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计算 (Optical Computing),又称“光学计算”,是一种颠覆性的新型计算范式。与我们今天无处不在的电子计算机依赖电子在芯片中奔跑不同,光计算的核心是让信息“驾驭”光子(也就是光的粒子),利用光在传播过程中的速度、并行性和多维度特性来完成计算任务。这就像将拥堵的城市道路换成了没有摩擦、无限车道的“光速”高速公路。它的出现,旨在突破传统计算在速度、功耗和带宽方面的物理瓶颈,为人工智能 (AI)、大数据等高算力需求场景打开一扇通往更高性能、更低能耗未来的大门。
想象一下,如果有一种技术,能够让AI的训练速度提升百倍,同时将数据中心的电费账单削减90%,这会是一个多大的市场?这正是光计算描绘的蓝图。对于价值投资者而言,理解光计算的重要性,就如同在个人电脑革命前夜理解英特尔的微处理器,或是在移动互联网浪潮之初理解ARM架构的意义。它并非简单的技术迭代,而是一场可能重塑整个信息技术产业格局的底层革命。
几十年来,信息产业的飞速发展一直建立在摩尔定律的“神谕”之上:集成电路上可容纳的晶体管数目,约每隔18-24个月便会增加一倍,性能也将提升一倍。然而,当晶体管的尺寸逼近物理极限时,量子隧穿效应和功耗墙等问题让这位“预言家”步履蹒跚。电子在越来越狭窄的“道路”上互相推搡,产生的热量成了难以逾越的障碍。 光计算则提供了一条全新的“赛道”。光子作为信息载体,具有几个得天独厚的优势:
简而言之,当电子计算这条路越走越窄、越来越堵时,光计算直接开辟了一条全新的、无限宽广的光速大道。
人工智能,特别是以ChatGPT为代表的大语言模型 (LLM),是一头不折不扣的“算力吞噬兽”。训练一个顶级的大模型,不仅需要数万片顶级的GPU(图形处理器)连续工作数月,其消耗的电力也足以供应一个小型城镇。随着模型参数从千亿向万亿级别迈进,算力成本和能源消耗正成为制约AI发展的关键瓶颈。 光计算的核心优势与AI的需求完美契合。AI计算中涉及大量的矩阵乘法运算,这恰恰是光计算最擅长的领域。利用光的并行性,光计算芯片(光子芯片)理论上可以瞬间完成海量数据的乘加运算,其效率远超传统电子芯片。正如英伟达的创始人黄仁勋所言,计算的未来是“加速计算”。光计算,正是为AI量身定做的终极“加速器”,有望将AI的算力成本降低几个数量级,从而真正引爆AI在各行各业的应用。
如果把传统计算机比作一个庞大的算盘,计算过程就是用手(电子)去拨动算珠(晶体管)。这个过程既有速度限制,拨快了还会“发热”。而光计算,则更像一个精密的“光影魔术”。
整个过程的核心在于“用物理现象本身来计算”,而不是依赖晶体管的开和关。这是一种计算哲学的根本转变,从“拨算盘”升级到了“操控宇宙规律”。
对于投资者来说,光计算领域就像一片充满机遇与迷雾的新大陆。根据著名的Gartner技术成熟度曲线,光计算正处在“技术萌芽期”到“期望膨胀期”的过渡阶段,这意味着它充满了巨大的潜力和同样巨大的不确定性。
科技巨头们早已嗅到了变革的气息,纷纷通过内部研发、战略投资和收购等方式入局。
巨头的参与不仅验证了赛道的价值,也为投资者提供了一个观察产业风向的窗口。
与巨头们“多点开花”的策略不同,一批专注于光计算的初创公司正试图通过技术上的单点突破来颠覆市场。例如美国的Lightmatter、Luminous、Celestial AI,以及中国的曦智科技、曦和光子等,它们分别沿着不同的技术路径探索,有的专注于解决AI推理,有的则瞄准AI训练。 投资这些初创公司风险极高,成功率可能百中无一。但一旦成功,其回报也可能是颠覆性的。对于普通投资者,更现实的方式是关注那些被顶级风险投资 (VC) 机构背书,并且技术路径和商业模式相对清晰的公司。
在任何一场淘金热中,最先也最稳定赚钱的,往往是那些卖铲子、卖牛仔裤的人。这一逻辑在投资光计算领域同样适用。与其去赌哪家光计算公司最终能跑出来,不如投资于整个产业链上游的“卖铲人”。
投资“卖铲人”,是一种分享行业增长红利,同时分散单一技术路径失败风险的稳健策略,更符合价值投资的理念。
面对光计算这样一个充满诱惑的前沿领域,保持冷静和审慎是价值投资者的首要品质。在将它纳入您的投资组合之前,请务必用以下清单进行审视:
总结: 光计算是信息技术领域一场激动人心的革命,它手握着解决AI时代算力危机的钥匙。对于投资者而言,它既是充满阿尔法机会的宝藏,也是遍布风险的雷区。理解其基本原理,看清产业格局,坚持从“护城河”和“安全边际”出发,用投资“卖铲人”的智慧去布局,或许是在这场“追光”之旅中行稳致远的最佳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