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黎世保险

苏黎世保险 (The Zurich Axioms),又称“苏黎世投机定律”,是一套关于投资与投机行为的经验法则。请注意,这可不是你想象中那家卖保险的苏黎世保险集团 (Zurich Insurance Group),而是一本投资智慧秘籍的名字。它并非教你如何分析财务报表或预测市场走势,而是直击人性的弱点,提供了一系列在充满不确定性的金融市场中管理风险、控制情绪和做出决策的法则。这套法则由作家马克斯·冈瑟 (Max Gunther) 在其著作《苏黎世投机定律》中整理发表,据称源于他父亲及一群在二战后通过投资实现财富自由的瑞士银行家和投资者的经验总结。全书包含12个主要公理和16个次要公理,其语言风格大胆、犀利,甚至有些“反直觉”,但却蕴含着深刻的投资心理学智慧。

故事要从二战后的瑞士说起。当时,一群独具慧眼的瑞士银行家和商人,决定将他们在战争中幸存下来的财富投入到动荡但充满机遇的全球市场中。他们组成了一个非正式的投资俱乐部,定期聚会,分享彼此的投资心得。这个小圈子的核心人物之一,便是作者马克斯·冈瑟的父亲。 与我们今天所熟知的许多投资大师不同,这群瑞士人从不避讳“投机”这个词。在他们看来,任何形式的投资本质上都是对不确定的未来下注,与其用“投资”这个词来粉饰,不如坦然承认其“投机”或“赌博”的性质。他们将华尔街视为一个巨大的赌场,而他们要做的,就是成为这个赌场里最精明、最冷静的玩家。他们不受传统金融理论的束缚,也不迷信任何权威预测。他们的投资哲学完全建立在对风险的深刻理解、对人性的精准洞察以及在实践中反复验证的经验之上。 马克斯·冈瑟将父亲和朋友们的这些“赌桌智慧”记录、整理并提炼,最终形成了这12条核心的“苏黎世保险”。它之所以叫这个名字,是因为这群投资者都来自瑞士苏黎世,而这些公理就像一份份“保险”,帮助他们在波诡云谲的资本市场中,保护自己免受致命的伤害——尤其是那些源于自身贪婪、恐惧和希望的伤害。

“苏黎世保险”的核心是12条主要公理,每一条都像一把锋利的手术刀,解剖着投资世界中常见的心理误区。

人生就是场赌博。担忧不是病,而是健康的标志。如果你从不担忧,那说明你冒的风险还不够。

这条公理开宗明义,挑战了传统观念中“投资应规避风险”的想法。苏黎世学派认为,风险是利润的孪生兄弟,没有风险就没有回报。他们鼓励投资者大胆地进行“有意义的冒险”,而不是把钱藏在床垫下或购买毫无想象力的“无风险”资产。这里的关键是“担忧”。当你为一笔投资感到担忧时,这恰恰说明你投入了足够的赌注,这笔投资的结果对你至关重要。这种担忧会让你保持警惕,促使你更仔细地研究和跟踪它。这与价值投资安全边际的概念异曲同工,后者通过在价格远低于价值时买入来管理风险,而苏黎世公理则从心理层面提醒你:安逸是投资的大敌

尽早获利了结。在达到你预设的目标后,不要留恋,果断卖出。

这可能是最“反人性”的一条。当一项投资持续上涨时,我们总会幻想它能涨得更高。但苏黎世学派警告说,贪婪是投资者的头号杀手。他们给出的策略简单粗暴:设定一个盈利目标,一旦达到,立即离场。不要去猜测顶部在哪里,因为几乎没人能卖在最高点。与其为了那最后一点不确定的利润而承受巨大的回调风险,不如“尽早”锁定利润,把胜利果实装进口袋。这是一种务实的止盈策略,它承认了预测市场顶点的徒劳,转而追求一种“可以满意”而非“最大化”的回报。

船开始下沉时,别祈祷了,快跳船!

