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hatgpt

ChatGPT

ChatGPT,由美国OpenAI公司开发的一款现象级人工智能聊天机器人程序。它基于大语言模型(Large Language Models, LLMs)技术,能够通过学习和理解人类语言来进行对话、回答问题、撰写文章、甚至编写代码。简单来说,它就像一个被“投喂”了整个人类互联网知识的“超级大脑”,你可以通过对话的方式,让它帮你完成各种任务。自2022年底发布以来,ChatGPT迅速引爆全球,标志着生成式人工智能(Generative AI)时代的到来,它不仅深刻地改变着科技和社会的形态,更在投资界掀起了一场前所未有的滔天巨浪。

想象一下,你雇佣了一个全知全能的实习生。他从不疲倦,从不抱怨,24小时待命,并且记忆力惊人——他读完了互联网上几乎所有的公开书籍、文章和资料。你想了解某个行业的历史,他能几秒钟内给你一份详尽的报告;你想写一封商务邮件,他能帮你草拟出得体的初稿;你甚至可以让他帮你解释复杂的财务概念,比如“商誉减值”或者“现金流量折现法”。 这个“超级实习生”,就是ChatGPT。 从技术上讲,ChatGPT的核心是“大语言模型”。你可以把它理解成一个极其复杂的神经网络,通过分析海量文本数据,学习词语、句子、段落之间的关联和模式。它并不真正“理解”内容,而是像一个技艺高超的模仿大师,根据你提出的问题(即“提示词” Prompt),通过概率计算,生成最有可能符合逻辑和语境的下一个词,然后下一个词,最终连成一个完整的回答。 这场人工智能革命的背后,离不开几位关键角色:

  • 开发者OpenAI 一家致力于人工智能研究的公司,是ChatGPT的“亲生父母”。
  • 主要投资者微软 (Microsoft): 科技巨头,为OpenAI提供了海量的资金和算力支持,并将ChatGPT技术深度整合进自家的必应搜索和Office办公套件中,试图颠覆现有的市场格局。
  • 竞争者: 谷歌 (Google)、Meta等科技巨头也纷纷推出了自己的大语言模型,生怕在这场技术竞赛中掉队。

对于普通人而言,我们不必深究其复杂的技术原理。我们只需要知道,一个能够以极高效率处理信息、生成内容的强大工具已经诞生。它正在像当年的个人电脑和互联网一样,开始渗透到各行各业,而这其中蕴含的,正是巨大的投资机遇与挑战。

当一项颠覆性技术出现时,资本市场总是最先做出反应的。ChatGPT的横空出世,就像在平静的湖面投下了一颗巨石,激起了层层涟漪,每一层涟漪都代表着不同的投资逻辑和机会。作为秉持价值投资理念的我们,需要拨开喧嚣的炒作,看清背后的商业本质。

19世纪的美国西部曾掀起一股淘金热,成千上万的人涌向加州寻找金矿。结果,真正赚得盆满钵满的,除了少数幸运的淘金者,更多的是那些向淘金者出售铲子、牛仔裤和帐篷的商人。 在人工智能(AI)这场新的“淘金热”中,也同样存在着“卖铲人”。AI模型的训练和运行,需要极其强大的计算能力,也就是所谓的“算力”。而提供这些算力的核心硬件,就是高性能的GPU (图形处理器)。 这正是英伟达 (Nvidia) 公司股价一飞冲天的根本原因。它几乎垄断了高端GPU市场,成为了AI时代最核心的“军火商”和“卖铲人”。无论最终是哪家公司的AI模型胜出,它们都需要从英伟达购买“铲子”。 这个逻辑清晰而有力,也更符合价值投资者的偏好——投资于一个确定性高、需求旺盛、且拥有强大护城河的“基础设施”提供商。除了英伟达,这个逻辑链条上还包括:

  • 芯片代工: 负责制造这些高端芯片的公司,比如台积电 (TSMC)。
  • 云服务商: 向AI公司出租算力服务的巨头,如亚马逊的AWS、微软的Azure和谷歌的Cloud。它们相当于把“铲子”租给淘金者,自己收取租金。

投资“卖铲人”,本质上是投资于整个赛道的成长,而非押注某一个不确定的选手。

“淘金者”们,自然就是那些直接开发和运营AI模型的公司。它们是这场变革的主角,也是风险最高的投资领域。 投资这类公司,就像进行一场风险投资。它们可能带来百倍甚至千倍的回报,也可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迅速烧光资金,最终销声匿迹。对于普通投资者而言,直接押注一家初创AI公司,难度极大,需要极强的专业认知和风险承受能力。 即便是投资已经上市的科技巨头,如谷歌和Meta,也充满了不确定性。它们虽然家大业大,但在AI领域的投入是巨大的“成本项”,能否成功转化为未来的“利润项”,还需要时间来验证。 这恰恰触及了价值投资的核心原则之一——能力圈。这是由投资大师沃伦·巴菲特反复强调的概念,即投资者应该只投资于自己能够深入理解的领域。对于日新月异、技术壁垒极高的AI行业,绝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知识储备都远远不够。在这种情况下,追高买入热门的“AI概念股”,无异于赌博。

