场”和“放大器”
在价值投资的词典里,护城河是衡量一家公司能否持续创造超额回报的关键。而现饮渠道,正是检验和加固品牌这条护城河的最佳场所。
- 品牌形象的塑造: 消费者心智的占领,往往是从特定场景开始的。当一个啤酒品牌频繁出现在高端酒吧和音乐节,它自然就与“年轻、潮流、高品质”挂钩。这种品牌联想一旦形成,就很难被竞争对手轻易模仿或取代。强大的现饮渠道本身就是一条无形的护城河。
- 新品推广的利器: 相比于在超市货架上投入巨额费用进行推广,在现饮渠道通过调酒师、服务员的推荐,让消费者“尝一杯”,是更高效、更精准的新品推广方式。消费者的即时反馈也能帮助企业快速迭代产品。
- 消费者粘性的培养: 在轻松愉悦的社交氛围中,消费者更容易对一个品牌产生好感和记忆。这种基于美好体验建立起来的品牌偏好,比单纯的价格优惠要牢固得多。
对于投资者来说,当看到一家公司的产品牢牢占据了主流现饮渠道的“黄金位置”,并且消费者乐于在社交媒体上分享饮用它的照片时,这往往意味着公司的品牌护城河正在不断加深、加宽。
盈利能力的“晴雨表”
由于现饮渠道通常具有更高的销售单价和利润率,其销售占比直接影响着公司的整体盈利水平。
- 经济周期的敏感指标: 现饮渠道的消费(如下馆子、去酒吧)属于可选消费,对宏观经济的景气度非常敏感。在经济上行期,现饮渠道通常会非常繁荣;而在经济下行期,人们会减少外出消费,转向更经济的非现饮渠道(在家吃饭、喝酒)。因此,观察龙头企业现饮渠道的销售数据变化,可以作为判断行业景气度乃至宏观经济冷暖的一个参考指标。
消费趋势的“风向标”
现饮渠道是新潮流、新风尚的诞生地。很多席卷全国乃至全球的消费趋势,最初都是在少数几个城市的酒吧、餐厅里悄然兴起的。
- 品类创新的前沿: 从精酿啤酒的流行,到无酒精啤酒的兴起,再到各种预调酒(RTD)的风靡,这些新的品类趋势无一不是最先在现饮渠道得到验证和传播。
- 健康化、高端化趋势的体现: 消费者对健康、品质的追求,会首先反映在他们外出就餐的选择上。例如,菜单上出现的NFC果汁、零糖零卡饮料、有机葡萄酒等,都预示着消费升级的大方向。
作为投资者,持续关注现- 饮渠道的变化,就像拥有了一个能够提前预知风暴的“消费雷达”。当一个新的品类或品牌在现饮渠道展现出强大的生命力时,或许就意味着一个潜在的“十倍股”正在孕育之中。
如何在财报中寻找现饮渠道的蛛丝马迹?
虽然很多公司不会在财报中直接、清晰地列出现饮渠道和非现饮渠道的销售数据,但我们依然可以通过一些线索进行探寻和推断:
- 阅读“管理层讨论与分析”(MD&A): 这是财报中最有“人情味”的部分。仔细阅读管理层对业务的描述,他们可能会提及“餐饮渠道复苏”、“夜场渠道扩张”、“宴席市场增长”等关键词。
- 分析不同业务分部的收入: 有些公司会按照渠道类型划分业务分部。例如,一家酒企可能会有“直销渠道(含团购)”和“批发代理渠道”等。通常,面向餐厅、酒店的业务就属于现饮渠道的范畴。
- 观察毛利率的变化: 如果一家公司的整体毛利率出现显著提升,并且管理层解释为“产品结构优化”或“高附加值产品销售增加”,这背后很可能就有现饮渠道销售占比提升的功劳。
- 关注销售费用: 布局现饮渠道通常需要更多的地面推广人员、更高的渠道进场费和营销活动支持,这可能会导致销售费用率的上升。投资者需要结合收入和利润的增长,来判断这笔投入是否值得。
投资启示录
“现饮渠道”这个词,远比其字面意思要丰富。对于信奉巴菲特“消费垄断”型企业投资理念的价值投资者而言,它是一扇观察企业真实竞争力的窗户。
- 现饮渠道不只是卖货,更是品牌塑造的战场。 一个在现饮渠道缺乏存在感的消费品牌,很难说拥有真正坚固的护城河。
- 渠道结构是盈利质量的试金石。 高比例的现饮渠道收入,通常意味着更强的定价权和更丰厚的利润。
- 它是未来的镜子,映照出消费潮流的变迁。 保持对现饮渠道的敏锐观察,能帮助我们更早地发现行业的变革者和未来的赢家。
下一次,当你走进一家餐厅,不妨留意一下酒水单上的品牌,看看邻桌的客人在喝什么。或许,你的下一个伟大投资灵感,就隐藏在这人间烟火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