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对收益

相对收益(Relative Return),指的是一个投资组合在特定时期内的回报率,与一个预设的基准(Benchmark)回报率进行比较后得出的超额部分。简单来说,它衡量的不是你赚了多少钱,而是你比“参照物”多赚或少亏了多少钱。这个“参照物”通常是某个市场指数,比如沪深300指数或标普500指数。如果你的投资组合上涨了15%,而基准指数上涨了10%,那么你的相对收益就是+5%。反之,如果你的组合亏损了5%,而基准指数亏损了15%,那么你的相对收益依然是+10%。相对收益是公募基金等机构投资者衡量业绩最核心的标尺,也是基金经理们年终奖的“指挥棒”。

在投资江湖里,你总能听到“跑赢大盘”这个词,这其实就是追求相对收益最通俗的说法。对于管理着巨额资金的基金经理而言,相对收益是证明他们“物有所值”的关键。

想象一下,如果一位基金经理只是买入并持有一揽子和指数一模一样的股票,那投资者何不直接去买成本更低的指数基金呢?基金公司存在的价值,就在于宣称能通过专业的分析和操作,取得超越市场的回报。因此,相对收益就成了衡量基金经理“主动管理能力”的一把公认的尺子。在牛市里,看谁涨得更多;在熊市里,则看谁跌得更少。 一个经典的段子是:市场暴跌30%,某基金只亏了20%,基金经理向客户汇报时理直气壮,因为他创造了10%的相对收益,在同行排名中名列前茅。虽然客户的账户在流血,但在基金评价体系里,他可能是一位“英雄”。

将相对收益作为核心目标,既有其合理性,也带来了不少问题,对普通投资者来说,它是一把需要小心提防的“双刃剑”。

  • 区分运气与能力: 在市场普涨的“大水牛”行情中,人人都是股神。相对收益可以帮助我们剥离市场的整体影响(即贝塔收益),去审视基金经理是否真正通过选股、择时等能力创造了额外的价值(即阿尔法收益)。
  • 明确的考核标准: 对于基金公司而言,一个清晰的基准和相对收益目标,便于进行团队管理和业绩考核,形成了行业的游戏规则。
  • 亏钱也算“赢”: 正如之前的段子,相对收益的考核模式可能导致“赚了指数不赚钱”甚至“亏钱还跑赢指数”的怪圈。这与普通投资者追求资产保值增值的绝对收益目标,时常会发生冲突。
  • 引发短期行为: 为了在短期内(如一个季度或一年)跑赢基准,基金经理可能会被迫采取一些短期策略,比如追逐市场热点、频繁换股、或者为了不落后于指数而买入自己并不看好的抱团股。这种“行为异化”可能损害投资组合的长期价值。

作为一名以价值投资为理念的投资者,我们需要清醒地认识相对收益,并善加利用,而不是被它牵着鼻子走。

明确你的目标:要“相对”还是“绝对”?

首先问问自己:我的投资目标是为了在邻居的炒股比赛中胜出,还是为了10年后凑够房子的首付、20年后安享退休?绝大多数人的答案是后者。这意味着,你的核心目标应该是绝对收益。你的记分牌上,记录的应该是账户总额的真实增长,而不是一个虚无缥缈的“超额收益”。

如何看待基金的业绩?

在挑选主动管理型基金时,相对收益是一个有用的参考,但绝不是唯一。

  • 拉长时间看: 不要只看某一年谁是冠军,而要看一位基金经理在经历牛、熊、震荡等多种市场环境下,能否持续地创造超额回报。
  • 关注回撤控制: 一位优秀的管理者,不仅要在上涨时跟得上,更要在下跌时守得住。关注其在熊市中的表现,看看他是否以“亏得更少”为荣,还是能真正做到为投资人减少损失。

建立自己的“记分牌”

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真正的基准不是任何一个市场指数,而是你对一家公司内在价值的估算,以及你为自己设定的长期回报率目标。 你的成功,不应由是否跑赢了某个指数来定义,而应由是否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了优秀的公司,并长期持有,最终实现了你个人的财务目标来衡量。当市场狂热时,你的相对收益可能会暂时落后,但这正是价值投资需要坚守的纪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