任何技术的进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会颠覆一些旧的商业模式,同时也会赋能另一些传统行业,帮助它们脱胎换骨。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废墟和金矿中进行甄别。

  • 被颠覆者: 一些依赖重复性、流程化脑力劳动的行业可能会受到冲击。例如,部分基础的客户服务、内容生成、翻译等岗位可能会被AI替代。投资这类公司需要格外谨慎,要评估它们的业务是否会因为AI的普及而萎缩。
  • 被赋能者: 更多的公司将利用AI来降本增效,拓宽自己的护城河。想象一下:
    1. 一家制药公司,利用AI大幅缩短新药研发的周期和成本。
    2. 一家银行,利用AI更精准地进行风险控制和信贷审批。
    3. 一家零售企业,利用AI优化供应链管理,实现更智能的库存和物流。
    4. 一家软件公司,将AI功能集成到产品中,从而向客户收取更高的费用,提升产品价值。

这些“被赋能者”,才是价值投资者应该重点挖掘的宝藏。我们的目标不是去预测AI技术本身的发展路径,而是去寻找那些能够最有效地利用AI技术来增强自身核心竞争力、创造实实在在商业价值的公司。

面对ChatGPT带来的划时代变革,价值投资者既不应盲目乐观,冲动地追逐每一个热点;也不应固步自封,将其视为与己无关的泡沫。我们应该做的,是将其纳入我们的分析框架,用价值投资的“老”原则,来审视这个“新”世界。

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曾有一个经典比喻:“市场短期是投票机,但长期是称重机。” 在短期内,市场情绪高涨,大家都在为“AI”这个故事投票,股价可能被推到匪夷所思的高度。但从长期看,决定一家公司价值的,终究是它的“重量”——也就是它的盈利能力现金流资产负债表健康状况等基本面因素。 因此,无论一个故事听起来多么激动人心,我们都必须回归到冰冷的数字上。

  • 这项AI技术能为公司带来多少新增收入?
  • 它能帮助公司节省多少成本?
  • 投入AI的巨大资本开支,其投资回报率(ROI)是多少?
  • 在当前狂热的股价下,公司的估值是否合理?是否还留有足够的安全边际

忽略这些基本问题,而去追逐那些只有概念、没有盈利的“AI妖股”,是价值投资的大忌。

虽然我们强调坚守能力圈,但这并不意味着故步自封。相反,价值投资者应该是终身学习者。面对AI这样的新生事物,我们有责任去学习和理解它,从而主动、审慎地拓展自己的能力圈。 ChatGPT本身就是一个极佳的学习工具。你可以利用它:

  1. 快速了解一个陌生行业: 让它为你梳理特定行业的产业链、主要玩家和商业模式。
  2. 解读财报术语: 当你遇到看不懂的财务指标时,可以直接问它。
  3. 信息汇总与分析: 让它帮你总结一篇冗长的公司年报或研究报告的核心观点。
  4. 进行逆向思维: 提问“投资XXX公司的最大风险是什么?”,帮助你更全面地评估风险。

通过这种方式,我们不是在用AI替代思考,而是在用AI辅助我们进行更高效、更深入的思考。这才是拓展能力圈的正确姿势。

需要特别警惕的是,ChatGPT并非绝对可靠。它存在一个致命缺陷,被称为“AI幻觉”(AI Hallucination),即它有时会一本正经地胡说八道,编造出看似可信但完全错误的信息。 这给我们带来了最重要的启示:AI可以是强大的助手,但绝不能成为决策的主人。 投资的本质是对未来的不确定性进行定价,这其中充满了复杂的博弈和人性的弱点。传奇投资家查理·芒格毕生倡导的多元思维模型,要求我们从不同学科的智慧中寻找答案,这恰恰是目前AI无法企及的。它或许能提供数据和信息,但无法提供真正的智慧和洞见。 最终的投资决策,必须来自于你自己的独立思考、批判性分析和对商业世界的深刻理解。在这个信息爆炸、真假难辨的时代,独立思考的能力,才是每一位投资者最坚固、最核心的护城河。

ChatGPT和它所代表的AI浪潮,是继互联网之后又一次重塑世界的力量。它不是短暂的泡沫,而是开启未来的钥匙。 作为价值投资者,我们的应对之道,是在拥抱这一巨大变化的同时,更加坚定地坚守那些历经时间考验的核心原则:坚持在自己的能力圈内行事,以合理的价格买入拥有强大护城河的优秀企业,并给予足够的安全边际。 AI可以成为我们分析商业世界、评估企业价值的强大工具,但丈量价值的那把尺子,永远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