约翰·梅纳德·凯斯 (John Maynard Keynes),一位在经济学殿堂中与亚当·斯密齐名的巨擘。然而,对于投资者而言,这位宏观经济学之父的另一重身份或许更具魅力:他是一位战绩辉煌的职业投资家。凯斯并非象牙塔中不食人间烟火的学者,他一生中大部分时间都在风云变幻的金融市场中搏杀,并取得了惊人的成功。他管理的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捐赠基金,在其掌舵的二十多年间,资产增值了十余倍,年化回报率远超市场平均水平。凯斯将他对人性和市场非理性的深刻洞察,熔炼成了独特的投资哲学。他著名的“选美比赛”理论,至今仍是理解市场短期波动的最佳寓言。对于价值投资者来说,凯斯的故事和思想,是一座连接理论与实践、洞察人性与把握价值的宝贵桥梁。
提起凯斯,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那本颠覆了古典经济学、奠定现代宏观经济学基础的巨著——《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他提出的政府干预主义思想,深刻影响了二战后数十年的全球经济政策。然而,将凯斯仅仅视为一位理论家,将是对他极大的误读。 凯斯的一生,是理论与实践紧密结合的典范。他不仅是英国财政部的顾问、世界银行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设计者之一,更是一位活跃在伦敦金融城前线的投资人。从1921年到1946年去世,他一直负责管理剑桥大学国王学院的专项基金(Chest Fund)。这段经历,让他有机会在真实的市场环境中检验、修正并升华自己的投资理念。 他的投资业绩堪称传奇。在接手时,基金规模约为3万英镑。尽管期间经历了史无前例的大萧条和第二次世界大战,但在他去世时,基金规模已增长至38万英镑,年化回报率高达约13.2%,同期英国股市的整体表现却是负增长。这足以证明,凯斯不仅懂得如何解释世界,更懂得如何在这个世界中创造财富。
然而,这位投资大师并非天生就是“股神”,他的投资之路也充满了坎坷与反思,其风格的转变过程本身就是一堂生动的投资课。 在投资生涯的早期,凯斯更像是一位宏观策略投机者。他试图利用自己对经济周期的判断,在货币、大宗商品和股票指数上进行自上而下的短线交易。他相信凭借自己的才智,可以预测市场的整体走向。然而,1929年爆发的大萧条给了他沉重一击,市场非理性的力量让他损失惨重,一度濒临破产。 这次惨痛的失败,促使凯斯对自己投资方法论进行了彻底的反思。他意识到,预测宏观经济和市场短期走势几乎是不可能的,即使对于他这样顶级的经济学家也是如此。 于是,凯斯毅然决然地放弃了原来的投机模式,转向了一种更接近我们今天所熟知的价值投资的策略。他开始将精力从“预测市场”转移到“理解企业”上。他的新方法论包含以下几个核心转变:
这一转变,标志着凯斯从一个试图战胜市场的“聪明投机者”,蜕变为一个与优秀企业共同成长的“耐心所有者”。这种思想的演进,与价值投资的鼻祖本杰明·格雷厄姆以及其最杰出的学生沃伦·巴菲特的理念不谋而合,甚至在某些方面领先于他的时代。
凯斯留给后世投资者的,远不止其惊人的业绩,更有他那充满智慧和人性洞察的投资思想。这些思想如同灯塔,帮助价值投资者在迷雾重重的市场中看清方向。
“选美比赛”(Beauty Contest)是凯斯在《通论》中提出的一个经典比喻,旨在揭示金融市场的本质。 想象一下,当时报纸上有一种竞猜游戏,刊登了100张美女照片,参与者需要选出其中最美的6张。谁的选择结果与所有参与者的平均选择结果最吻合,谁就能获奖。 那么,你的最佳策略是什么?
凯斯指出,股票市场的短期价格波动,就像这场选美比赛。许多投资者买入一只股票,并非因为他们基于基本面分析认为这家公司价值被低估,而是因为他们预期其他人会很快看好这只股票,从而推高股价,自己好在短期内获利了结。股价不再反映企业的内在价值,而是反映了市场参与者对其他人心理的揣测和博弈。 这完美地解释了格雷厄姆笔下的“市场先生”(Mr. Market)为何时而狂躁、时而抑郁。市场的短期情绪,正是由这场永不落幕的“选美比赛”所主导的。 给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凯斯的“选美比赛”理论,并非鼓励我们去参与这场猜心游戏。恰恰相反,它是在提醒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市场的这种游戏属性,并与之保持距离。 当市场大众沉迷于追逐短期热点,为那些“最受欢迎的面孔”给出离谱的高价时,价值投资者应该反其道而行之,去寻找那些虽不惊艳、但质地优良、却被市场冷落的“素颜美女”——也就是那些内在价值远高于当前市价的公司。利用市场的短期非理性,为自己的长期投资组合构建足够的安全边际。
“动物精神”(Animal Spirits)是凯斯创造的另一个重要概念,用以描述驱动人类经济行为的那些非理性的、本能的冲动和情感。他认为,许多经济决策,尤其是在不确定性极高的投资领域,并非完全建立在冷冰冰的数学计算和理性预期之上,而是深受乐观、悲观、信心、恐惧等情绪的影响。 当“动物精神”高涨时,投资者会变得异常乐观,倾向于忽视风险,追逐热门资产,从而催生出资产泡沫,也就是我们常说的“非理性繁荣”。相反,当“动物精神”萎靡时,悲观和恐惧会像瘟疫一样蔓延,导致投资者不计成本地抛售资产,引发市场崩盘。 给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价值投资的精髓之一,就是成为自己情绪的主人,同时利用他人情绪的波动。 巴菲特那句名言——“在别人贪婪时恐惧,在别人恐惧时贪婪”——正是对如何应对“动物精神”的最佳诠释。
在经历了早期的投机失败后,凯斯彻底拥抱了集中投资(Concentrated Investing)和长期持有(Long-Term Holding)的策略。他曾尖锐地批评过度的多元化,认为这不过是“无知者的自我保护”。 他主张,投资者应该将大部分资金投入到少数几家自己经过深入研究、对其业务模式和长期前景有坚定信心的公司。他认为:“对于一个并非无所不知的个人投资者来说,将大部分财富寄托于自己认为确实有所了解的少数几家企业,其结果可能也必然会更好。随着时间的推移,把所有的鸡蛋放在一只自己精心看护的篮子里,要比把它们放在太多的篮子里安全得多。” 这种策略背后,是对深度研究和独立判断的极致要求。只有当你对一家公司的了解足够深刻,你才能在市场剧烈波动时,拥有“持股不动”的底气和信念。 给价值投资者的启示:
将凯斯的投资哲学与“价值投资之父”本杰明·格雷厄姆进行比较,是一件非常有意思的事情。他们都强调内在价值、安全边际,并鄙视市场投机,可以说是殊途同归。但他们的侧重点又有所不同:
有趣的是,沃伦·巴菲特的投资思想演变,恰好是从格雷厄姆的“烟蒂股”开始,最终在查理·芒格的影响下,更多地转向了“以合理的价格买入伟大的公司”——这无疑更接近凯斯的投资哲学。可以说,凯斯在半个多世纪前,就已经在实践巴菲特后来所总结的投资智慧。
作为一名生活在21世纪的普通投资者,我们能从凯斯这位跨越时空的投资大师身上学到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