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智能 (Artificial Intelligence),通常缩写为AI,是一个听起来充满未来感,如今却已渗透到我们生活方方面面的词汇。它不再仅仅是科幻电影里与人类对弈的超级计算机,或是小说中描绘的拥有自我意识的机器人。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人工智能是一场深刻的、足以重塑产业格局和企业核心竞争力的技术革命。简单来说,AI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分支,致力于创造出能够像人类一样思考、学习、推理、感知和行动的智能机器或软件。 这项技术的核心目标是让机器能够胜任并超越那些通常需要人类智慧才能完成的复杂任务,从驾驶汽车到诊断疾病,再到发现新的投资机会。
当人们谈论AI时,脑海中浮现的往往是能与你对答如流的ChatGPT,或是在围棋界掀起滔天巨浪的AlphaGo。这些的确是AI强大能力的杰出代表,但它们仅仅是冰山一角。AI的真正威力在于其作为一种“通用目的技术”(General-Purpose Technology),如同历史上的蒸汽机和电力,能够为几乎所有行业带来生产力的飞跃。
AI的发展并非一帆风顺。在早期,AI系统主要基于僵化的“if-then”规则,由程序员手动编写。这些系统面对稍微复杂或未曾预设过的情境时,常常会做出令人啼笑皆非的反应,因此被戏称为“人工智障”。 真正的突破来自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尤其是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兴起。我们可以用一个生动的比喻来理解这种转变:
正是这种从“死记硬背”到“举一反三”的进化,让AI从实验室走向了广阔的商业世界,开启了一场真正的生产力革命。它正以前所未有的方式,帮助企业降低成本、提升效率、优化决策和创造全新的商业模式。
支撑起现代AI这座宏伟大厦的,是三个密不可分的支柱。作为一名投资者,理解这三要素,是看透一家公司“AI成色”的基础。
面对AI浪潮,许多遵循价值投资理念的投资者会感到一丝困惑和不安。AI概念股往往伴随着令人咋舌的高估值和市场狂热,这似乎与价值投资所强调的“安全边际”背道而驰。那么,我们是应该像躲避瘟疫一样避开这个“泡沫”,还是应该积极投身其中,挖掘未来的“金矿”呢? 传奇投资家沃伦·巴菲特和他的搭档查理·芒格早年曾对科技股敬而远之,理由是技术变革太快,超出了他们的能力圈。然而,他们后来重仓投资了苹果公司,正是因为他们看懂了苹果的商业模式——一个拥有强大品牌、用户粘性和生态系统的消费品公司,而不仅仅是一家科技公司。 这个案例给我们的启示是:价值投资者不应惧怕技术,而应努力去理解技术如何构建和加固一家企业的长期竞争优势。 投资AI,关键不在于追逐最炫酷的技术,而在于识别那些能利用AI建立起真正“护城河”的伟大企业。
当一家公司宣称自己是“AI公司”时,我们需要像侦探一样,探寻其护城河的真正来源。
在AI热潮中,许多公司都想方设法给自己贴上“AI”的标签,以期提升估值,这种行为被称为“AI Washing”。作为精明的投资者,我们必须擦亮眼睛,戳穿这些“皇帝的新衣”。你可以用以下几个问题来审视一家公司:
为AI公司估值无疑是困难的。许多有前途的AI公司仍处于投入期,利润微薄甚至亏损,传统的市盈率(P/E Ratio)估值法在此处常常失灵。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放弃纪律,凭“梦想”来估值。
当一家公司没有稳定的利润时,我们必须向前看,评估其未来创造自由现金流的潜力。可以关注以下一些关键指标:
面对AI应用层赢家通吃、不确定性极高的局面,采取“卖铲人”策略或许是一种更稳健的选择。这个比喻源于19世纪的淘金热:真正持续赚到大钱的,往往不是那些前途未卜的淘金者,而是向所有淘金者出售镐、铁锹、牛仔裤和住宿的商人。 在当前的AI革命中,“卖铲人”就是那些为整个AI生态提供基础设施和核心工具的公司。投资它们,相当于押注整个赛道的成长,而无需去赌哪一个具体的“淘金者”(AI应用公司)能最终胜出。
这种策略的优势在于,无论最终是哪个AI模型或应用最终赢得市场,这些“卖铲人”都能从中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