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进先出法(Last-In, First-Out, LIFO)是一种存货计价方法。它的核心假设是:最新采购入库的存货,会被最先销售出去并结转成本。你可以把它想象成一个只能从顶部取用煤炭的煤堆,最后堆上去的煤炭,总是在最上面,也最先被铲走使用。这种会计处理方式,会直接影响一家公司的销售成本(COGS)和期末存货的账面价值,尤其是在物价持续上涨(即通货膨胀)的时期。对于投资者来说,理解LIFO不仅仅是搞懂一个会计术语,更是获得一把能够洞察公司真实盈利能力和管理层决策的钥匙。
LIFO的运作机制与我们日常生活中“先到先得”的直觉恰恰相反。让我们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明。 假设一家“极客玩具”店在年初进了第一批最新款的机器人模型,之后又进了第二批。
现在,店里成功卖出了12个模型。按照LIFO的原则(后进的先出),计算销售成本时,会优先使用最近采购的那批货物的成本。
如果该公司采用的是先进先出法(FIFO),那么销售成本将是 (10 x 100元) + (2 x 120元) = 1240元。可见,在价格上涨时,LIFO会导致更高的销售成本,从而得出更低的报告利润。
作为投资者,一家公司采用LIFO会计法,至少向我们传递了三个重要的信号。
在通胀环境下,LIFO将最新的(通常也是最贵的)成本与当前的收入进行匹配,这更符合会计中的匹配原则。因此,它计算出的利润,虽然数值上可能偏低,但被认为更能反映公司当前真实的、可持续的盈利水平,利润质量更高。 更重要的是,更低的账面利润意味着更低的应税收入。因此,采用LIFO可以在通胀时期帮助公司合法地减少税负,从而为公司保留更多的现金流。对于注重公司长期价值的价值投资者而言,真实的现金流远比账面利润更重要。
公司在使用LIFO的同时,必须在其财务报表的附注中披露一个叫作“LIFO储备(LIFO Reserve)”的数字。
这是一个投资者必须高度警惕的财务信号。当一家公司在某个时期的销量远大于其采购量时,它不仅会卖掉当期新进的存货,还不得不开始动用(即“清算”)库存中那些在很久以前以极低成本采购的旧存货。 这种“LIFO清算(LIFO Liquidation)”会导致一些陈年的、极低的成本与当前高昂的销售价格相匹配,从而人为地、一次性地夸大了公司的利润。这种利润的增长是不可持续的,甚至是公司经营出现问题的信号(例如,因资金紧张而无法正常补库存)。投资者应仔细阅读财报附注,识别这种低质量的“纸面富贵”。
从价值投资的角度看,LIFO不仅是一种会计方法,更是一面镜子,映照出公司的经营实况和价值底色。