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聊法
闲聊法(Scuttlebutt Method),由传奇投资人菲利普·费雪在其著作《怎样选择成长股》中首次提出。这是一种质性研究方法,强调“走出办公室,去实地打探”。它主张投资者不应仅仅依赖财务报表和官方公告,而应像侦探一样,通过与公司的客户、供应商、竞争对手、前员工甚至行业专家进行非正式的“闲聊”,来搜集第一手的、真实的、非公开信息。这种方法旨在拼凑出公司经营的全景图,深入理解其护城河的真实强度和未来前景,是基本面分析中极具深度的一环。
为什么要“闲聊”?
在价值投资的理念中,买股票就是买公司的一部分。如果我们想买下街角的一家咖啡馆,我们肯定不会只看看它的流水单就做决定,而是会亲自去尝尝咖啡,和老板聊聊天,观察客流,甚至会问问隔壁店主这家店的口碑如何。投资上市公司也是同理。 “闲聊法”的价值在于,它能揭示冰冷数字背后的故事:
“闲聊”的对象和技巧
“闲聊”不是漫无目的地瞎聊,而是一场精心准备的“情报搜集”行动。
聊什么人?
一个公司的信息散落在其商业生态的各个角落,你需要像拼图一样,把它们一块块找回来。关键的“情报源”包括:
- 客户: 他们是产品的最终裁判。他们为什么买?满意度如何?品牌忠诚度高吗?还会继续买吗?
- 供应商: 他们了解公司的订单量变化、付款信用和在供应链中的地位。如果一家公司是供应商们争抢的大客户,那它很可能拥有强大的议价能力。
- 竞争对手: “最了解你的人,往往是你的对手”。从对手口中,你能听到对公司最不加修饰的评价,了解其在行业内的真实地位、优势和软肋。
- 前员工: 他们是公司内部文化的“活化石”。从他们口中,你可能了解到管理层的真实风格、内部运作效率以及一些不为外人道的“秘密”。
- 行业专家和协会: 他们能为你提供更宏观的行业视角、发展趋势和政策影响。
怎么聊?
- 做足功课: 在“闲聊”前,先通读公司的年报和相关研报,带着问题去聊,而不是去问那些公开信息里已经有的答案。
- 姿态放低,多听少说: 你是来学习和请教的,不是来辩论的。一个好的倾听者总能获得更多信息。
- 巧用开放式问题: 避免问“是/否”问题。多问“为什么(Why)”和“怎么样(How)”。例如,不要问“你们喜欢A公司的产品吗?”,而要问“相比B公司的产品,A公司的产品好在哪里?您在体验上有什么不同感受?”
- 交叉验证: 不要轻信任何单一信息源。从客户那里听到的“好”,要去供应商和竞争对手那里验证。信息的拼图需要反复核对,才能接近真相。
普通投资者的“闲聊法”实践
你可能没有机会直接对话CEO或拜访核心供应商,但这不意味着普通投资者就无法实践“闲聊法”。在数字时代,我们有更多触手可及的工具。
线上“闲聊”
- 电商与应用评论区: 对于消费品公司,京东、淘宝、亚马逊的商品评论区,以及App Store的用户反馈,是了解产品口碑最直接的地方。
- 社交媒体: 微博、Twitter、小红书等平台上,搜索公司或产品关键词,看看真实用户是如何评价和“吐槽”的。
- 行业论坛与社区: 垂直领域的论坛(如汽车之家、雪球)聚集了大量资深用户和业内人士,他们的讨论中藏着宝贵信息。
- 招聘网站: 一家公司发布的招聘岗位、数量和职位描述,可以侧面反映其战略扩张方向、业务重点以及人员流动情况。
线下“闲聊”
- 亲自体验: 成为公司的客户。去它的餐厅吃饭,去它的商场购物,用它的App,穿它的衣服。最好的研究就是亲身体验。
- 实地探访: 如果你研究的是一家连锁店,不妨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探访几家门店。观察客流量、店员的精神面貌、货架的陈列和库存周转情况。
- 与一线员工交流: 在商店购物或接受服务时,和销售员、服务员聊几句。他们身处一线,对顾客偏好、销售情况和竞争对手的动态往往有最直观的感受。
投资启示
- 1. 投资是科学,也是艺术
财务分析是投资的“科学”部分,它给你一个坚实的骨架。而“闲聊法”则是“艺术”部分,它为这个骨架填充血肉,让一个公司变得立体和鲜活。二者结合,才能形成完整的投资决策。
- 2. 警惕信息偏见
任何信息源都可能带有偏见。愤怒的前员工可能会夸大其词,忠实的客户可能充满粉丝滤镜。成功的“闲聊”不在于全盘接受,而在于搜集、对比、并从相互矛盾的信息中提炼出最接近事实的结论。
- 3. 从你的能力圈开始
“闲聊法”在你最熟悉的领域最容易施展。如果你是一名医生,你对医疗器械公司的判断力自然高于外行;如果你是一名程序员,你对软件公司的理解会更深刻。利用你的职业和生活经验,把它变成你独特的投资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