如果说贪婪让你不愿卖出盈利的股票,那么希望则让你不愿卖出亏损的股票。当一项投资开始亏损时,许多人会选择“再等等看”,希望市场能够反转,解救自己。苏黎世学派则认为,这是一种致命的幻想。他们建议,要坦然接受小额亏损,并迅速行动,以避免它演变成一场灾难。这正是止损的精髓,旨在克服行为金融学中所谓的处置效应(即投资者倾向于过早卖出盈利资产,而过久持有亏损资产)。记住,资本市场从不相信眼泪,希望也不是一种策略。

人类的行为是无法预测的。不要相信任何声称自己能预知未来的人。

每天,我们都会被各种市场预测、专家观点和经济数据淹没。但苏リ世学派对此嗤之以鼻。他们认为,市场是由无数人的情绪和决策驱动的,其复杂性远超任何模型或个人的预测能力。因此,你不应该将自己的投资决策建立在任何人的预测之上,无论是所谓的“股神”还是经济学家。投资的依据应该是你自己的研究和判断。这与投资大师彼得·林奇的观点不谋而合,他曾说:“如果你花14分钟听宏观经济预测,你就浪费了12分钟。”

混乱并不危险,直到它开始看起来像有序的规律。

人类大脑天生喜欢寻找规律和模式,这让我们在金融图表中看到了各种“头肩顶”、“双底”和“黄金交叉”。苏黎世学派提醒我们,市场本质上是混乱的,许多所谓的“规律”只是巧合,是我们在随机事件中强加的秩序。过度迷信历史图表和技术分析可能会让你陷入“看见规律”的幻觉,从而做出错误的决策。真正的智慧在于接受市场的混乱本质,并在此基础上建立自己的风险管理体系。

避免扎根。扎根会妨碍你的行动。

这条公理劝告投资者不要对任何一项投资产生过度的情感依恋。无论是你“从小就用”的品牌,还是让你赚过大钱的功勋股,当情况发生变化,投资逻辑不再成立时,你就应该毫不犹豫地卖掉它。许多投资者因为对某只股票“有感情”而错过了最佳卖出时机,最终损失惨重。这与沃伦·巴菲特的“永远持有”策略看似矛盾,但实际上是情境不同。巴菲特的“永远持有”是针对极少数具有强大护城河的卓越企业,而苏黎世公理则是针对绝大多数普通投资。保持灵活性和客观性,才是投资长青的秘诀

只要能解释清楚,直觉就是可以信赖的。

投资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数据和分析是科学,而直觉和洞察则是艺术。苏黎世学派并不排斥直觉,但他们强调,直觉必须能够被逻辑和事实所检验。如果你对一项投资有某种“预感”,无论是好是坏,都不要轻易忽略它。但下一步,你必须坐下来,尝试用理性的语言解释你的直觉来自何处。它是因为你发现了财报中的某个细节,还是洞察到了某种未被市场关注的行业趋势?只有经过理性验证的直觉,才能成为你投资决策的有力补充。

上帝的宇宙计划中,很可能不包括让你发财这一项。

这条公理以一种幽默的方式告诫我们,投资要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努力,而不是运气、星座或任何神秘力量。市场不会因为你是个好人就善待你,也不会因为你祈祷就上涨。将投资的成败归结于运气,会让你放弃学习和反思,从而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唯一的信仰应该是对自己的投资体系和纪律的信仰。

乐观是期待最好的结果,而自信是知道自己如何应对最坏的结果。

市场中充斥着盲目的乐观主义者,他们只看到上涨的潜力,却对潜在的风险视而不见。苏黎世学派认为,真正的投资者应该具备的不是乐观,而是自信。这种自信来源于你对可能出现的最坏情况有清晰的认识,并且已经准备好了应对预案。在你买入任何一项资产前,都应该问自己:如果它下跌了50%,我该怎么办?是加仓,是持有,还是卖出?有了这份从容,你才能在市场的惊涛骇浪中保持镇定。

别理会大众的意见,它很可能是错的。

这是经典的逆向投资思想。当市场上所有人都看好某样东西时,它的价格通常已经被高估,上涨空间有限,而风险却在积聚。真正的投资机会,往往隐藏在被市场忽视或误解的角落里。正如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所说,市场短期是投票机,长期是称重机。追随共识就是在参与“投票”,而逆向思考则是在寻找被低估的“重量”。敢于与大众为敌,是获得超额收益的前提

如果一个计划不奏效,别固执,放弃它。

承认自己错了,是投资中最难但也是最重要的一课。许多投资者在初始的投资逻辑被证伪后,仍然因为固执而不愿卖出,甚至不断“补仓”,试图摊低成本。这种行为源于心理学上的承诺升级偏见。苏黎世公理对此的建议是:灵活比固执更重要。当事实证明你错了,就应该果断放弃原有计划,重新评估。一条道走到黑,在投资中通常通向深渊。

长期计划会给你一种虚假的控制感。永远别太把长期计划当回事。

这似乎与我们被教导的“凡事预则立”相悖。但苏黎世学派的重点在于,未来是不可预测的,任何过于僵化的长期计划都注定会失败。他们并非反对计划本身,而是反对对计划的迷信。你应该有一个大致的方向和策略,但更重要的是保持对市场变化的敏感,并随时准备好调整你的战术。投资更像是驾驶一艘帆船穿越大洋,而不是乘坐一列在固定轨道上行驶的火车。你需要盯着罗盘(你的核心策略),但同时也要根据风向和海流(市场变化)不断调整你的船帆(具体操作)。

初看起来,苏黎世保险的许多观点,如拥抱“投机”、尽早获利、避免扎根等,似乎与以长期主义和深度研究为核心的价值投资格格不入。价值投资者,如沃伦·巴菲特和他的导师本杰明·格雷厄姆,强调的是“投资”而非“投机”,是“长期持有”而非“频繁交易”。那么,这两者是截然对立的哲学吗? 不尽然。如果我们拨开语言风格的迷雾,会发现它们在底层逻辑上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更像是一对可以互相补强的队友。

  • 心理素质的共同强调:价值投资的成功,极大地依赖于投资者的心理素质。查理·芒格就曾编制过一张人类误判心理学的清单。而《苏黎世保险》整本书,可以说就是一部关于如何克服投资中心理偏见的实战手册。它用更通俗、更尖锐的语言,探讨了价值投资者同样需要面对的贪婪、恐惧、希望和从众心理。
  • 风险管理的殊途同归:“安全边际”是价值投资的基石,其本质是在买入前就为可能发生的错误和不利情况预留缓冲空间。苏黎世公理第九条“论乐观与悲观”所说的“自信是知道如何应对最坏的结果”,正是安全边际思想的另一种表达。同样,公理第三条“快跳船”的止损原则,也是一种极端情况下的风险控制手段,与价值投资第一原则“永远不要亏钱”的精神内核是一致的。
  • 独立思考的核心要求:价值投资的精髓在于独立思考,寻找市场错误定价的机会。这与苏黎世公理第十条“别理会大众的意见”完全一致。无论是价值投资者在市场恐慌时买入,还是苏黎世投机家在众人狂热时离场,他们成功的关键都在于拥有独立于市场共识的判断力。

因此,“苏黎世保险”并非价值投资的替代品,而是一个极为有益的补充。它像一位言语刻薄但内心真诚的朋友,时刻提醒着价值投资者:即使你找到了全世界最好的公司,你的人性弱点也可能让你在错误的时间做出错误的决定。

对于普通的投资者而言,“苏黎世保险”的最大价值,不在于提供一套具体的选股方法论,而在于它为你提供了一份宝贵的“心理保险”。 在投资的漫漫长路上,我们最大的敌人往往不是市场,而是镜子里的自己。我们会因为贪婪而追高,因为恐惧而杀跌,因为希望而死守亏损的股票,因为固执而不愿承认错误。这些公理就像一面面镜子,照出我们内心的种种偏见和弱点。 如果你正在阅读本杰明·格雷厄姆《聪明的投资者》来学习如何为公司估值,那么不妨也读一读《苏黎世投机定律》,学习如何为自己的情绪“投保”。前者教你如何理性地分析资产,后者教你如何理性地驾驭自己。当理性的分析与强大的心理控制力相结合时,你才能真正地在投资这场漫长的游戏中,成为最终的赢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